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多款抗 HIV 药物上市,国内还有 3 成感染者未被发现

11 月 23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国内艾滋病例的最新情况。

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截至 2018 年底,中国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约 125 万;截至 2018 年 9 月,估计每年新发感染者 8 万例,报告存活感染者 85 万,死亡 26.2 万;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其中经异性传播占比 69.6%,男性同性传播 25.5%。

报告还显示,在青年群体中,男性同性传播的比例远超异性,2017 年报告学生感染数 3077 例,其中 81.8% 经同性性传播感染。

12 月 1 日将是第 31 个世界艾滋病日,联合国规划署曾提出 “3 个 90%” 的艾滋防治目标,是指到 2020 年,90%的感染者知晓自己的感染状态,90%的感染者用药治疗,90%的感染者体内病毒得到抑制。

这个目标目前也正在国内推行,但第一个 90%就存在困难。

疾控中心流行病研究院吴尊友表示,至少还有 30% 左右的感染者未被发现。与此同时,新发的感染者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2013 年全年为 9 万人,2017 年已达到 13.5 万。这主要是因为扩大了检测范围和治疗,使得被检出的患者以及存活时间延长的患者增多。

全球的艾滋病防治都面临相同问题。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报告指出,2017 年有 75% 的感染者知晓自己的感染状况,而病毒得到抑制的感染者达到 47% 的占比,这意味着全球仍然有 1940 万名已报告的感染者尚未获得有效的治疗。

在已经检出的患者中,治疗成功率据称已经达到 90% ,这得益于不断问世的抗 HIV 药物。

11 月 22 日,强生在华制药子公司西安杨森宣布两款抗 HIV 新药上市:恩临、普泽力,可与其他抗 HIV 药物联合使用治疗 HIV-1 型感染。其中恩临已进入医保目录,是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小(25 mg)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而普泽力具有较高的基因耐药屏障,不容易出现耐药性。

2017 年 12 月开始实施的新药审批政策中,抗 HIV 药物被纳入新政策。这加速了药企在国内上市该类药物的进程。2018 年至今,葛兰素史克旗下控股合资公司 ViiV Healthcare 的抗艾新药绥美凯(国内 HIV 治疗领域首个完整治疗方案的单片复方制剂)、国内企业前沿生物药业自主研发的艾可宁(全球首个抗艾滋病长效融合抑制剂,疗效时间长、一周只需给药一次)、吉利德的捷扶康、以及强生的两款新药陆续上市,配合这些药物进行的治疗可以使艾滋病从致死病转变为长期管理的慢性病,且极大的降低感染的可能性。

吴尊友表示:“当感染者的病毒载量低于 400 拷贝/毫升的时候,就基本上没有感染性了。”多款抗 HIV 新药已经可以把艾滋病毒降到感染性极低的水平,但及时发现传染源在中国还存在很大问题。只有发现感染者,通过持续进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才能将病毒载量降到这个水平。

对于已经知晓并进行治疗的感染者来说,治疗费用依然是最大的问题。中国的艾滋病用药此前以免费药品为主,然而 8 种免费药品种类不及已上市药品种类的 1/3。据 21 世纪经济报道,一个艾滋病患者每个月的用药费在 2000 元左右,而实际上艾滋病患还有其他并发症,这个数字会更高。

题图来自 Medical New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