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民为什么热衷于“革命”?法国人的“革命”传统从何而来?

上周末,法国“黄背心”运动已经进入了第4周,目前,全国就已逮捕了超过4000余名闹事者。该运动不仅影响全国,还蔓延到了荷兰、比利时。

“黄背心”运动的起因是巴黎郊区居民抗议政府上调燃油税,始料未及的是,该运动逐渐演化为了法国人民对政府一切不满的暴力表达。

历史上,法国爆发了多次革命,似乎法国人天生热爱暴力抗议,甚至推翻政府。法国人民的“革命”传统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一、法国是欧洲地理的“例外”

要理解法国的政治难题,首先要理解政治难题的起因,这一切要从法国的地理特征说起。

以阿尔卑斯山脉为界,可将欧洲分为南部和北部。北部的主体是从比利牛斯山至俄罗斯大平原;南部的主体是地中海沿岸地区。

欧洲北部平原上有7条主要河流。在河运扮演重要角色的近代,北部的经贸、人口、文化交流就依靠这些河流构成的水网而展开。南部的地中海也扮演了相似的作用,但是该地陆地缺少大平原,以丘陵为主。

欧洲的主要国家里,法国是唯一横跨欧洲南部和北部的国家,因此其地缘政治诉求往往同时涉及到两部分欧洲的利益。这是近代以来,法国辉煌与困境的根源。

整个欧洲的河流几乎都各自构成独立的水系,唯有三个水系例外,这三个水系全部都在法国境内。

加龙河(Garonne)的发源地虽然距离地中海仅150公里,但却流入大西洋。1666年,路易十四修建了运河将加龙河与地中海打通,加龙河连接了大西洋和地中海

塞纳河(Seine)与卢瓦尔河(Loire)均流向大西洋,两河流主干道相距很近,水系相通,跨流域交通非常便捷。两条河流共同滋养了博斯(Beauce)平原。

罗纳河(Rhone)流向地中海,但是其主干道途径塞纳河与卢瓦尔河流域,因此罗纳河也连接了地中海地区与大西洋地区

二、独特的地缘政治

博斯平原气候宜人,水源充足,非常适合发展农业,自古以来便拥有稠密的人口。

首都巴黎位于塞纳河与马恩河交汇口,并且背靠平原,凭借彼此相连的水系交通网,巴黎可以将其影响力辐射很远,因此巴黎成为了大平原居民与周边经贸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

在中世纪,博斯平原就是法王的直属领地。该地区的农业产出与人口是法王驾驭诸侯的最大本钱,而巴黎将法王的影响力输送至法兰西全境。

▲蓝色为王室直属领地,法国王室最初仅控制平原东部,后来逐渐控制了平原大部分

法国领土几经变迁。现代法国疆域,可以视作博斯平原政权与欧洲各方势力经过漫长的多方博弈,所能达到的扩张极限

这意味着法国不可能无限扩张领土,只能用固有的体量去构建法国的欧洲秩序。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最能体现法国的扩张极限,当路易十四试图将他的孙子送上西班牙王位时,全欧洲组成了反法同盟。法国的飞地一块都没守住,联军也攻不进法国境内

法国固有领土具有很大的地缘政治优势。境内的河流网络有效地连接了地中海和大西洋,一方面,可以与欧洲绝大多数国家产生直接经贸往来,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投送政治影响力

但是要维持这种优势,法国在地缘政治方面必须解决两大核心难题:

第一,法国在内政与国际关系中,必须兼顾欧洲北部与南部的利益。倾向于任何一方,均会损害一部分自身的利益。

第二,法国要维持一个横跨南北的欧洲秩序,必须对潜在的挑战者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如果挑战者实力做大,就会瓦解博斯平原政权对法国地方的控制力。

法国政治家充分利用巴黎“一城独大”的优势,创造了一套有效应对两大难题的解决方案—中央集权政府。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原本没法国什么事,但是就在西班牙即将统治半个欧洲时,威胁法国利益时,法国主动出击并打残了西班牙

三、“一城独大”的“巴黎帝国”

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结束后,法国人在巴黎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个更大的巴黎,新生的巨型城市为法国的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统治基础。

16世纪以来,欧洲大西洋沿岸国家纷纷进入殖民时代,大西洋经济圈地位显著上升

巴黎控制着法国内河水系的枢纽,同时又离大西洋足够远,不会被海洋上的强敌攻击到,因此巴黎成为了法国的物流枢纽

▲西欧人口密度图。巴黎“一城独大”,巴黎人口在全国集中程度要远高于其他欧洲国家

法王室凭借巴黎获得大笔税收,也控制了全国的物流系统,其影响力不再仅限于平原的王室直辖领地上,各地领主对王室纷纷俯首帖耳。

到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时期,法国贵族的主要敛财手段已不再是领地的收入,而是政府官职带来的利益,和来自宫廷的赏赐。高级贵族们常年泡在巴黎,自己的领地则交给国王的官僚代管。

