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如果不發動三藩之亂,而是老實接受削藩的話,會得以善終嗎?

宋安之


那得要看所謂的善終,究竟是什麼樣的善終,或者說清廷給出的“善終”,是不是吳三桂自己想要的那份利益!

其實從吳三桂背叛明朝,引清軍入關的那一刻起,吳三桂的態度就已經很明確,在國內政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時,他想追求更高的利益和地位,那是什麼樣的地位?早在清軍未入關、明朝未滅亡前,吳氏家族是遼東地區的勢力大戶,關裡關外擁兵數萬,並有數以萬計的田產和家奴,後來明朝滅亡,在自己的利益受損時,吳三桂選擇了背叛,為的自然還是自己家族的利益,所以吳三桂投靠清朝,只會希望讓自己的家族勢力更加興旺,這是他的最基本要求,但如果滿足不了,那他與清廷的分裂必然也會進入倒計時階段。



尤其在背叛的過程中,吳三桂家族付出的損失可謂之大,自己的小妾被搶走只是小事,但自己包含父親吳襄在內的族人數十口直接在北京被李自成處決,龐大的吳氏家族為了這個背叛付出了大半個家族被滅的慘劇,吳三桂也必然要從清廷手中得到足夠的回報,才能彌補他的損失和延續他的輝煌。



當18年後,永曆皇帝在雲南被絞殺,吳三桂也達到了勢力上的最巔峰時期,擁有滅明之功,成為雲南的土皇帝,甚至貴州四川甘陝一線都成了他的勢力範圍,自己的長子吳應熊同期又成了康熙的姑父,自己尊為王爺兒子尊為額駙,又有數萬私兵和數以十萬記的地方軍隊聽從他的調度,從地位到實力,吳三桂都達到了他在明朝都沒有達到的巔峰,這一時期吳三桂所擁有的,才是他想得到的“善終”!一個漢奸的頭銜,數十個族人被殺,想換的就是整個家族的利益。



可偏偏接下來吳三桂面對的,卻是來自清廷不斷地打壓,隨後的幾年裡清廷不斷分化吳三桂在西南的權力,行政權司法權財政大權逐漸旁落,甚至在永曆皇帝遇害十年之後,清廷明目張膽的讓三位漢人王爺削藩撤銷私兵和交出軍隊指揮權,企圖收回吳三桂所有權力,並將其家族安置在早已人跡罕至的遼東養老,做一個只有“退休金”的高幹王爺,清廷的這份“善終”,與吳三桂想要的“善終”,根本就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因此兩股勢力的分裂,也會成為必然的結局。

吳三桂背叛明朝,為的就是他的私人利益,數十年後背叛清廷,為的也同樣是他的私人利益!


遼寧資深球迷


活路自然是有的。

從清實錄等保留下的檔案看,康熙為妥善安置三藩及其部眾還是下了一番狠心的,拿出不少錢和遼東土地準備容納遷往遼東故土的三藩舊部,而在吳三桂假意願意撤藩後,從雲南到遼東一路破費安排下的迎送糧臺、車船、各種後勤保障看,康熙君臣也希望撤藩可以和氣生財,破費一點人力物力,換一個江山穩固和你好我好。三藩一旦撤藩歸遼東,就不再擁有可以造反的地利、人和,只剩下基本部眾,名為回到原籍,實則早已人地生疏,關外漢人不得輕易出關,四周都是忠於清廷的旗人和索倫部眾,加上當時當地經濟尚未發達,地廣人稀,吳三桂就算想反也折騰不大,甚至逃跑都只能往北試試能不能逃到毛熊的據點去。

吳三桂長子已招為額附,封為重臣,如果安心做一個太平王公,或者索性去北京,弄個大宅子頤養天年並不太難,當然,康熙外表寬容實則睚眥必報,但吳三桂在造反前並無直接得罪過他,就算被秋後算賬,應該也不會太過分,最多沒了王爵的世襲罔替,但除了蒙古王公和鐵帽子王,實際上誰也沒有,孔友德沒反吧?也沒聽說給他找個養子承襲定南王的爵位對吧?

