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死在哪裡?崇禎是個好皇帝嗎?

戀丄緦淰


崇禎死在北京景山一顆歪脖子樹上,死的時候身邊只有一個太監。 我覺得崇禎算不上一個好皇帝。我認為洪武,永樂是好皇帝,但崇禎算不上。確實,崇禎很勤勞,他有較強的政治手腕,心思縝密,年少力強,充滿活力,很想做出一番事業把江河日下的大明拉回正規,但不知道什麼原因(也可能是小時候所受的不是帝王應該受的教育,他從小一直都是被當王爺而不是皇上培養的),他做的事情十之八九是錯的。他痛恨魏忠賢等奸臣,但清除魏忠賢時手段太狠,導致牽連十多萬官員,搞得官員人人自危;他志大才疏,太想把權利集中,殺了忠臣袁崇煥等等;他被人懵逼視聽,沒有全面考慮,剛愎自用,不實事求是,總以為大明還有很多精銳部隊在自己手上,命令孫傳庭貿然出擊,盧象升,洪承疇等都被崇禎直接或間接瞎指揮弄到絕望,最後或死或降;他沒有勇氣動既得者利益,導致北京保衛戰時竟拿不出軍餉。崇禎確實很努力,很想把帝國治理好挽救帝國於危難,可惜啊,越做越差,為什麼會越做越差呢?這其中就是崇禎和好皇帝的差別。所以崇禎算不上好皇帝。






不戀過往不懼遠方


崇禎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山煤山(今北京景山),自縊在在一棵歪脖樹上,身邊僅有王承恩陪他一起吊死。

很顯然崇禎並不是個好皇帝,他很勤政,兢兢業業絲毫不敢倦怠。但他卻沒有治理一個國家的能力。

作為一名合格的君王,應該學會放權,學會用人,學會垂拱而治,而不是事必躬親。

他不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不知道善待百姓,只知道加稅,他不能下狠手對文官集團來一次大清洗。

他殺了魏忠賢,卻還是親近自己身邊的太監。他疑心病太重,從不敢真正給能臣幹吏放權,讓他們放手去打,反而喜歡遠程指揮。

本來有能力力挽狂瀾的大臣,被殺得殺,貶得貶,最後偌大的朝廷只剩他自己,怎麼能打得過後金和李自成兩大強敵!




予安何時安


崇禎的形象,經歷過清代統治者的刻意修飾。清代修纂《明史》,前後歷經數個帝王,持續一百多年,更換過許多版本。

崇禎確實有“振作”的想法,但他的種種措施,其實只是將明王朝更快推向深淵。首先當時明朝整體經濟問題非常嚴重,西北又不斷遭受災荒,更應該與民休息,恢復元氣。但他拒絕和東北暫時講和,不斷增加軍費,民眾負擔更加沉重。而且他志大才疏,為人猜忌,喜歡頻繁更換內閣大臣,動輒殘酷追責官員,搞得雞犬不寧、人心惶惶。在這樣一個猜忌反覆的帝王手下做事,誰還願意出力,誰還敢出力?

當時江南非常富庶,但崇禎面對困難局勢,一直不願意將太子派到南京。如果南京有太子,即使北方淪陷,南方也有巨大的物力財力對抗清朝。但因為沒有太子,只能另立其他支系的皇子即福王,導致南明建立之初,就陷入了馬士英和史可法的權鬥。黨爭到了明末,已經不再爭是非,而是爭意氣。你反對我就支持,你支持我就反對,本就薄弱的力量在虛耗中很快消耗殆盡。

對於這樣的帝王,清代統治者卻給予他很多的修飾和溢美,其實根本原因乃是強調明朝滅亡本是天意,任憑崇禎如何勵精圖治,最終也是枉然。我大清接續明朝乃是天命所歸。

總之,整個明代的史料都經過清代精心的修改,導致我們很難完整清晰地看到那個時代。我們瞭解的崇禎,往往是有人想讓我們瞭解的那種形象。


司馬遷有鬍子


崇禎在北京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時年33歲。



崇禎勤於政務,猜疑心太重,此時的大明,危機重重,各地農民軍起義,財政收於不夠軍費開支,


一句話來說 心有餘而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