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戰略嗎?看完這篇文章你離出任CEO又近了一步

關注當下得失過錯,只是商人;而有戰略思維的,才可能成為企業家。戰略突破時, CEO就是那個在關鍵時刻扣動扳機的人。

一、撥開戰略迷霧

戰略,在大多數人看來,就像迷霧中的物體,感知到輪廓,看不清具象。

使命、願景、戰略等這些關鍵詞,作為西方“舶來詞彙”,很多人對此感覺,即熟悉又陌生。之所以熟悉,是經常從書中、交談裡接觸到,而感覺陌生,則是無法清楚表達其概念內涵。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沒有一個相對穩定的說法。

未來的商業社會,企業要跨越非連續性,戰略思維就變得越來越重要。

戰略,是做企業的一種思考方式的產物,可作為一種頂層的管理工具,去指導企業的經營。

不同的人做事情風格不一樣,有的人只關注當下的短期利益,有的人考慮問題比較長遠,不僅關注當下,還會關注未來趨勢發展變化,期望抵禦未來的風險,並努力抓住未來的機會。有種說法,說關注當下得失過錯,只是商人;而有戰略思維的,才可能成為企業家。

在圍棋競技中,是比較強調戰略,關注大局往往比關注棋子擁有更高的獲勝概率。大局很重要,代表了未來的發展趨勢,順勢而為,在風口將會獲得更大的能量,更大概率能取得成功。

二、建立戰略思維

對於模糊和抽象的事物,你可以化繁為簡,從不同的側面對它進行分析解構,把它裡裡外外看清楚,找出最本質的內涵,一旦找到本質,戰略規劃、戰略執行、戰略調整等相關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每一個公司的成立,必定有它的原因,創始人對公司有個初步定位,多數情況下,這個定位是模糊的,缺乏一個相對長遠的深度思考。如果只是低頭專注當前,不抬頭看路,公司走著走著可能就走歪了。一個企業,不能只是野蠻生長,還需要發揮人的主動性,深入思考,長遠規劃,邊試錯邊調整,最終找到一個相對穩定的點,然後集中精力資源快速推進,實現1到N。

企業經營,核心在於“經營”二字,預則立,不預則廢。

成功的戰略往往是執行的結果,而戰略分析更多是一種對結果的詮釋。對於企業自身關注結果,跳出企業,更值得關注行業的整個生命週期演變。戰略有生命週期,需要不斷調整,當微軟實現了全世界家庭和辦公室桌面都擺上電腦後,也得再度開啟一段新的戰略旅程。

戰略聽著很虛,難以感知描述,但難點通常也是價值點,要試著逼自己多思考,會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未來。企業CEO首先要看到一個大方向,預計你所在的行業5年後會是一個什麼場景,你在產業鏈中扮演一個什麼角色,以“未來”為參照,反推你今天應該做什麼,怎樣選擇路徑來達到目標。

對於未來的預測,李嘉誠的說法是“知止”,這是對產業發展的終極判斷,知道什麼時候放,什麼時候收。對未來有個預判,理解趨勢的力量,能“知止”,即是戰略思維,是一種戰略藝術,也是一種人生境界。

三、參透戰略內涵

談戰略內涵,往往會涉及到使命、願景、組織、戰術等關鍵詞,他們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關係,需要理清其中關係,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戰略內涵。

使命(mission)是企業存於市場的價值和意義之所在,譬如阿里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使命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價值認同,用來凝聚人心的,在跨過物質之困後,企業成員是否能持續跟著團隊走下去,更多的是對使命的認同。

願景(vision),另有翻譯為“遠見”,基於使命,對未來的洞察,是一個大方向,是未來在你頭腦中的畫面,醫療、教育、交通、旅遊等領域未來將會呈現一幅怎樣的圖景。

戰略(strategy)就是基於使命、願景、組織、市場競爭格局、技術發展趨勢等等因素分析和考量,找到的一個差異化的定位。如果你是醫療領域的企業,未來你想成為醫療領域的一家怎樣的企業,是平臺型企業,還是在產業鏈條的節點中扮演好某個角色。

戰略目標是相對長遠的目標,需要劃分為多個戰略階段目標,但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動態的管理。戰術是為達成戰略目標的一系列方法的組合。

戰略要“眼高”,戰術要“手低”。戰略落地,依賴於組織能力的動態匹配,需要正確的人,按照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

四、精心規劃戰略

戰略規劃,核心是對未來的預判。

這裡你可能會有兩點疑問:

1、你如何預判未來趨勢?

2、基於預判如何定位自我戰略?

透過現象看本質,發現規律,基於本質預測未來,即“遠見”(Vision,也稱為願景),這是戰略思考中最核心的部分,對企業創始人是最大的考驗。將思考與行動相結合,是一個相對有效的方法,可以幫你提高預判的能力。

世界是複雜的,是非連續發展的,很難發現規律,時常需要透過跨界融合,促發新的思考維度。

1999年,卡洛斯·戈恩被任命為日產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時,這家公司快要破產了。但兩年後,日產公司就重新開始贏利,營業毛利還達到了10.8%。

日產成功的關鍵是什麼呢?因素當然有很多,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卡洛斯·戈恩熱衷於多元化,一上任就建立了9個跨職能團隊。在這些團隊中,管理製造平臺的團隊領導者不是技術人員,而是財務人員;而管理經銷商事務的團隊領導呢,也不是銷售人員,而是法務人員。這9個團隊組建完成後,戈恩給了這些團隊三個月的時間寫建議書,這些文件後來成了著名的“日產復興計劃”的基礎,幫助公司結束了連續26年虧損的狀況。