史實上三藩中最恭順的是尚可喜,雖然尚之信造反導致平南王爵被取消,但取消的是這個爵位承襲系統,已死且始終未叛的尚可喜非但未追奪爵位,還多次被贈恤,尚可喜子弟中未直接捲入尚之信謀反的也大多未受或少受牽連,甚至尚的部署也被就地改編為上三旗漢軍八旗駐防,當然,關鍵時刻拆臺的尚之信被秋後算賬得很慘,這也恰表明前面提到的康熙睚眥必報,外寬實緊的特點,但同樣表明倘吳三桂順從撤藩是不會有什麼危險的——前提是以後低調做寓公不去搗亂礙眼。

問題恰在於吳三桂就不是這麼個安心當太平紳士的主兒,加上年事已高,覺得再不奮發一下就不會有下一個機會,一旦撤藩,多年苦心積累的地盤、財富(不是指私財而是指府庫錢糧)、人馬、班底,就將隨之化為泡影,可以說撤藩令下,他反彈是必然的(造反倒未必一定是),所以悲劇也是必然的。


陶短房


很遺憾,根據歷史經驗不會。

韓信開始是一字並肩王楚王,然後是淮陰侯。然後就是死。這是同族。岳飛交出兵權死。

常遇春,藍玉,周亞夫,竇嬰交出兵權死。

如果吳三桂要想保住吳家富貴只有一個方法,接受消藩以後,在遷徙過程中,因身體不適,暴斃而亡。

吳家永享富貴。

如果不死,先是遷移,然後消去兵權。即便這樣,在皇帝眼裡,你還有號召力,招你入京,然後死。中國非常善於斬草除根。

最近聽說了楊紫演的那部玄幻局叫“香”什麼的?沒看,但聽了劇情簡介,我非常欣賞篡位的那哥們。開始王位不屬於他,但太子兄弟惦記他老婆時,意味著必須篡位了。否則人家上位後,佔他老婆,殺他人。他什麼都得不到。只能篡位了。成功靠上位成功,老婆才保得住。失敗不過是原來結局而已。

好像最後得到王位,失去老婆。不知道是不是這樣。


yyyysssswwww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1673年12月21日,吳三桂在雲南昆明打響了武裝反抗清朝的最後一槍,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是吳三桂軍事生涯中的最後一抹輝煌,在人生的遲暮之年,吳三桂依然寶刀未老,為了自己的利益毅然炒掉了自己的老闆,其精神可歌可泣,是值得所有軍閥學習的好榜樣。

那那麼半個身子都入土的吳三桂,為什麼要選擇武裝叛亂呢?難道康熙和吳三桂就不能各退一步,吳三桂主動交權,康熙讓其得到善終嗎?

靜夜史認為:還真不能。

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吳三桂坐地起價

吳三桂最可悲的地方在於:明明是個白菜,卻非要賣出白粉的價格。明明是個四五十歲的剩女,非要像20歲的小姑娘一樣索要高彩禮。

這種情況和多爾袞談判時如是,和康熙談判時亦如是。

這就非常尷尬了,因為擺不清自己位置的人,是非常可悲的。

在1644年崇禎自縊,明朝滅亡後。吳三桂成為夾在李自成和多爾袞之間的孤軍。此時的吳三桂既無地盤,又無糧餉,沒有實力和李自成多爾袞玩三國殺。

然而吳三桂就是有這樣的勇氣和自信,和多爾袞談判時,儼然一副中原之主的模樣。在向多爾袞借兵時,吳三桂甚至在求救信中對多爾袞許諾割讓黃河以北的土地對清朝表示感謝。

而多爾袞就坡下驢,在幫助吳三桂擊敗李自成後,迅速攻佔北京成為中原之主,命令吳三桂繼續追擊李自成。

就這樣,自以為是鑽石的吳三桂一下子成了青銅,成了清朝的走狗和馬前卒。

不過多爾袞這一記響亮的耳光並沒有讓吳三桂從幻夢中醒來。等到清朝平定天下,到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時刻,吳三桂還認為自己對清朝而言不可或缺。

可惜,清朝就和大多數只喜歡20歲的少女一樣,對吳三桂這樣的老剩女早已經沒有了任何耐心。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吳三桂始終認為自己物超所值,這注定康熙和吳三桂之間無法達成默契。

