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最為弱小的蜀漢,為什麼還要主動北伐?

程序正在載入中


北伐是主動進攻也是無奈之舉。

曹操、劉備、孫權先後稱帝,成為了三足鼎立之勢。然而,三國之中,蜀漢面積最小,所佔領之地也最為貧瘠,資源、人口、兵馬都是三國裡最弱小的一個。唯有主動出擊,佔據有利地域,才要能圖大業。這主要的考慮有幾點:

1、劉備志向遠大,不想偏安一域。劉備以中山靖王之後自居,以匡扶漢室為已任,一個小小的蜀國怎能實現了他的宏偉目標呢?

2、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局勢進行了分析,劉備對此深以為然並積極踐行,也就是說北伐是既定的戰略方向,包括六出祁山,一次次北伐,目的就是要佔領關中之地,再圖中原。

3、北伐可以解決更多內部的矛盾。蜀漢諸大臣中大都為中原人士,雖然蜀地宜居但畢竟遠離家鄉,皇帝與諸大臣都有迴歸中原的願望。劉備一直以來都是以匡扶漢室為旗號的,不北伐沒發向跟著他的那些兄弟們交代。在朝廷之中,蜀漢原有舊臣與外來的大臣間的之間也存在一些不可調和的矛盾,打仗才是聚攏人心,化解國內矛盾的最好辦法。

4、小而圖變,弱而求強。蜀國有憂患意識,主動出擊,比被動防守要好,因為小和弱才求變求強,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一家之言,你怎麼看?


華豎


簡單來說就是進攻才是最好的防禦!

蜀漢的建立艱難遠遠超過曹魏孫吳,劉備半生飄零四處流浪,好不容易有了龐統諸葛亮等智謀之士輔佐佔據荊州謀奪巴蜀再取漢中並擊退曹操,成為蜀漢實力巔峰時期,雖然跟曹魏孫吳仍舊無法相比。

但在蜀漢經歷了夷陵大敗之後精銳軍事力量損失殆盡,沒有諸葛亮的運籌帷幄苦力支撐蜀漢早就被滅亡。

同時為了轉移蜀漢國內部矛盾和實現劉備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畢生夙願,諸葛亮明知差距太大卻不得不持續北伐以弱擊強,不斷騷擾曹魏,以便蜀漢繼續苟延殘喘。





最後的騎兵Z


這就要說到蜀漢的政權結構。

劉備從北方而來,以前跟隨他的關羽張飛糜竺簡雍孫乾等人在夷陵戰役前後紛紛凋零,剩餘不過是趙雲劉琰等少數幾個,在蜀漢政權中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蜀漢政權的核心就是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士集團,他們已經與劉備形成一體。

益州還有各種各樣的大小勢力。如以龐曦為首的劉焉劉璋派,以李嚴吳懿為首的東州士,法正等人的關隴士,馬超派,以王平為首的返回系,以魏延為首的孤立派(可憐的魏延,作為荊州人,還不屬於諸葛亮的派系,劉備死後就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

這些派系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外來戶。

此外還有一個最大的派別,就是佔據最多人口與土地,以張秦兩家為首的益州本地世家。

劉備集團也是外來戶,而所有外來戶都是與本地世家爭奪財富權力的。所以劉備與諸葛亮劉禪都只能搞外來戶大團結,共同壓制本地世家才能生存下來。否則所有外來戶都將被勢力強大的本地世家斬盡殺絕,這也是諸葛亮獲勝後沒有處死李嚴的原因。

因此,無論劉備,還是諸葛亮,最後到了劉禪姜維(還是外來戶)組合,都必須高舉北伐大旗,切實控制政治話語權,時刻掌握大部分軍隊,獲得最多的財政支出 ,才能有錢有糧有兵在手,才不會被本地世家翻盤。

最好的反例就是東吳。

孫家雖然是吳郡人,但卻是中小世家。所以江東的顧陸張朱四大家族時刻在反對擴張。因為掌握將近一半土地人口的四大家族與姻親,必然奉獻最多的錢糧士兵,而擴張的收益卻是孫權與支持孫權的中小世家和寒門獲得。

任誰也不會這麼傻啊。出錢出糧出力最多,投資風險巨大,收益卻是最小的。

所以,孫權始終在企圖扶持周魯布全等中小世家甚至呂蒙這樣的寒門來取代四大家族。然而效果卻是不好,畢竟寒門崛起是笑話,中小世家底蘊不足,最終孫權只能親自出馬,冤殺丞相顧雍逼死陸遜,就是孫權被迫赤裸裸對四大家族進行打壓的原因。

然而四大家族沒有上當,主動退讓。孫權的計劃完全失敗。孫權死後,連續爆發孫俊孫琳諸葛恪動亂,等徹底平息,中小世家與寒門可憐的人才一掃而空,外來戶被滅族,江東就只能再任由四大家族從容地收拾舊山河。


四川達州


舉個例子,如果你打紅警的時候選的是北極圈這個地圖,你在一個角落裡當你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是選擇斷橋防守坐吃山空,還是另闢蹊徑,選擇去攻打敵人的薄弱環節搶奪資源,謀求發展。當然這只是其一。

其二,劉備,關羽張飛死後,其實蜀國的內部矛盾也很嚴重,就好似a國,看似民主自由,其實內部矛盾已深,必須要製造一些事件或戰爭轉移矛盾,維持國內的安定。

其三,綜上兩點北伐勢在必行,諸葛亮亦要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完成劉備的託孤之任,匡扶漢室統一中原。


曾經of未來


我覺得戰爭的主動權很重要。當你不知道敵人什麼時候發動進攻,哪裡發動進攻。你先得防守分散精力。最好的防守是進攻有一定的道理。另一方面,也能安撫國內的好戰派,一舉可多得。當然戰爭主動權還沒重要到可以扭轉實力的差距,最後蜀國還是被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