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閩南人、潮汕人、溫州人,寧願開個小店或擺個攤也不願意打工?

華福飄香


在願不願打工這個問題上,如果可以,我想誰都不願怎麼辛苦,沒有誰生下來就會做生意,打工是我們步入社會、融入社會和了解社會的一個過程,富二代、家裡有生意的可能不需要這個過程,而相對於閩南人、潮汕人、溫州人來講,這個過程可能會短一些。這個其實就是一個慣性思維的問題,同樣是逛街,有商業頭腦的人會從中看到商機,這個很重要,大部分人都不具備這種意識。好比在一條街上出現10幾個商超,很多人都不會太在意,也不好奇,只有少不分人會思考為什麼一條街能同時養活10幾家商超,有了疑問自然就會去了解,長期下來,這類人對於各行各業的市場運作都非常清楚。

很多人都在講閩南人、潮汕人、溫州人會做生意就是靠投機倒把、見縫插針、破壞市場規律。有這種想法都是不從自身找問題的人,正所謂無商不奸,沒有那個商人是不圖利益的。要入行必須先懂行,懂行了才能找到行業弱點,不然就算給你一根針,你也找不到縫隙。很多創業者都是在這方面吃了虧。

閩南人擅長投資、潮汕人擅長經商、溫州人擅長融資,在他們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手裡有資金卻不知投資什麼,這是很多人最為頭痛的問題,畢竟投資有風險,對於沒有投資經驗的人來講,首投很重要。只要按照投行裡的潛規則來做,基本不會有太大的風險,也就是不投生疏行業,不投無信用的人,少量多投。這也是閩南人之所以能在各行各業都涉足的重要因素,他們絕不會孤注一擲,投10行中2行再追投,這是他們常用的投資手段。

相對於投資來講,經商需要的硬件更多一些,對於市場的運作、商業的打理都要有很高經驗才能確保創業的成功。所以想要自投、自理、自營的經商,必須要清楚自身的能力素質,切記不了盲目跟隨、過分自信。從潮汕人的經商理念可以看出他們的謹慎程度,沒有經驗和足夠的抗風險能力,他們會選擇從小生意做起,哪怕是菜市場買菜都可以。

合理的利用市場資源是溫州人最為擅長的從商手段,而現實中很多人確做不到這一點,現在的社會是很現實的,能者居上,不要總是認為自己有才就是被埋沒了。有想法有項目沒資金,就必須要做好項目潛在的商業價值,去了解投資人需要的條件,切記不可等,更不能盲目選擇。好比一個砍柴的跑去跟一個放羊的談融資,人家羊吃飽了你柴沒坎一根,這是很典型的產業資源不對口,投資人不可能投的。

總而言之,成功不是幸運,失敗別怪命運。與其盲目觀望,倒不如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造自己:

增強自身的自律意識,人最怕不自律,自己管不住自己。當前的社會多姿多彩、複雜多變,面對誘惑必須要有很強的自控能力。管不住嘴會說錯話,管不住腿會走錯路,管不住手會做錯事。都說90後是互聯網時代的試驗品、犧牲品一點都沒有錯,在手機面前,所謂的自控能力都是瞎扯。錢是阿里的,時間是騰訊的,肚子是美團的,就連走路還得交給滴滴。假如我們連這些都控制不了,何談自律。

培養獨立自強的意識,人一旦踏入社會就必須學會獨立。不要盲目的認為自己衣食住行沒問題就是獨立,真正的獨立是困難到來時自己是否能夠不依靠父母解決。最讓人可悲的是,自己不會獨立,還總怪父母約束規劃自己。主要原因還是自己不能夠讓父母勝任,活到20幾歲的人,路還得靠父母來安排,何談自強。

務實批評自省的意識,人貴有自知之明,成功的人在失敗中成長。在失敗中找理由誰都會,這是人一種自我保護和推卸責任的意識。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奪取戰爭最後的勝利,就是黨員制度裡有一條批評與自我批評,畢竟自己的問題只有自己最清楚,只有自己意識到了才會自覺去改,凡事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談何自省。