因為吳三桂要的,和康熙能給的相差太多,所以武裝對抗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

2、吳三桂騎虎難下

吳三桂早期的成功和三藩之亂的掀起,充分說明吳三桂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在吳三桂戎馬一生的過程中,他的身邊逐漸形成了龐大的勢力,他們之間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吳三桂金盆洗手是不可能的事情。

上了賊船,就很難下去了。

在清朝平定天下的過程中,除平西王吳三桂外,還有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他們作為明朝的降將,是典型的利益共同體。

而吳三桂的勢力又是最強的。清朝初期邊疆不穩,朝廷准許吳三桂鎮守雲貴,給予吳三桂相當大的權力。而吳三桂也充分利用這些權力,建立了自己的官僚選拔系統,號稱西選。

西選官員深受吳三桂的提拔,分佈在全國各地,全國水路要衝和各省提鎮都有吳三桂的心腹,形成了龐大的官僚集團。

這一官僚集團是吳三桂為自己的榮華富貴進行的謀篇佈局,而這些人的富貴甚至身家性命又寄託在吳三桂身上。

所以吳三桂不能走,就算吳三桂願意放棄所有權利,主動接受削藩的結局,利益集團的其他成員也不會答應。

很多人說康熙削藩是操之過急,是缺乏穩重考慮的表現。但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武力解決是最好的方式,因為吳三桂之後還有吳應熊,吳應熊之後還有吳世璠,這種割據勢力拖得越久,隱患越大!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什麼叫善終呢?我認為善終是心裡不愧對前人,並把後人安排好。吳三桂從他迎清軍入關那刻開始,他就註定了此生不得善終。

我們假設一下吳三桂如果接受康熙的削藩,會發生什麼。不防看看吳三桂當年的老上司洪承疇的結局吧,洪承疇享有“清朝開國第一功臣”的頭銜。論功勞,論官階,論才學,他都甩吳三桂老遠。甚至吳三桂能夠去鎮守雲南,自成一家,都賴洪承疇上疏順治:雲南地方險遠,少數民族眾多,不易治理,要留兵駐鎮。順治才以吳三桂為平西王留駐昆明。


洪承疇和吳三桂一樣,為清朝剿滅農民起義的勢力和明朝的殘餘,不遺餘力。皇太極時期一直防備洪承疇,把他當重要的“滅明顧問”,但不給實權。順治朝時期,洪承疇才受到重用。但洪承疇的身份很尷尬,在漢人眼裡,他是個賣國賊;在滿人眼裡,他是需要防範的“非我族類”。

所以,即使洪承疇官拜大學士,兵部尚書,太保兼太子少師,哪一個頭銜都是24K純金,但他依舊是個異類。康熙時期,又被皇帝猜忌,鬱郁中請辭。朝廷幾經爭論,議政王大臣會議才授以三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世職,世襲四世。洪承疇算是保住了後代的平安。


吳三桂如果同意削藩,康熙為了給天下人營造一個“厚待功臣”和“滿漢一家”的和平景象,也不會殺吳三桂的。吳三桂會有兩個去處。第一,吳三桂有可能會被調到京城,“平西王”沒有了軍權,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做個漢人唾棄,滿人不親的閒散王爺,不過能保住他一家的平安。但家族的沒落,是一定的。第二,吳三桂以年老為由,落葉歸根。不過這事洪承疇也幹過,修了個富麗堂皇的大宅子,母親兄弟親戚,誰都不肯來住。吳三桂估計下場也會差不多。

所以,吳三桂如果肯削藩,最後的結局應該會和洪承疇差不多。但一個背叛家國的人,他活著的每一天,都應該惴惴不安裡,永遠不得安寧,這才是應有的下場。


我是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和歷史的如是,如是我聞,繼往聖絕學,成智慧人生,我將單開文章,用自然語言,易學理論,邏輯思維,理論聯繫實際,連載諸子百家思想的研究。喜歡就關注吧!感謝!