制定戰略對一家公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大多數公司每年舉辦一兩次大型會議。值得推薦和借鑑的來自韋爾奇的“五張PPT法”

第一張幻燈片:向外看競爭對手

我們的競爭對手是誰?他們的市場份額有多大?他們的優點和缺點都是什麼?他們內部狀況怎麼樣?這些問題不能泛泛而談,要深入細緻地研究每一個細節,就好像你置身於競爭對手的會議室,聽到了他們的討論詳情一樣。制定戰略,不要低估了競爭對手的發展前景。內心清楚競爭格局是不懂變化,自己在進步,競爭對手更是大步向前。始終保持對競爭者的敬畏之心。

第二張幻燈片:看競爭對手的新動作

從產品、技術和人員變動的角度去分析,因為這些因素有可能改變競爭格局。內容包括:過去一年,各個競爭對手都有哪些可能改變市場格局的舉動?有沒有人引進可能改變競爭格局的新產品、新技術或新的銷售渠道?行業內是不是出現了新的競爭者,它在去年的業績怎麼樣?

第三張幻燈片:向內看自己

從產品、技術和人員變動的角度去分析,自己公司在過去一年內的狀況。

第四張幻燈片:向外看潛在變量

比如競爭對手會不會推出某個新產品?會不會出現一樁可能改變競爭格局的併購交易?會不會有一匹黑馬突然從其他行業進入本行業,從而打破這個行業的競爭格局?

第五張幻燈片:向內看自己優勢

重新評審自己公司是否具有護城河?是否有難以超越的優勢,讓你改變和主導市場?

“五張幻燈片法”包含韋爾奇長期堅持的一個理念,那就是制定戰略並不是一個沒有頭緒的腦力活,你完全可以找到一種聰明、務實和快速的方法,取得持久的競爭優勢。在科技快速發展和變化的今天,這樣的商業分析方法,反而越加重要。

五、執行落地戰略

經過多方深思熟慮制定的戰略,更多的是一個假設,一個基線,而不是結果

戰略很難規劃清楚,清晰的戰略往往是事後的演繹推理。在戰術上面,兩點之間距離最短,但在戰略問題上,兩點之間距離永遠最長。戰略需要一定的彈性,要順大勢,譬如個體崛起、消費升級、去中心化、基於網絡的分工協作、共享經濟、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變革。順勢而為,跨過一個坎,可能就是一片開闊地,逆勢而為,往往走進死衚衕。

戰略不是制定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戰略在落地時,蘋果前CEO斯卡利提兩個詞非常重要,一個詞叫抽象(zoom in),一個詞是聚焦(zoom out )。前者指從戰略高度看整個行業方向,後者指把每個細節做到極致。

無論你的戰略規劃多麼縝密,在執行時,一定要找到戰略突破點。就算你要做平臺,你也可能需要從一個工具來切入。

戰略最重要的是需要突破,在你各方面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聚集優勢兵力,聚焦於一個點。馬雲在談阿里戰略突破時也說過類似的話,有了一張戰略圖之後,一定要找到一個地方,一刀捅進去就會流血的,聞到血腥味大家自然會衝上來,這張皮一定能被撕開。如果幾個點都是拿小釘子敲,敲了3年下來沒有一個點是敲破的,所有人那事都會崩潰。重要的是一定要找到一個點切入,把它做深做透,徹底的把這個樁打進去。

聚焦於一個點,這個點是什麼?這個點就是一個明確的痛點、一個剛需,解決剛需的方案,要簡潔、直接、高效、有力。

微信紅包是一個經典案例。騰訊3000多萬的支付用戶,持續投入多年,但始終對阿里構不成威脅。後來出來一個微信紅包,利用本身產品的優勢,加之貼切春節的高流量場景,一夜之間就趕上了阿里的規模。

獵豹移動做Clean Master,投入了上百個工程師。公司砍掉了其它產品線,全部聚焦在Clean Master。在App的每個點上的投入,都比競爭對手強5到10倍,這種聚焦快速為獵豹帶來突破。

過去15年,成功的互聯網創業公司的切入點實際上都很小,正是因為切入點小,BAT這些巨頭看不上,你才會有機會。好的小切入點,能夠包含潛在的大市場,還能規劃出打通大市場的路徑。

比如滴滴最開始切入點是出租車行業,從出租車司機身上賺錢是很困難的,但通過前期的鋪墊,他們從專車上面賺錢了。當然,如果切入點真的太小,缺乏延展性,也很難有大的發展。此外,創業初期最好是做存量市場,先別想著去教育市場,任何小的公司,都沒有精力、沒有資源去教育別人,要把用戶圈住後再開始做增量市場。

戰略規劃和執行,如同下圍棋,棋局千變萬化,棋手不經意在一隅的落子,最後可能就是關鍵的勝負手。

戰略突破時,在關鍵點時,需要集中資源投入進去,CEO就是那個在關鍵時刻需要扣動扳機的那個人,這需要判斷力、決策力、承受力。既要有戰略,也要有膽略。戰略受阻時,只要符合大方向或未來趨勢,需要信仰和堅持,實現戰略轉移,踏上長征之路。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