樹立客觀自信的意識,人的自信來至於自身的能力,並非旁人誇你幾句就盲目自大。能否客觀的看清自己的能力素質很重要,有多大的鍋就下多少米,不可拿自己的鍋當鼎用。人也不能沒有自信,過分的謙虛就是虛偽,是無為的表現,我們現在很多人都這樣,想法很偉大,現實很渺小,邁出去一步都要畏手畏腳,談何自信。


昔日離騷


2002年,我被溫州佬忽悠了,長達十六年深陷其中。但我很感激他,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如今的我!他就是我死黨,同學,現在年收入3000萬左右。

當年我畢業,被分配湖南某設計院,事業編制;確實很無聊、沒事幹跟等死一樣,溫州佬叫我回上海打拼,說搞個大項目,我去的話兩兄弟一定會有發展,因為我們都很醒目。

第三天發工資,我都沒等著,第二天就去了!

項目確實大,投入也不小:主要投入是體力!

擺地攤,媽的,進些假玩意手錶啊什麼特色工藝忽悠外國人,還沒有穩定的地攤;在淮海路酒吧門口流串……那口才絕了,被外國人發現是假的撒腿就跑……

項目太大了。從那後,在溫州佬身上學習很多拼勁、狠勁、思維方式……


花和尚


我是正兒八經的潮汕人,這個問題我比較有發言權,那就索性嘮叨幾句。確實是大部分的潮汕人都有比較深刻的做生意的思想,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菜市場上很多商販已經普遍很多90後80後參與其中,大多數的人都是寧可做點小生意,都認為小小生意能養家,小小生意能發家,當然,這個初衷是好的。潮汕人做生意的思想延續一代又一代,賺錢難嗎?難,拼的是那股幹勁!

現在90後00後甚至80後這兩三代大部分還是生活富足的,出來社會如果想著有點個人成就不啃老的話,在外打工的要沉得住氣,別一個眼色一個不如意就賭氣,給自己找各種藉口,玻璃心的人哪個老闆見了都不會重用,失去的是機會。如果是做生意的,心態放好,前期不要過於計較得失,做生意要把基礎打好,把為人處事做好,不考慮長期投放的而想著持續創收的都是異想天開,天上掉餡餅的事情不會存在,好好努力,腳踏實地。

不管是創業失敗還是打工不如意,貧窮不可怕,怕的是不思進取!加油^0^~

我是熱愛生活美學的小然媽,別忘了關注我哦,謝謝點讚的朋友💋


生活美學家小然媽


我在溫州打過工(做的是鞋機售後)和很多溫州個體老闆交流過,他們告訴我一個溫州人做生意的那股狠勁和拼勁,當時就問,你們溫州人普遍都有些家底,做生意賠錢的那些溫州人怎麼混的那麼慘(其實說他們慘只是相對於咱們外地打工族來比的)溫州老闆告訴我他們溫州人做生意的那股破釜沉舟的精神,他用了一個比喻來跟我形容的,簡單舉例說,溫州人和上海人或是其他地方的生意人手裡有10塊錢,其他做生意的可能只會做6--8塊錢的生意,因為他們也都想著萬一要是不賺錢還有個吃飯的錢,而溫州人則不同,他們溫州人會去在借10塊錢做20塊錢的生意,這也是溫州人做生意成功的人都很風光,而失敗的就很慘的原因。


誠厚蒸汽洗車設備


本人以前做服裝行業,出道在浙江義烏,後來在老家做外貿服裝加工,外貿不好做就到了在溫州做休閒男裝,做了五年,很多人都看過《溫州一家人》這部電視劇,這部電視我看了三遍,看過這部電視的人都會有感觸。我在汕頭待了一年,現在廈門,這麼多年下來我總結我的幾點看法:

一、窮則思變。

在開放前期,溫州、閩南、潮汕沿海一帶都是很窮的地方,很多60-70後讀書也少,為了謀生遠走他鄉,飽受生活的艱難,但也造就了他們一個特性:能吃苦,精打細算,見多識廣,嗅覺靈敏,膽子大,會抱團。

