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農村吃什麼?

Seven_樂樂


相信很多小夥伴都知道軍人的身材是非常標準的,我們的人民解放軍個個都腰板挺直,面部輪廓剛毅並且在行走時都是非常整齊的,展現出了很高的軍隊素質,受到了很多人的熱愛。每個國家的軍隊都有不一樣的軍隊整容,其中有一個國家的軍隊很奇特,那就是神奇的印度,印度的軍人們個個都是大肚子,這在中國是不會出現的,那麼印度的軍隊伙食有多好才會讓軍人們個個大肚腩呢?

印度貧富差距大,窮人真就可能飯都吃不飽。大部分人都是為了填飽肚子吃口公糧才去參軍的。相比之下,部隊三餐供用穩定不在忍飢挨餓,且食物多樣化,加之印度食物高糖高澱粉高油脂的特殊性久而久之自然發胖。

印軍吃的幾乎全是澱粉類食物,而澱粉也就是碳水化合物進入體內之後迅速轉為葡萄糖,然後血糖增加(印度這些高澱粉,或者說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升糖率極高)。這時候胰島素檢測到血糖水平超過閾值,趕緊把血糖搬到肝臟裡,轉化為甘油三酯,然後儲存到脂肪細胞裡...這就是三哥不均衡的飲食習慣導致肥胖的原因了。

這沒辦法,人類這個物種對於儲存脂肪以應對饑荒這套生存法則是印在基因裡的。所以人類的脂肪保有率也是動物界最大的(比豬的體脂率高的多)。


軍事國學堂


在印度德利待了2個星期,談一談我對於印度飲食的印象。

1、最常見的“套餐

”:走訪過新德里的幾個寫字樓區,發現白領中午都喜歡點Thali,Thali和套餐差不多,餐盤中有兩三種素食咖喱,原料多為土豆、豆子,菜花,番茄和paneer(吃起來像豆腐的奶酪),還有一小份甜點,常吃到一種賣相不好像糯米糰子一樣的椰子味甜點.......還有酸奶。然後配米飯和兩張Naan(烤餅)。飯量大的還可以另外再點Naan。對普通的印度人來說,Thali比較快捷和便宜,在寫字樓下的餐館大概人民幣15塊錢左右就能吃一餐了。不過南北的內容都有差異,在齋普爾旅遊的時候我吃過多達十種不同種類的“拉賈斯坦皇家套餐”,味道倒一點也不皇家。除此之外,也經常會有人單點一份咖喱,配飯和烤餅。咖喱其實只是一個廣泛的概念,這種下飯菜統稱為Curry,其實味道和原料差別甚大,我甚至在新德里一家頗為上檔次的南印餐廳裡瞎點了一個菜,上上來才發現是乾煸菜花!於是我吃完了一整碗飯。有幸去一位印度人家裡做客,吃的極為簡單,兩種不同的咖喱,主食可以選擇圓烤餅(家裡的烤餅尺寸都小很多)和米飯,還有醃菜,煮一鍋咖喱夠吃兩頓。

(上圖是在餐館吃的,下圖是在德里某寫字樓樓下吃的)2、20釐米的土豆卷:一個比較奇特的事物叫Dosa,外面是脆的,裡面是類似於咖喱土豆泥一樣的東西。可以選擇蘸咖喱辣椒和酸奶(蘸酸奶真的挺奇怪),不過對女生來說,太大份了

3、中國食物:中國菜在印度至少北印(?)很普遍(或因為地理原因),最常見的就是炒麵(Chowmein)

炒飯(Fried rice),還有餃子有的叫dim sum,有的叫momo,街邊攤很多,一般號稱是西藏食物,個頭比東北水餃小很多,不過只有素食餡和雞肉餡兒,不過蘸辣醬)。個人覺得味道都不錯。新德里有個中餐連鎖店叫Yo China,裡面稍正宗的有且只有餃子。4、街邊食物:我的住處旁是一個當地的market,一到晚上六點以後就有推著車的小攤販。雖然所有的旅遊攻略都不建議嘗試街邊食物,因為不乾淨。但我嚐了很多種......有我們非常熟悉的“煎餅果子”(Egg Roll),不過裡面放的是炒麵或者蔬菜。還有吐司煎蛋(他們叫Omellette),和水煮蛋(將水煮蛋切成兩半,放生洋蔥和辣醬,我的最愛)。除此之外,嘗試過的有,炸土豆,奶糊子。5、肉與素食:印度的Non-veg餐廳基本都是提供的雞肉,也有魚和牛肉。聽當地人說印度的牛肉都是buffalo水牛肉,聽起來就沒有食慾了。豬肉極少,我只在不丹餐廳吃過。但沒有標明Non veg的餐廳多不提供肉。我遇到的大學生年輕人和部分中產階級都是非素食主義者(至少是不嚴格的素食主義者),他們稱自己既吃veg又吃non veg....在大城市和旅遊景區和非素食餐廳非常多,但有的小城市可能整個城市就那麼兩三家賣肉.....(如焦特布爾)
6、飲食習慣:餐館都提供勺子和叉子,不過吃烤餅的話無法避免要用到手,稍好的餐館都有洗手間或水龍頭。特別要提到我非常喜歡的一個習慣,就是在餐館就餐之後會端上來一盤香草,混有糖粒,抓一小撮咀嚼,有些甜中帶苦,可以清新口氣。餐後嚼一嚼,清新無口氣

