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看看这些大连名片的前世今生!


40年前

大连还不叫大连

40年前

全市总人口只有400多万

40年前

还没有高新区

40年前

大连还穿着“的确良”逛着天津街

……

改革开放这40年

大连

变的不只是外表

……


大连这40年

1981年2月9日

经国务院批准,旅大市改称大连市。

1984年

被国家批准为计划单列市。

1985年

享受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1994年

被国家批准为副省级城市。

…未完待续…


大连人这40年

1980年

全市年末总人口4582175人

1990年

全市年末总人口5177951人

1998年

全市年末总人口5432413人

2008年

全市年末户籍人口583.37万人

2017年

全市年末户籍人口594.9万人


当然这40年

带给大连的不仅仅是这些变化

还有区域上的

曾经的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

到如今又多了金普新区、高新区、普兰店区……



如今的大连拥有全国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8个国家级开发区,早已成为中国各类对外开放功能区最多最全的城市之一。

而这些都是这40年来,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40年中的“新”面孔

高新区


1991年3月建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是中国东北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高地和自主创新的平台。

先后被授予中国唯一的“国家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软件产业集群”、中国首家“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等国家授予软件产业的所有荣誉。2016年,获批“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发展进入新里程。

规划建设有大连软件园、七贤岭现代服务业核心功能区、河口国际软件园、黄泥川·天地软件园和华信软件园等多个专业软件园。

【重要时间节点】

1991年3月,建立首批国家级高新区。2016年,获批“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金普新区


于2014年6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全国第十个、东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范围包括大连市金州区全部行政区域和大连市普兰店区部分地区。

该区位于大连市中南部,总面积约2299平方公里,包括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保税区、大连普湾经济区、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等重要开放功能区,是全国陆域面积最大的新区。常住人口158万,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大连市的三分之一。

【重要时间节点】

1945年11月,金县政府成立。1984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金县(现金州区)马桥子兴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年10月开工建设。1987年4月,撤县设金州区。2010年,原金州区和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并成金州新区。2014年6月,国务院同意设立大连金普新区。2016年6月18日金普新区四大功能区之一——大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迁入小窑湾1号综合楼。



普兰店区


普兰店区于2015年撤市设区,是大连最年轻的行政区,其城区部分是金普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重点引进城市功能设施和现代服务业,电力设备器材、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新兴产业、服装服饰和食品加工,温泉旅游、休闲旅游和都市型现代农业,正努力打造大连市产业转移的承载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和现代化大连新城区。

【重要时间节点】

1945年9月,新金县政府建立。1991年11月,撤销新金县,设普兰店市。2015年,撤市设区,设立普兰店区。




老面孔也有新变化

除了在这40年中

身份发生变化的区域

大连剩下的几个区域也一直在进步

回望历史

还看今朝


“前世”

“今生”

黑嘴子

1945

中山区

2018



如今的中山区是大连的首善之区,百年大连的发源地,被誉为大连的“窗口”“客厅”和“花园”。陆地面积43.85平方公里,是大连的金融服务、时尚消费、港航物流、总部经济、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的集聚中心。

“前世”

“今生”

小岗子

1945

西岗区

2018


如今的西岗区是大连市中心城区,是市政府和检法两院所在地,全区陆地面积26.1平方公里。

“前世”

“今生”

沙河口

1946

沙河口区

2018


如今的沙河口区是大连市中心城区,是经济、文化、旅游的聚集区,全区陆地面积48.32平方公里。

“前世”

“今生”

甘井子

1946

甘井子区

2018


如今的甘井子区是大连市中心城区,是大连中心北移的主要承接地,全区陆地面积502平方公里。在区位、海洋、产业方面分别享有“大连之门”“大连之肺”“大连之湾”和“大连智造”的美誉。

“前世”

“今生”

旅顺口

1960

旅顺口区

2018



如今的旅顺口区是大连市主城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辽宁省唯一的绿色经济区,全区总面积506.8平方公里。

“前世”

“今生”

复县

1913

瓦房店

2018



如今的瓦房店市是中国唯一的“轴承之都”,在“2017年县域经济100强”中排名第89名,成为辽宁本届唯一入选城市,全市面积3794平方公里。

“前世”

“今生”

庄河

1959

庄河市

2018


如今的庄河市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城市,全市陆域面积4113平方公里。

“前世”

“今生”

长山区

1945

长海县

2018



如今的长海县是中国八大群岛之一,由大长山岛、小长山岛、广鹿岛、獐子岛和海洋岛等252个岛屿组成,海域面积10324平方公里,是国家级海岛森林公园和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


房屋

是城市的矩阵

改革开放以来

大连的城市建设经历了

翻天覆地的巨变

从低矮的泥墙瓦屋

到由钢筋水泥崛起的

现代化城市

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

历史性的变革



1945年以前,大连市的住宅建设在地区分布、房屋结构、内部设备、配套设施、房屋用途等方面,独具特色,胜利桥以北为俄式住宅,人民广场南侧、南山、老虎滩、黑石礁一带,分布着很多日式住宅,老百姓大多住在寺儿沟的“穷汉岭”、石道街和香炉礁等地区。

▼改革开放,给大连房地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至1985年,为了改善住宅欠账过多、住宅紧张等问题,大连市新建住宅619.3万平方米,为12.4万户居民解决了住房。

1993年以来,大连市政府加大商品房投入,扩大普通住宅建设规模,加快低洼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实施安居工程、经济适用房建设等方式,大力发展住宅产业。

1993年至1998年,建成住宅面积1800万平方米,比过去10年的总和还多,使75万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住宅小区绿化覆盖率由9.2%增加到23.5%,并全部实施了物业管理,涌现出一批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花园式住宅小区,越来越多的居民走出家门就走进花园。