二、觀念超前。

改革開放以後,對國家政策嗅覺靈敏的還是沿海這邊人,閩南、潮汕是華僑之鄉,海外的先進思念觀念帶入國內,其實改革開放就是改變觀念,解放思想,創業經商就是這批人帶動了沿海經濟的發展,也就是說有了經商的觀念,誰還會打工,中國的製造業大多在沿海,就很容易形成產業鏈,比如我開服裝廠,我需要紙箱,包裝帶,拉鍊,外包一些手工等等都會照顧一些親戚朋友,所以當地打工的比較少。

三、重視教育。

到了近期,沿海富二代,富三代:80--00後,更不會打工了,話說回來也是打工,是高級打工,因為他們前輩們重視教育,他們知道打江山不易,保江山更難,都注重下一代的教育。


Wjh智慧生活


"工”字難出頭,出頭就進“土”,中國的漢字內涵深廣,閩南人、潮汕人、溫州人,寧願開個小店或擺個攤也不願意打工,不是怕進土,而是怕難出頭。

一輩子,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幾乎是每個人的夢想,而他們由於各種原因,將夢想付諸實踐,照進了現實。走在了其他地方的前面。

有書君總結了下,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地域特點、歷史傳承影響:

閩南人、潮汕人、溫州人所住的地方都在東南沿海,在古代,屬於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當然現在交通發達不存在了。

沒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想當官發財的思想,受颱風等自然環境條件的限制,農作物收成並不怎麼好,不想江南魚米之鄉隨便種點什麼也有個好收成。

為了生活生計,只有找尋其他門路。而從事工商業,就可避免天災。一代代傳下來,做生意就成了主流。

而東南沿海屬於改革開放最早的地區,有著獨特的地域優勢。

思想比內地開放,寧可睡地板,也要當老闆的意識很濃,所以寧可做點小生意,也不願看人臉色,替人打工。

二、個人成長環境、氛圍影響;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環境,每個人無論飛得多高身上總有地域文化的特點。老師的孩子會讀書,商人的孩子會經商這是一種潛移默化。

有書君家裡祖輩是經商的,從小耳濡目染,父輩這一代基本都是在做生意。到了我們這一輩,做生意的居多。

做生意有金錢上的自由,也有時間上的自由,但也要吃得苦,捨得付出,才會有回報。

表面上我們看到的差異,是由於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從而導致成長的道路不同。

三、合作意識強,親幫親,鄰帶鄰。

閩南人、潮汕人、溫州人親友之間溝通多,經常互通信息。往往一人富起來了,會帶動全家富裕。

朋友之間也是如此,有錢大家一起賺,獨木難成林,眾人拾柴火焰高,久而久之,就大家一起做起生意來,共同富裕。

在這信息共享的時代,他們早就走在前面了,而且因此嚐到了甜頭。

我們看到了閩南人、潮汕人、溫州人大多抱成一團,共同發展。

四、受挫力強,敢於失敗,執行力強。

閩南人、潮汕人、溫州人他們天生有著敢闖、敢拼,跌倒了再爬起來的勇氣。

他們做生意不怕從小做起,擺地攤,做零食,小小的一粒釦子……他們都不嫌棄,揀起來就做。失敗了也不怕,大不了重頭再來。

認識兩個溫州人,他們自己弄個小吃店,房子是自己的,生意並不怎麼好,一月下來也就二、三千塊,要是別人做了半年,早就放棄了。

但他們沒有,在他們的眼裡,攤子再小,也是自己的。

在踏踏實實做的過程中,善於去摸索,不怕吃苦,不怕吃虧,不斷試驗,慢慢地有了自己的特色和風味,後來還開了連鎖店,賺的盆滿缽滿的。

肩挑四兩為客,幫人一日為奴!自古以來,閩南人、潮汕人、溫州人都非常重視經商,善於合作,又有創新細耕精神。

在他們那兒,本地人都不打工,打工也是為自己創業作打算,在他們眼裡,覺得打工沒面子,店子再小也是自己的。

而且他們很有信心,總有一天會將自己的事業做起來,所以他們寧願擺個攤也不願意打工。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誰都知道打死工永遠也沒有出頭,只有做生意才能有發展,空間比較大。對於潮汕人,溫州人和閩南人寧願開個小店或擺地攤也不願打工這個問題我有幾點看法:

一,天地人和,因地制宜。我在閩南二十多年,對閩南比較瞭解,它屬沿海海地區,改革開放前也是很貧窮,改革開放後,沿海地區的交通運輸,海運等方便,加上海上各類貨物暢流,還有走私物等在市面上的需求,因而人人都做生意心裡意識,海上熟悉,地理又佔優勢,外來工如潮湧至,作為上天給你機會誰會不要?因而滿城大街小巷都是家庭小廠,地攤,街上攤埔,多如牛毛,為此嚐到了甜頭,知道了擺地攤都比打工強的道理。

二,精神所至。做生意並不是註定哪個地區的人就是天才,做生意的料,而應該有一種傳統的精神,閩南人,他們的意識性很強,相互支撐們精神也很好,更可貴的是有一種拼勁,這種勁帶動親人明友一起做生意,幹企業。為什麼現在閩南家族型企業很多,就是這個原因之一。

三,敢於挑戰,閩南歌曲中有一首“愛拼才會贏”這首歌,這首歌代表了閩南人敢於挑戰,勇於拼搏,由於他們的拼搏,才嬴得了今天上百家五百強企業。所以他們也是從小做大,從點滴開始,也有的老闆從地攤起家到今天有上億的資產。

總之我認為做生意無分地區,是地理位置加實力,精神意識加努力拼搏,哪裡占上了它們上峰,那裡就是財神爺的出沒的地方。


蜻蜓王28


我在溫州十幾年,結識了不少溫州朋友。他們從骨子裡就是生意人的想法,比如一個女孩子,不是去找個公務員這類混吃等死的工作,而是開服裝店、飯店、麵店等等等等!究其原因如下:

1.環境 "七山二水一分田"說的就是溫州,而且在上個世紀,去溫州需要過幾條江河,交通非常不便,所以閉塞、貧窮就是溫州的標籤。種田種地壓根沒法養活家人,所以,窮則思變

2.教育 這裡說的教育不是學校教育,是言傳身教。舉個例子,現在的小孩的玩具都很多,絕大多數都是玩膩了父母再去買,孩子也是看到就要,這是基本狀況。溫州呢?有專門的帶孩子在星期天參加集市,就是把自己的玩具帶過去參加交易,如果一個小朋友看中了我的小孩的東西,那我的小孩就會看看他有沒有自己喜歡的可以交換的玩具或者產品,這當中換什麼?換多少?都讓他們自己去溝通,這就是商業最原始的形態

3.家長的影響 很多家長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帶到自己公司去,讓孩子接觸生意,比如會議,比如接待客戶,比如和客戶溝通等等等等,這是最好的教育

4. 網絡 這個網絡不是互聯網,是生意夥伴的關係。簡單說,如果安徽人或者江蘇人或者北京人做一個產品,你賣一個地方,需要開拓一個地方的市場,但是溫州人如果做一樣產品,可以很快速的賣到全國,甚至歐洲,美洲,非洲……因為他的親戚朋友,他親戚朋友的親戚朋友幾乎都是生意人,三竿子撈一下,可能就可以賣遍世界,這是幾輩子積累下來的,非一日之功

5.互助 溫州人互助是出了名的,他們很少嫉妒自己的親朋發達了,相反,他們願意為某一個人發達出錢出力,付出所有。有一個我認識的叫做聰聰的女孩,20來歲,不到1米6,很瘦弱,幫他阿姨家的表哥管理倉庫,50-60斤的面料,扛起就走,每天要搬幾十個這樣的面料,重要的是沒有怨言,項目清楚明瞭。什麼物品倉庫還有多少,基本不用看記錄本,就可以報出來,這可不容易,是在“用心”做事!相反,比如安徽或者江西或者其他絕大部分地方的很多人,最看不得的就是誰誰誰發財了,心理嫉妒的不行,恨不得他早點倒黴。這是最大的區別!