从路易十四开始,法国中央政府拥有了遍布全国的官僚体系,各地的自治政治逐渐瓦解,来自巴黎的政令在全国畅通无阻

为了塑造符合法国利益的欧洲体系,路易十四组建了无比庞大的军队,陆军规模从1661年的3.5万人,扩张到了1710年的40万人。

▲路易十四统治期间,为了与中央集权政体相匹配,法国建造了华丽的宫殿,形成了奢华的宫廷文化

庞大的军队和官僚体系,自然也需要大量的财政收入做支撑。自路易十四开始,法国在经济上奉行重商主义,国家采用诸如关税壁垒、特许经营、压低工资、政府督办等手段,保障本国工商业的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保护工商业必然需要大量的税源,因此法国政府一直都对人民课以重税。

到了路易十六,法国的权力几乎完全掌握在国王及其廷臣手里,政府重点扶持的工业也几乎都位于巴黎。

全国人民负担了国家机器的全部成本,却没有得到任何好处

▲凯旋门在巴黎的地位,正如巴黎在法国的首位程度

四、人民与政府的博弈

18世纪,法国外战接连失利,财政难以为继,只好向人民不断加税,不堪重负的人民只能武装推翻政府

终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人民第一次用武力纠正国家政策,但依旧无法改变巴黎无可取代的经济地位和地理价值。

因此,大革命也无法改变中央集权体制。真正改变的,是在中央集权体制下,人民享有与其义务对等的权利

这一观念成为了法国人民历次革命的理论武器。大革命后,拿破仑帝国政府颁布的《拿破仑法典》将大革命的果实固化为法律。

▲拿破仑军队选拔军官不看出身,全凭战功说话,商人出身的元帅絮歇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经济上,拿破仑时代也是法国式重商主义最成功的时代。拿破仑时期,法国新增了200余家机械纺织厂,工业产值比1789年增加了50%多,法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扫清了欧陆的关税壁垒,法国商品畅销欧陆

▲黄色为拿破仑帝国的领地,红色为拿破仑控制的国家,橙色为拿破仑的同盟国,欧洲大陆基本都服从于拿破仑,法国得以向全欧洲倾销商品

法式中央集权在塑造法国的欧陆霸权同时,自身也有两大缺陷。

一方面,自18世纪以来,法国人民便负担着比欧洲其他人民更多的税负和国家义务。作为回报,政府必须构建符合法国利益的欧陆秩序,使得法国工商业能赚足钱。

一旦欧洲的法国体系被破坏,法国人民的利益就会极大受损,革命总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

▲1870年的普法战争是法国最后一次维护法国在欧陆的单极体系,德国统一后,法国构建的的欧陆秩序也不复存在

另一方面,中央集权制在法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大包大揽,法国人民直接与中央政府打交道,社会不存在政治缓冲地带。

政府任何伤害人民利益的政策,往往会激起全国性的不满

基于以上两个政治结构上的缺陷,法国的革命都发生在法国国际地位衰落时。

而过于中央集权的政体,就注定了,当人民要想纠正国家政策路线时,就只有暴力地抗议,游行示威,甚至武装起义。

1789年至1871年,法国就发生了7次大型人民起义,期间还穿插着几次君主制复辟。

▲中央政府习惯大包大揽,搞砸了也就必须承担全部责任

为平衡人民与中央政府,地方与中央的矛盾,法国也曾建立过议会制。在议会制下,国家最高权力属于议会,各党派在议会辩论决定国家大事。

第三(1870—1940)和第四共和国(1945—1958)均实行了议会制,将人民与政府的矛盾转移到了议会斗争,在这两个时期,法国人民表现出了罕见的和平。

但是中央集权制需要高效的决策机构。在遭遇巨大外部危机时,议会制表现得非常软弱,根本无法带领法国走出困境。

1940年,第三共和国向纳粹德国投降而结束;1958年,第四共和国无力应对阿尔及利亚独立,也被人民抛弃。

▲法国人民:“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家常便饭”

五、“改革—抗议—妥协”成法国常态

1958年至今的第五共和国又回归了总统制。1968年就爆发了席卷全国的五月风暴,久违的革命也回归到了法国人民的视野中

法国开始形成一种常态,一旦人民有诉求(特别是发生暴力行为),政府就不断对人民提高福利进行妥协。

因此,法国社会进入了高福利、高自由的轨道,人民的诉求得到满足,经济也持续良性发展,第五共和国似乎实现了中央集权政府与人民的和谐相处。

▲图为欧洲国家的年工作时长排名。法国的“高福利,高税收”制度堪比北欧,人民福利好,工时少,假期多

但是,自21世纪以来,法国在欧盟体系内越发受到统一后的德国的经济冲击,传统重商主义政策逐渐失灵,巨大的公共开支成为负担。

政府希望能解决高昂的公共开支,开源节流,特别是一些提税、提工时等削减人民福利的政策,让人民怨声载道。

▲旧劳动法禁止企业单方面解雇员工,导致企业不能裁员。2017年新劳动法赋予了企业自由解雇和调整薪酬的权力,但却引发了人民的抗议

终于,这次法国政府提高燃油附加税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人民穿上黄背心,自发抗议马克龙政府

骚乱持续数周后,近日,马克龙发表全国讲话,表示明年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到1600欧元一个月,增加的部分由政府负责发放,并表示未来不会轻易增税。

法国政府,又再一次对人民做出了妥协。

▲“黄背心”抗议者观看总统的全国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