1998年以后,大连房地产行业的变化,可以在房交会中感受到速度和迈进。

1998年,为推动住房制度改革,活跃房地产市场,市政府批准举办房交会,首届大连房屋交易大会举办,开创了大连乃至东北房交会先河,房交会成为了大连房地产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2000年,市政府将大连房交会确定展示房地产产业最新成果的优选平台,经政府批准,减免契税购房优惠政策首次实施。

2014年,房交会首次推出“特价房超市”,成为展会新亮点。

2018年,智能房展成为本年度房交会最鲜明的特色,智能机器人、VR看房展、智能家居等,在房交会上得到新的展现。


▼下面,让我们从一组新老照片里,

来感受改革开放40年以来,

大连房地产的巨变。





老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印记,老房子和光阴一个味道。

新变化





居住条件的改善,让回家成为一件更加幸福的事情。


房交会的举措和变迁,反映出人们生活的改善。市民刘奶奶说,改革开放初期,家里住的是单位分配的房子,位于山东路的二层楼条件有限,不少人都是一家四五口人挤在六七十平方米的屋子里。

2000年,刘奶奶的外孙女小梁搬到了长春花园,这是大连较早的封闭式小区,多层的洋房,完善的社区配套,周到的物业服务,“现在回想起来,都能想起当初搬到新家的那个高兴劲儿。”小梁说。

现在,多样化的楼盘组建起人们对住宅的需求和向往,越来越人性化的服务,经过精心设计和规划的园林式绿化,符合不同审美标准的家装......改革开放,从刚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除了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商圈的发展,

也映射出改革开放带来的变迁。





大连商业是与城市同步发展起来的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之一。


天津街商圈

1899年,大连立市以后,逐步形成了以青泥洼桥、天津街为轴心的商业区,天津街是大连市建成最早的商业街,带动着上海路、友好路、民生街、修竹街、普照街的商业群发展。19491,大连成立了东北地区第一家大型国营百货零售商店——关东百货公司(现天百大楼)。天津街成为商业繁华、品类齐全的大型商圈,加上其毗邻火车站、汽车枢纽的地理优势,吸引了大量本地市民和来连游客。2002年,新世界百货在天津街盛大开业,随后,佳兆业购物广场也全新启幕。

改革开放至今,大连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大,青泥洼商圈和西安路商圈不分伯仲,华南广场和金马路成为第三商圈的有力竞争者。

青泥洼商圈

1994年12月18日,大商集团正式成立。1998919,麦凯乐大连商场正式营业,大连涌现出一批实施“星级服务”规范,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商厦。2002年,大连百年城休闲购物中心开业,成为大连建市百年的标志性建筑。2009年,大连久光百货开幕,这是继久光上海店、苏州店后,内地开立的第三家久光百货公司。2015年,柏威年购物广场开门纳客,扩大了青泥洼商圈的版图。

西安路商圈

西安路汇集了福佳新天地、天兴罗斯福、中央大道、麦凯乐等多家大型购物中心,地铁贯通后,这里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成为了大连炙手可热的商圈之一。

高新区商圈

万达广场和锦辉购物广场的建成,带动起高新区的商业发展,汇集了大量的客流。

华南商圈

曾经的华南,被视为“郊区”,如今,随着华南商圈的崛起,这一区域已经呈现出新的面貌,亿合城、安盛购物广场等大型商场,给附近居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此外,和平广场、恒隆广场、凯丹广场、万达广场机场店、百年奥特莱斯等商场先后建立起来,大连已经由单一商圈发展成组团式多商圈城市,在满足市民和游客需求的同时,也让大连这个城市更加都市化、国际化。


▼天津街商圈是我市最早出现的商圈




▼改革开放以后,新型热门商圈给市民的游购娱带来提升



商圈的多向发展,

是城市发展的多音符,

折射出人们对品质生活需求的渐进。

白天的人潮涌动,

夜晚的华灯霓虹,

这些商业地标,

形成了城市最迷人的风景线。



40年

“穿”越时光



70年代,服装渐渐由“红装裹身”的尚武风尚向中性化过渡;

80年代中后期,市场机制臻于成熟,服装流行加快;

90年代,突出个性的风尚将服饰带入了新时期;

至于21世纪的现在,今年的时尚已不是大连人自己的流行,而是世界潮流。


七十年代



▲七十年代中期,这种叫“的确良”的面料开始走俏,按当时普通人家的生活水平,拥有一件的确良衬衫或的卡的外衣裤简直就是“身份的象征”。不过,“的确良”大概就流行了10年有余,到了80年代初就开始没落了。


▲滚铁环、跳皮筋、扔沙包……这些简单的快乐充盈着童年时光。可以选择的衣服不多,但是快乐很多。

八十年代





▲80年代的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人们也开始了衣着上的解放。中国人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服装色彩和式样的变化。而此时,西方的观念也随之涌入中国,牛仔裤“百搭、休闲、多变”也受到人们的热捧。

九十年代


▲90年代,“一季多衣”取代了过去的“一衣多季”。衣着开始讲求个性,人们按照自己的爱好、气质、职业特点选择服装。年轻的职业女性更是走在时尚的前列。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

二十一世纪





摄影:@老兵伟哥、李元臣



▲进入新世纪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网络发达,使人们更容易了解其他风格的服装,韩版、日版、欧版等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发展。现在最尴尬的事,也许并不是穿了一件不得体的衣服,而是发现居然有人穿了一件跟自己一模一样的。现在,个性才是王道。


文字:苏昕、佟宇静、宋宇

制图:戚文

校对: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