6說了這麼多的優點,那麼有沒有缺點呢?有的。比如留在溫州本土的企業或者溫州人,格局不夠大。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溫州本土的品牌不夠多,基本以代工為主。但是出了溫州,到了外省或者外市,又不一樣了,有很多品牌都是溫州人創立的。本土的企業主是上半年我投資100萬,下半年必須能回頭,第一年不賺可以接受,但是一定要保本能回本。至於品牌需要三年、五年的持續投入,這是他們不接受的!這一點也是我期望溫州人可以有所改進的地方,期待!

說了這麼多,大致可以解釋他們為何骨子裡就是生意為先了吧。我想,閩南、潮汕人容易成就商業,原因應該是相近或者相同吧!


江山如畫指點一下


創業行動家 琳妹觀點:

我就是溫州人,在我身邊的確有很多人寧願開店,也不願去打工。我一個朋友與人合夥開面店,房子是自己家的不用店租,但因為店在村子裡客人不多,且菜品定價便宜,每人每月利潤只有三千多。

自己起早貪黑開店,當廚師又當服務員結果工資和打工差不多。我都不知道他在堅持什麼。 溫州的大環境就是創業,在溫州,國企很少,溫州的企業基本都是自己創業的。大部分人不是進體制就是自己辦個廠,且員工很少有溫州人,基本都是外地人。我爸爸,叔叔,舅舅等都是自己辦廠或開店。

周圍的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一個大如果從小接觸的環境家人都創業,等他長大很可能也會創業,而不是打工。

並且溫州人傲氣,要面子。溫州的工廠裡基本都是外地人,本地人如果進去就會覺得丟人,沒面子。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覺得自己讀了大學有文化,又年輕氣盛,就算打工也做不了多久。大公司裡的高管經理都不太喜歡本地人,因為本地人靜不下心,遲早會出去自己幹。

一般來說,開店掙錢比打工多,像開頭我朋友的例子很少。溫州人思維上更喜歡自己打拼,不喜歡被人管,所以不願意打工。我老公在公司上班,就經常吐槽領導囉嗦,想著有機會就創業。

溫州人的創業思想深入骨髓,打工的很少。

忠言逆耳利於行。 飛哥團隊所答內容,都是多年創業經歷留下的創傷。
沒啥文采,都是乾貨。你若喜歡,記得分享朋友圈,他日創業路上,興許用的著。瞭解飛哥更多創業問答,請訂閱《創業行動家》頭條問答,如果您對我的回答滿意,請多多點贊分享。


創業行動家


說到潮汕人、溫州人我還認識兩個,交往了幾個月的時間影響太深,滿腦殼出了錢還是錢,作為重慶人真不喜歡和他們打交道,一天給你講如何如何賺錢,好像除了他會賺錢別人都是傻屁,那是在2001我在一個城鄉結合處開餐館,旁邊的渝鄰高速路的正在修建,承包那段工地的老闆正是我認識的那個潮汕人,天天到我這裡吃飯沒事就來喝茶,影響最深的是他問了我一個問題,如果你中獎500萬你怎麼用,對於當時的我來說如果中了獎,肯定是在老家建一棟最漂亮的房子,賣個小車買個大哥大,在鄉里鄉親面前有多大的面子呀,剩下的的錢存銀行慢慢享受撒,聽聽別人怎麼回答:



他的回答是首先在老家幹一件事情,選擇10家最貧困的家庭給他們每家建一套房子,在捐獻10輛摩托車給那些條件差的家庭,然後自己在鎮上賣10個門市,這裡給大家算個賬,那個時候在偏遠的農村三萬就能建一套小的一樓一底的房子,摩托車3000一輛,買鎮上的門面就幾萬很大的門市了,他的預計總額80萬,他告訴我如果這樣那做了,就是在方圓百里打了個活生生的廣告,到時你做什麼事情都將一呼百應,還怕找不會來錢嗎?我的天!當時聽他這麼一說我真的傻了,就像靈魂被碰撞了一樣很久都不能平靜,以導致我後來在創業的道路上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哪怕身無分文也會想盡辦法要做生意不願意打工,所以這種思維、思想讓潮汕人、閩南人、溫州人在世界都有他們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