如是史社



清朝是歷史上很少殺功臣的一個朝代,頂多是免職或者發配,即便是雍正皇帝殺年羹堯也是一級級的給他降官,希望他能反省,但是年羹堯自尋死路沒辦法。

相對於官員,清朝皇帝對皇子的要求就嚴格的多,這也就是整個大清期間,並沒有出現太昏聵的皇帝。

吳三桂如果接受消藩,一定會得以善終。因為畢竟大清入關,吳三桂首功一件,並且在隨後南下的戰爭中更是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大清的江山有一半是他吳三桂打下來的。

可惜吳三桂貪慕權位,以自己私利綁架民族大義,雖舉反清復明的大旗,但是民間響應者寥寥,後自稱皇帝更顯露出他內心的私慾。所以他的失敗是註定的。


木頭演義


削藩是清朝從會盟政權向大一統轉變的必經之路。從理論上講,在操作執行上有很多回旋餘地,諸如吳三桂不舉兵回到了塞外,就像1646年回去一樣。但問題是,吳三桂發動不發動叛亂並不是他完全能左右的。大體有如下幾點:

1、吳三桂實力最強、成分最雜

清朝在平了南明後,主要的戰場就是吳三桂在雲貴的平土司與東南福建的作戰。

各地藩王臣的實力依次為:

吳三桂節制雲貴,事實上能做到完全節制。甚至能影響到川陝、湖南。

孫延齡為廣西將軍,但實際並不能節制整個廣西。

尚可喜是平南王,封地在廣東,但廣東東部就很難控制。

耿精忠是靖南王,封地在福建,比較完整的節制一省。

(吳三桂)

相對而言,吳三桂的實力是諸藩中最強的,甚至是他們之和。

而且吳三桂在對南明作戰中,收納各種降兵,剿兵悍將雲集,成分非常複雜。

2、和清朝歷史恩怨太多

相對於三順王的歷史,吳三桂與朝廷的積怨是有的。山海關的書信往來明確是會盟借兵,但多爾袞在戰局最危險的時候讓吳三桂剃髮。將會盟變成了臣服。

(山海關戰役)

在松錦會戰中,吳三桂與清軍多次血戰,也是雙方的歷史恩怨,雖然這個映像不大。

3、朝廷對他猜忌

在山海關之戰後,吳三桂迠一定的獨立性,但從未投入東南戰場,在事實上主要是對大順軍餘部作戰,也是朝廷對他的猜忌。

(吳三桂長年在川陝作戰)

總結:

吳三桂的實力、與朝廷的歷史恩怨、雙方的忌憚,這都是讓形勢惡化的矛盾。在加上入關後長大的一代人,他們更覺得南方水土才是他們的故鄉,塞北的寒冷從未喜歡過,要知道少壯派在歷史進程中影響從來沒有小過。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吳三桂即使接受削藩,並且沒有提太多的過格條件的話,吳三桂本人及子孫會安享晚年,蒙陰子孫的,但吳三桂不會避免的被後世辱罵而揹負罵名!



吳三桂對於年輕的康熙皇帝有著對剛剛立穩腳步的清帝國而言最大的威脅不是吳三桂本人,而是吳三桂麾下數十萬久經戰陣的老兵,他們從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開始,一路充當清軍的鷹犬和幫兇,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明末清初的人口大量損失,除了明末的那些殘暴的農民起義將領的無辜殘殺和清軍的滅絕人性的屠城,有很大一部分就是這些驕兵悍將做下的孽!



若詳細分析明末農民起義軍的構成,你就會發現這些起義軍之所以快速擴張的原因是大量的明軍的倒戈,他們在清軍入關後又快速的倒戈加入清軍的麾下,成為吳三桂等清廷鷹爪的麾下,而隨後的屠城等慘劇也有這些人的身影!



這樣的一群人到了天下思安的康熙王朝就成了危害帝國穩定的動亂分子,習慣了打殺劫掠生活的這些老兵痞已經不可能回到寧錦老家安分種地過清貧的太平日子,他們習慣了錦衣玉食和大魚大肉,正是這些人的存在和蠱惑,才是吳三桂最終不得不走上反清的道路!