除此之外,印度飲食中我十分喜歡的還有:黃油雞(Butter Chicken)烤雞、奶昔(Lassi,每個味道我都試了一遍)masala茶(一種當地非常普遍的奶茶,加了一種masala粉,這個粉包含多種香料,有姜胡椒等等,驅寒通鼻治痛經)

......在印度期間想盡可能地嘗試多種食物並記錄,但無奈食物的名字都是印地語音譯十分難記所以半途而廢。雖然引用我認識的一位驢友的話“‘美食’二字不存在於印度‘,但其實也遠比“咖喱”二字更加豐富,看你願不願意開放心態去嘗試了。

對於國內人來說,除了印度的咖喱外,對印度美食最大的瞭解就是他們用手吃飯。那麼,我再說一說印度人的吃飯習慣。

雖然目前在許多正式場合,印度人已經開始用刀叉吃飯,但在私底下,他們仍然習慣用手抓飯吃。“手抓飯”是印度人長久以來的就餐習俗,吃飯前他們會先洗淨手,然後準備就餐。如果去印度人家裡做客,一定要嘗試“手抓飯”的樂趣。也正因為這一習慣,使得印度大部分菜都被做成糊狀,這樣才便於用手抓餅卷著吃,或是抓米飯拌著吃。

每人面前擺放一個大盤子,把米飯盛上,再澆上菜和湯,然後用手稍加混合,捏成團,就抓著送進嘴裡。在街頭的小吃攤、小吃店以及寺廟裡,人們通常用一種幹樹葉壓制成的盤子來盛食物,有的餐館則給每個吃飯的人一片新鮮的大樹葉子,用來盛米飯等食物,這倒是很環保。

印度人認為吃飯中很多快感來自觸覺,刀叉和筷子阻止了這種感覺,所以也就阻卻了特有的快感。更重要的是,用手抓飯可以提前瞭解食物的溫度,避免燙著舌頭或者口腔。印度人抓飯時大多隻用3個手指,那就是拇指、食指和中指。他們先用這3個手指伸直按在麵餅邊緣,成三股叉狀,然後中指使力成彎曲狀,壓住餅子不動,拇指和食指一齊用力撕下一小塊麵餅,接著三根手指協同作戰,用餅子將菜包住,就像吃北京烤鴨那樣,最後捏住送入口中,捏的動作就像用鉗子夾住一樣東西。

印度人的主食除了麵餅,還有米飯。吃米飯時,先用那三根手指將米飯和各種菜湯均勻攪拌,就像攪拌機攪拌水泥一樣,然後撮起一小堆,送入口中。有的人手指不是很麻利,於是便五根手指一齊上陣。米飯吃完之後,將沾滿油膩的指頭逐個放入口中吮吸,徹底舔乾淨之後才算罷手。

印度人吃飯還有一個規矩,無論大人還是孩子,一定要用右手吃飯,給別人遞食物、餐具,更得用右手。這是因為人們認為右手乾淨,左手髒。這又與印度人的另一個習慣有關。印度人如廁以後,不用手紙擦,而是用水沖洗,沖洗時,用左手,不用右手。

在餐館或印度人家裡吃飯,當快吃完的時候,主人往往會給每人端上一小碗溫水,上面還漂著一塊檸檬,這水可千萬不能喝,它是用來洗手的。飯後,還會端上一盤綠色麥粒狀的香料,供大家咀嚼,以消除口中的異味。


