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第一家获得行医许可证的个体医疗机构诞生

这是一本虽经历岁月但保存完好的《内蒙古自治区个体开业医生联合医疗机构行医许可证》(副本),封皮红色,字呈金色,由自治区卫生厅制、原巴盟卫生处审批和发证。

该许可证是1992年2月18日颁发的,它的珍贵之处不在历史悠久,而是“001”的证号,这意味着,这个当时位于“临河市东门北”的“巴盟残联防盲治盲康复医院”,是巴彦淖尔地区第一家获得行医许可证的个体医疗机构!

“从游医到小诊所,再到取得许可赢得认同,直至如今三级专科医院,我的发展和改革开放40年提供的好政策、好条件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我的事业。”许可证的主人、现旭东残联眼科医院院长张旭东饱含深情地说。

张旭东▲

“最开始开诊所只要口头批准就行”

行医40余年的张旭东,和改革开放进程基本同步前行。

1978年,出身医学世家、时年25岁的张旭东,入职鄂尔多斯杭锦旗兵团医院,正式成为眼科医生。

在兵团医院工作了3年后,1981年,张旭东来到中旗德岭山,当起了个体医生。他介绍,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每个人都充满干劲,他觉得个体医生发挥空间大,所以毅然离开集体,开始单干。

当了2年多个体医生,张旭东积累了一定资金,便盘算着建立个固定场所,更好地开展诊疗活动。最终,张旭东将场所位置选在了五原的隆兴昌镇。

1983年,张旭东花了1万多元,在隆兴昌盖了5间平房,雇了四五个员工,买了医疗设备,挂起了“张旭东个体眼科诊所”的牌子,开始营业了。

张旭东介绍,据他了解,他的诊所是河套地区第一家开办的个体诊所,这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对个体行医政策的放开。“当时,只需卫生部门口头批准,每个月再给工商部门交20元管理费,诊所就能开了。”张旭东说。

起步阶段,张旭东的诊所过了一段苦日子,因为资金都投入到盖房和买设备上了,所以“缺钱”成了大问题,所有药品都是赊的。还有,个体诊所是个新兴事物,人们怀有“这儿能看好病了”的疑问,导致就诊者较少。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张旭东凭借优良的技术和服务,逐渐闯出了名号,就诊者也从每天一两个发展到每天五六十个,最后,小小的诊所已无法满足患者需求,张旭东又有了“搬到更大地方”的计划。

“行医许可证让个体医疗机构发展走上正轨”

1990年,张旭东将诊所整体搬迁至临河,并升级为“医院”,医护人员10人,病床30张,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家、自治区开始规范个体医疗机构,要求取得资质才能行医。张旭东为此积极申报,于1992年获批编号为“001”号的个体行医许可证,成了本地第一家取得行医许可证的个体医疗机构。

对于此事,张旭东时至今日仍难掩激动,他认为,这是国家对个体医疗机构的肯定和支持,也是改革开放深入的体现,从此,个体医疗机构走上了正轨。“当我第一次拿到许可证的时候,我高兴得都快哭了。”张旭东还记得26年前的情景。虽然后来相关证照换过多次,可这张许可证一直被张旭东妥善保管着,没有折损,也没有污渍,因为它的意义实在太大了。

再往后,个体医疗机构得到的政策红利就更多了,尤其2013年开始,可以和公立医院一样参评等级,同时从业技术人员可以参加职称评审,得到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因此,从2013年起,我市成规模的民营医疗机构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据市卫计委统计,目前全市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民营医疗机构有38家。

现在,张旭东的医院面积5300平方米,有医护人员83人,病床80张,年门诊量达3万人次,年手术量1800多例,年收住院2100多人,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

张旭东总结,改革开放让本地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尤其民营医疗机构受益很多。他的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

巴彦淖尔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