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邪不壓正》到底想描述些什麼?

首付阿三


你好,題主。

姜文的《邪不壓正》到底想描述什麼?

姜文的電影基本上看一遍根本看不懂講述的什麼,寓意以及包袱太多。

例如《讓子彈飛》,相信很多人沒看明白講得是什麼意思。邪不壓正亦是如此!說實在的,本人就看了一遍,具體的劇情真沒看明白。關大娘到底是誰?老藍為什麼要殺李天然的爸爸?朱潛龍對老藍純粹是互相利用嗎?

如果想讀懂姜文,請多看幾遍


老畢影視匯


簡單點來說。

邪不壓正告訴我們,人沒有好壞之分。

藍青峰,用二十年的時間,籌劃大局,曲線救國。他指點朱潛龍弒師,然後自己救下李天然,並安排李天然出國躲避15年,再用李天然威脅朱潛龍,讓他們鷸蚌相爭,自己漁人得利。甚至犧牲了自己的兩個孩子。他做的這一切是一個好人能做出來的嗎?一個正常的好人,會指點別人殺師父嗎,會為了自己的目標犧牲自己的孩子嗎?都不會。而藍青峰卻做了這些。那他壞嗎?他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抗日救國,說的偉大點,是舍小我完成大我。為了國家的未來,犧牲了自己的一切。他不值得尊敬嗎?所以好與壞本身並沒有什麼區別。往往你認為好的,其實也很壞。而你認為壞的,也會發現他好的一面。


噔噔說電影


我沒怎麼看懂邪不壓正,暗喻太多,隱線穿插。看姜文的電影需要動腦子,但也不像好多人說的什麼智商高就看得懂,主要還得了解一下中國的近代史。我看了兩次,第一次,自始至終我連故事的主題都沒看明白。然後我二刷了(現在已經刷了四五次了),順帶了解了一些中國近代史(說到這個真的挺想吐槽的,姜文老師的電影真的大多數都帶有自己強烈的個性,看個電影都需要了解那麼多東西,真麻煩,但這部電影也的確不是拍給普通觀影觀眾看的,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某些優秀的電影的確不適合普通觀眾,就像導演斯皮爾伯格評價自己和“電影的上帝”斯坦利庫布里克的差別時說的,“和他的電影相比,我的電影更像是拍給小孩看的”)真正想看懂這部電影需要多瞭解一些當時的歷史故事。

這完全不是一部主講復仇的影片,成長作為故事主題,在電影裡表現的淋漓盡致,李天然的成長是故事的主線,新中國革命新人的成長,充滿了幼稚的衝動所犯的錯誤,我覺得李天然許多行為上的荒誕不算荒誕,是幼稚的衝動。而藍青峰(蘇聯社會主義的老革命家)這樣老一輩革命者,一開始就不看好這個年輕人,所以打算用自己的計劃拯救國家,不過最後失敗於朱潛龍(中國封建勢力)與根本一狼(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者)的勾結。在走向窮途末路之時,重新將希望寄託於年輕人李天然(中國覺醒的革命意識)的身上,“你想好你要做什麼了嗎?”,這個問題是面對現在所有年輕人的,“想好了。”,“真的想好了嗎?”,“真的想好了”,藍青峰淚流滿面的“特別好,特別好”。這樣一位有理想的有內涵的導演對年輕人問的問題,對年輕人的引導,這是李天然的成長,也是寄希望於希望新一代年輕人的成長,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想好我們要做什麼。不需要亨德勒(美國強權的資本主義)那樣一度的保護或者說是完全的控制,掌控。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路。成長過程或許會遇到小裁縫關巧紅(封建壓迫下的本土反抗意識)一樣的人,他們會為你指路,一起抵抗外敵的入侵。(我覺得子彈是假的和躲不躲得開子彈沒沒多大關係,空包彈只是打不死人,但速度還在啊),而唐鳳儀(民族資本主義)一樣的空有知識和資源卻受限於封建金錢的控制的人是現在許多人的本相,過著奢靡放縱的生活,有著天真飄渺的思想,對革命只有想象沒有實踐,妄想可以獨善其身,遠走高飛繼續享受奢華的生活,最後在外敵的入侵之下一無所有,跳樓。電影最後,藍青峰對李天然說,“不要叫我爸爸了,你也該找個自個兒的兒子了”,乍一看這是姜文一貫的幽默,仔細一想,這是老革命家對革命新人的託付,希望將革命精神傳承下去,是對李天然的認同。正如電影裡的一句話表現了姜文的想法,“我就是為了這點醋,才包的這頓餃子”。電影是餃子,是故事,醋就得我們自己品味了。

我可能過分解讀或者錯誤的解讀了這部電影,但在我看來,作為一部動作喜劇片,《邪不壓正》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然後如果只談第一次這部電影時的感受,其實並不好,電影的確拍的很好,可講述的這個簡單的復仇故事想要表達的東西太多了,所以顯得不很流暢,不夠真切自然。


灌醉一朵小花也好哇


其實發現從一步之遙到邪不壓正 越來越看不懂姜文的電影了 我發現這是現階段一些大導演的問題吧 陳凱歌的道士下山也是如此 可能是想在電影中加入一些隱喻的東西或者道理來講一個故事 只可惜故事是越來越複雜 觀眾也是越來越看不懂 至於邪不壓正描述的無非就是字面的那種意思了 正義會遲到 但不會缺席



冷風中的陳肥仔


很多事情,其實就是為了一瓶醋,才包的餃子


萬冬


邪到底能不能壓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