侣行之路|枪口下的笑脸:“恐怖之都”索马里

这些年来,从北极到南极,从中东到亚马逊,我们走过了很远的路。

这些难忘的“侣行之路”该从哪儿开始说呢?还是先从“恐怖之都”索马里说起吧。

提到索马里,大家紧接着想到的字眼就是“海盗”、“恐怖袭击”。那么,索马里除了海盗还有什么?

2012年,我们就从北京出发,中转迪拜,经停吉布提,来到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

这是我第一次穿防弹衣坐飞机,当飞机安全降落在摩加迪沙机场,飞机上忽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梁红很懵逼,她问飞机上的当地人:你们是在庆祝什么?

那人说:第一,我们的飞机没有被火箭弹击落。第二,飞机也没有坠毁。这难道还不值得庆祝吗?

我们雇了一个12人的安保公司,配备了一挺重机枪,七支AK47,若干把手枪。

穿行在摩加迪沙街头,透过越野车的防弹玻璃,我们看见这个满目疮痍的城市,到处都是残桓断壁,到处都是弹坑弹孔。

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枪,你把照相机对准他,他就把枪口对准你。

我们住在摩加迪沙最安全的酒店,这是全球罕见的酒店。

三层的小楼,所有临街的窗户都被封岁死,建筑周围的四个制高点上有狙击手。

进酒店要搜身,要用镜子照汽车底盘。

索马里人很奇怪,就算是家徒四壁的人也有一把AK47。

他们愤怒时开枪,高兴时也开枪,悲伤的时候更要开枪!

索马里人的家里也许没有食物,但一定有把枪。即使去了医院,肩上也还会扛着一把枪。

但即便是在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地方,我们还遇到了学成以后回来报效祖国的医生。

他自幼生长在富饶的迪拜,但从小便被父母告知自己是索马里人。

从武汉大学留学毕业以后,他回到了祖国索马里。

我们还碰到了热情的剧院守护者——一对老夫妇。

这四十年来,他们夫妻俩一直在守护这座中国政府在80年代援建的索马里剧院。

当他们用浓重的索马里口音欢呼中文“中索人民友谊万岁”的时候,我们卸下了满城皆兵的心防,心头涌上了友谊万岁的温暖。

这个剧院一个月前这里刚发生一起爆炸。

我们在剧院附近的树下,看到了一位年轻人。

集会的爆炸让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还有自己的一双腿,然而,面对镜头他却一直在微笑,他说,“至少我还活着”。

这就是索马里,我们亲历的索马里。

经历了危险,看见了苦难,但我们更多的感受是,感受了他们在艰难之中的坚强。

在困苦中,依然有许多人保持着微笑和乐观,有许多人回到这里志愿援建自己的祖国,有许多人在孜孜不倦的学习,期待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