巔峰食刻


看了一下其他回答都很棒~但是主要寫的都是城市,尤其是首都德里的飲食,十分高大上。以下,我就講講我在印度農村的經歷好了~

印度很大,飲食很多樣。就像中國各地農村各有飲食特色一樣,印度不同的邦有不同的飲食文化。其中,又以南北印的差別最為明顯。2014年,我由於參加婚禮去印度中央邦克久拉霍附近的小村莊住了一週。在村民家裡,基本是他們吃啥我吃啥,所以大概可以講講北印農村普遍的飲食狀況。括號裡標註的是印地語名稱的英文轉寫,不知道是什麼的話,可以自行去wiki一下哈`

印度人的早飯比較簡單,經常是吃點麵點零食(namakin),喝杯奶茶(masala chai)就算完了。零食就是面炸的,有點鹹鹹的,形狀不規則,三角的,長條的...有的有點像炸饊子。奶茶熬得極甜,甜得發膩....一杯下去真的可以飽很久。印度農村的牛奶貨真價實,有的人家自己養牛。牛奶煮熟都泛著黃色的油花,有極強的羶味,倒叫我等在城市裡喝慣了加工牛奶的人很不適應......

北印農村的午飯,最常見的就是油餅(puri或者roti)、米飯、熬豆子(dal),蔬菜的話,好像那幾天只吃到了土豆白菜菜花(aloo gobhi)。因為那幾天在準備婚禮,宴請賓客,所以他們在陽臺上架了一口鍋,炸油餅(puri)和糖球(laddu)。燃燒的能源就是樹枝......中央邦算是印度宗教氣息比較濃厚的地區,大約有近一半的人吃素。但是他們吃雞蛋。有時家裡的姐姐下午會炒個洋蔥雞蛋給我當零食。他們用的刀不是正常的菜刀,而是那種架在地上的,要用手拿著菜往刀上靠著切。看她們切菜總覺得很害怕,怕她們削手......


農村的光線不能苛求,所以圖片質量就那個樣,沒有高大上的圖,北印的農村生活真的就是這樣的>

但是最讓我難過的,其實是吃飯所反映出來的男女不平等。北印大概是印度女性地位最低的地方之一。吃飯的時候都是男性和小孩以及客人先吃,女性要在旁邊不斷添餅添菜,等所有男性都結束用餐之後才能去吃飯><



味論天竺



​印度人不喜肉食,喜歡吃素,我估計他們對吃肉食的人還會比較鄙視。印度只吃三種肉,雞肉、魚肉和山羊肉,而且吃的很少。印度人不喜飲酒,這是傳統,但是年輕人會聚在一起豪飲,不成問題,也有一些老漢經常去賣酒的商店揣上兩瓶高度的伏特加樂顛顛的回家小醊。印度人吸菸的很少,這不是傳統問題,有可能是經濟問題,印度的商店裡不賣酒也不賣煙,超市也不賣肉,賣煙賣酒都有專門的小店


​印度人很少做炒菜,所有的菜品幾乎都是糊糊狀的東西。主食有三種,米飯(有白米,但多數會炒一下)、麵條(也是炒的,沒有湯麵哦)、餅(各種各樣,菜汁揉到面裡做的,有一種叫做印度麵包的餅幾乎和中國的烙餅沒一點區別,估計是鄭和教他們的)。那些黏糊糊的菜品配不同的主食,有的是就米的,有的是就麵條的,有的是就餅的。印度的米飯用的是一種比較原始的米,口感很不好,粒型很長,沒有粘性,就像是過去吃的秈米,炒出來也是散的。


桃源秘廚


去年年底去印度待過一個月,跟隨技術安裝設備。在阿里格爾,德里住的。吃的大部分是酒店餐,點的菜基本都是那裡的中餐,他們的肉一般是雞肉,不同的肉菜幾乎是雞肉的不同做法。除了雞肉就是羊肉了。說實話最愛那裡的雞肉,湯汁濃稠,雞肉鮮嫩。應該是加那裡的調料加的,外加一份煮雞蛋,對半切,將湯汁澆到雞蛋上味道簡直了。還有沒餐必點的洋蔥,那裡洋蔥小而不辣,偏甜。麵食喜歡那裡的naan, roti 。最喜歡的是外形類似豆腐的奶酪。全稱paneer butter masala 。捏碎用naan蘸著湯汁和paneer太好吃啦!!!等有機會再去一次!為了美食。


上圖是好吃的雞肉。以及自帶的魚罐頭!