清帝國的高層也非常清楚這些,因此即使吳三桂也意識到這個問題而選擇接受削藩,他麾下的這些驕橫兵痞也必然會送到新的戰場,或分割為小股部隊分有不同軍隊節制,或做毫無勝算的進攻,總得來說他們絕大多數是不可能善終!


涇水書生


吳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吳三桂降清,並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被封平西王,後隨清軍南下,追擊李自成並攻打南明,席捲西南半壁江山。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佈檄文,史稱“三藩之亂”。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在衡陽病逝,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後被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遂告結束。

“三藩之亂”,吳三桂以失敗告終,不僅搭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子孫前程,更是讓自己本已揹負的“叛降”名聲更加為天下人所不恥,一生兩次“背叛”的罵名,也讓吳三桂為儒家傳統的忠孝文化所排斥,永遠的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那麼,如果不發動叛亂,而是老實接受康熙的扯藩,會得以善終麼?我認為,答案必然是肯定的,事實上,撤藩是康熙另一種形式的“杯酒釋兵權”,如果吳三桂接受了撤藩,結果必然也不會差。


清朝並沒有屠戮功臣的習慣和先例。

縱觀中國曆朝歷代,多次出現“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現象,最為典型的就是劉邦和朱元璋,這兩位白手起家的“平民皇帝”,坐擁天下之後就開始大肆屠戮功臣,當然也有唐太宗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像”以及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功臣良將得以善終。

而縱觀滿清一朝,特別是滿清政權初期,非常難得是幾乎沒有屠戮功臣的局面,相反,對於滿清有功之人都受到了豐厚的封賞,如果不是自己“作死”,不僅自己可以高官厚祿,就連子孫後代也能跟著沾光,所以在清朝前中期,出現了不少官宦世家,一家幾代都是重臣,名臣,不僅僅是滿族貴族,包括漢族士大夫階層也有這樣的情況,比如張英、張廷玉,比如范文程、範承謨,比如年遐齡、年羹堯。

與之相對應的是,不少姓愛新覺羅的皇室成員,因為自己的行為,雖然有功與王朝,但是依然難逃被誅殺的命運,比如舒爾哈齊、阿敏、褚英、莽古爾泰、碩託、阿達禮等等,這些人的數量也並不在少數。

當年吳三桂在山海關投降清朝的時候,便與代表順治皇帝的攝政王多爾袞殺馬為誓,相約“永不相負”,所以如果不是吳三桂,以及耿精忠、尚之信起兵叛亂,即便是被撤藩,還是能夠以善終收場的。畢竟同為四大外姓藩王的定南王孔有德戰死桂林後,被破格予以厚葬,並追諡為武壯;拒絕參與叛亂的老平南王尚之信死後,也被康熙親自上諡號為敬。這些都說明滿清對於三藩的態度,在扯藩的時候是沒有歹意的,至少對於吳三桂在內的三位功臣藩王,是沒有歹意的。


吳三桂已年過花甲,其子吳應熊為額駙,如不反叛至少可保兩代榮華。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起兵叛亂的時候已經是61歲了,況且是對於滿清王朝的大功臣,如果不叛亂康熙也必然不會難為吳三桂。對比一下北京朝中的遏必隆,因為先前依附於鰲拜,在康熙除掉鰲拜之後被罷官奪爵,但是後又被康熙念及是顧命大臣,請了出來,而他的女兒始終也沒有受什麼影響,一位做了孝昭仁皇后,一位做了溫僖貴妃,品階都是非常的高。《康熙王朝》中,孝莊太后也說,就盼著吳三桂老死,這樣才能真的放心,所以對於已經到了這個年齡的吳三桂,拖是最好的辦法,沒有必要去絞盡腦汁去想著怎麼對付,等著吳三桂死了,一切也就風平浪靜了。而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早已與建寧公主成婚近二十年,貴為額駙,受到皇家的優待,還被晉封為少傅兼太子太傅,也必然是前程富貴無憂。