不同的paneer, 左邊加的類似豆子類的,右邊加的土豆泥個人口味,右邊的更美味一些。

​中式炒麵和中國的味道差不多吧。


琥珀澀85443808


  早就聽聞印度菜的神奇,最神奇就在於它的調料——據說,印度菜所使用的調料幾乎達到了“世界之最”的地步,每道菜的調料都不下10 種。其實,在印度人的生活中,他們早已在日復一日的烹飪中熟練使用各種繁雜的調料,也正是由此造就了印度菜神秘而豐富的味道。

  真讓印度人自己來解析印度菜,他們往往說不出什麼門道,反倒是一些精於美食的中國饕餮客,總結出了印度菜的最大特點:“簡單食材+ 主要調料+ 烹飪方式”的組合。

  印度人在食材的選擇上比較單一,通常只是雞肉、羊肉、海鮮和各類蔬菜;調料雖然種類繁多,但是每道菜都會有一款比較主要的調味料,比如孜然、馬薩拉等;菜餚的烹飪方式也相對簡單,有燒、烤、炒等幾種。食客點餐時,只需選擇食材、主要調料和烹飪方式,印度大廚絕對可以按照你的口味和要求製作出美味的菜餚。

  當然,品嚐一個國家的菜餚,並不只在滿足口腹之慾,更多的時候是在瞭解這個國家的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印度菜在菜式創造和就餐禮儀上,都已經逐漸變得更加國際化,但是有一些細節仍然需要外國食客們注意,否則仍有可能在餐桌上貽笑大方。


儂行蓋碗茶



1、背景:印度的飲食習慣和氣候、習慣、宗教慼慼相關,瞭解一下這些有助於理解印度飲食。在夏季白天平均溫度在40度左右有3-4個小時會達到50度以上;幅員遼闊;各地方言不通,文盲率比較高,如果沒有上過學的基本上無法交流;印度教佔80%以上,剩下最多是伊斯蘭教(10%?),佛教佔比非常小;

2、牛:印度教中牛是神,印度人非常尊重牛,大街上隨處可見自由散步的牛。所以如果你進某家印度餐館有牛肉類的菜,那麼他可能不太正宗,要不就是伊斯蘭教的印度餐廳?

3、魚:印度有比中國還長的海岸線,各種魚類產品豐富,但是好像很多印度人是不吃魚的,因為沒有很好的保鮮措施,離開海水的魚很快會死亡腐爛,久而久之這些人吃魚就會覺得噁心,因為自己胃已經不能承受;所以印度是魚類出口大國;

4、啤酒:印度有一個非常不錯的啤酒牌子叫:kingfisher,產地在甘地出生的省份,但是那個省因為是甘地的出生地所以有很多禁忌,比如永久禁酒……所以,他們每次出國都要到印度館子點上幾瓶kingfisher解解饞;

5、咖喱:印度的咖喱是由各種各樣的蔬菜、香料混合而成,據說排列組合起來是無窮無盡滴,所以咖喱是吃不盡的,但是最有名的好像就那幾種組合。咖喱本身是不辣的!只是加了辣椒的咖喱才會辣。另,在超市裡的包裝成品咖喱都味道不正宗;

6、手:印度人吃飯是靠手的,右手,左手是用來擦屁股的,不可以上桌。一般的吃法是撕一片囊,然後拿這小片囊去抓咖喱,然後將夾著咖喱的囊塞進嘴裡。

7、菜系:印度也像中國一樣分菜系的,好像在歐美普及最廣的是宮廷菜系,類似國內的Tandoor之類,也是這個菜系使得印度菜在歐美變成了上乘,現在傳到國內也變成稀罕物。還有一些類似印度的粵菜、川菜。


今日新農人


中國歷史,毀於王者榮耀 2億玩家有1億可能是小學生,他們還沒有真正的學過中國歷史 可能他們還不知道荊軻是才高八斗的男人! 他們還不知道李元芳是狄仁傑身旁的士兵護衛! 他們還不知道馬可波羅在元朝的時候拜訪過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他們還不知道李白是唐代詩人,而不是長著狐狸耳朵的小雜種! 他們還不知道白起可是戰國四大名將,而不是22世紀帶著鎧甲的慫貨! 他們還不知道項羽可是西楚霸王,是24歲就把秦朝給滅了的男人! 他們還不知道花木蘭是替父從軍的戰士,而不是穿著低胸的萌萌! 他們還不知道中國歷史,毀於王者榮耀 2億


夨吢者畏


在印度吃什麼?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糟糕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360,"vname":"在印度吃什麼,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