所以如果吳三桂不叛亂,至少在他和他兒子吳應熊的有生之年,可以保證優待和榮華,至於子孫後代,就看後人的造化了。


康熙已經為扯藩後的吳三桂舊部做了規劃,希望上演的是康熙版的“杯酒釋兵權”。

這一點不管是清朝的史料還是《康熙王朝》的劇情演繹中,都能看出康熙為了妥善安置三藩及其部眾還是花了很大得心思,也是下了巨大的本錢的,不僅拿出不少錢和土地來安置三藩的舊部,還給予了許多優惠的政策,就連路上的盤纏,朝廷都準備好了。這就說明,康熙是想一步到位,用和平的方式來解決三藩問題,維護國家政權的統一與皇權的穩固,因而說是另一個版本“杯酒釋兵權”也不為過,並且,但是這次的本錢要遠大於宋太祖趙匡胤花費的本錢。


但是最終吳三桂沒有接受和平撤藩,而是選擇了叛亂,期間,吳三桂也稱了帝,過了一把皇帝癮,但是最終難逃失敗的命運,同時,也將整個在明末清初光耀顯赫的吳家也徹底敗亡了。


雍親王府


吳三桂如果不發動三藩之亂,善終不是沒可能。清朝在消滅南方殘明勢力後統治已經比較穩固,三藩的存在就像三顆定時炸彈時刻威脅著清朝的統治,削藩勢在必行。



清朝在入關前後封了不少漢族降將為王,到了清聖祖玄燁執政時,漢族藩王僅剩下了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後兒子尚之信繼位)和靖南王耿精忠(後孫子耿仲明繼位)三王。三藩在各自封地擁兵自重,享有獨立的賦稅大權、地方官員還能自行任免。幾乎可以說,這是三個遊離於清朝統治之外的獨立藩國。對此情況,朝廷上下及康熙都深感擔憂,削藩之事已是迫在眉睫。



三藩所在的福建、廣東、雲南(吳三桂同時兼領貴州)都是南方財賦重省,且負山瀕海,多山的地形不利於八旗軍作戰,而瀕海又極易招來外國勢力。因此在最初的針對削藩的處置方式上,朝廷上下主要還是以招撫為主。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年過七十的平南王尚可喜奏請歸老遼東頤養天年,由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朝廷認為這是削藩的好機會,經戶、兵兩部和議政王貝勒大臣集議,認為如果尚之信擁兵留鎮廣東,跋扈難制,康熙帝遂詔令盡撤全藩。



尚可喜既去,而其子尚之信不能襲其爵繼續鎮守廣東。粵藩若撤,則閩藩、滇藩必會有所動作。可能會引發後續連鎖反應,因此康熙這是走了一招顯棋。果然得知粵藩被撤消息的平南王吳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都深感不安,於同年七月先後上書撤兵以探知朝廷對削藩的真正意圖。經朝廷多輪會議後對撤銷三藩依然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康熙帝考慮到三藩長年居守南方遠離中樞,在地方久握重兵,遷延日久恐尾大不掉,又以為吳三桂之子,耿精忠諸弟都宿衛京師,諒吳、耿二人不能發動變亂。遂下令三藩俱撤還山海關外。

如果三藩配合,意味著削藩是兵不血刃完美得到解決,以康熙皇帝的為人,我想他並不至於會趕盡殺絕,在當時清朝對全國的統治還未完全穩定下來的情況下,殺功是極其危險的事情,更何況三藩在南方經營多年,根基深厚,安插了大量的親信在地方,貿然殺死這些降清明臣,可能會加重當時還盤踞在夏、金、臺的南明延平王政權抵抗到底的決心,同時又會引發漢族武裝力量的反叛。鑑於此,即便三藩撤除康熙帝也有可能保全諸王性命,使其合命受終,子孫代代襲爵享受榮華富貴。



三藩做大已成康熙心頭之患,他曾感慨說:“朕聽政以來,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因此撤藩勢在必行,這是從清朝的長遠統治出發,三藩在地方上多行不法,若長期坐視不管,久必成大患。而吳三桂之所以敢公開造反,扯起反清復明的大旗,也是因為其在地方上經營十數年,糧足兵勇,與平南王、靖南王互為表裡、互通聲氣,面對在中原剛立足不久的清朝,是具很大的希望與之一搏。因此,撤藩一旦大白於天下,吳三桂便不再遮遮掩掩,很快就殺死雲南巡撫朱國治率先造起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