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老师”坚守山村讲台30年,教百余个留守孩子,称习惯了就好


他,肢体残疾,身高只有1.38米。他,用坚守诠释着教师的职责,扎根边陲30载。他,凭着对教育的执着和热爱,书写了充满传奇的教育人生。他就是马关县夹寒箐镇么龙村中心学校校长熊朝贵,一个用热血和爱心照亮了一代代乡村孩子的童年,为山村孩子托起希望的老师。


熊朝贵出生在夹寒箐下漫瓦村,村子的对面就是越南。漫瓦村海拔一二千米,这里崎岖的山路在寂寞中蜿蜒,重重叠叠的高山像看不见的屏障,阻碍了山村前进的脚步。
“走出大山”是熊朝贵苦学的心愿。1983年,熊朝贵高中毕业回乡,看着自己的同学不是考上大学,就是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而自己因为身材矮小,错失了许多工作机会,他苦闷过、抱怨过,走出大山的心愿离他越来越远。
熊朝贵十分苦闷,“路是人走出来的,考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可以选择教小学……”孩童时,教师的圣洁和崇高的品质早已在熊朝贵心中根深蒂固,当一名人民教师是他的梦想,他已错失了许多人生的绚烂,家乡太偏远、太落后,让知识改变命运,让家乡的孩子们走出这个偏僻的山村,变成了他最大的心愿。图为熊朝贵既是校长,也兼6年级毕业班的数学课教学。
1985年9月,熊朝贵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后,每天从自家的木料堆里拖着比自己高出许多的木料,用不太娴熟的技法打制着一张张桌椅,在自家的木楼里置起了简陋的教室。听说熊朝贵要在村里办“班”,村民们都很高兴,熊朝贵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大家都很信任他,村民们都乐呵呵地把孩子送来,10多个不同年级的孩子齐聚在这个简陋的教室里,熊朝贵终于在自家的木楼里办起了“班”,迎来了他的首批学生。

“教室虽然简陋,也不能亏待了孩子”抱着这样的想法,熊朝贵语文、数学、音乐、体育,他都教。没有操场,就带学生田里跑,没有乐器,就带学生面对大山大声唱,没有教学补助金,就将自家的承包地变作学生勤工俭学基地,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学生到基地翻土、除草、种菜、种玉米。图为午饭时间,孩子们抱着破旧的碗筷焦急的等待开饭。
由于办学突出,1989年9月,熊朝贵被转为代课教师,并调往上漫瓦小学任教。代课教师的收入微乎其微,亲朋好友多次劝其另谋出路,“一个残疾人能踏上三尺讲台,就是我最大的荣幸。”熊朝贵不计得失,一心扑在心爱的教育事业上。1999年9月,熊朝贵被转为正式教师,实现了在“三尺讲台”上书写完美人生的梦想。图为熊校长带领孩子们在操场上拍集体照。
矮小的身影在学校里是那么的不起眼,一些“高个子”学生早已掩盖了他的身躯,可是直视他那双散发着灼热光芒的眼眸,你会恍然大悟,他是这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学校里,学生们会亲切地称呼熊朝贵“袖珍老师。”图为熊朝贵带着学生买衣服,有的家长会把钱寄给熊朝贵,托付他给孩子买必需品,熊朝贵担任着很多孩子“家长”的角色。

“我矮,可我的心高。”熊朝贵就是这样的人,心比天高。1995年9月熊朝贵被调往么龙村中心校任教,刚到学校看到学校里课桌紧缺,有的桌椅破旧不堪,不少学生的课桌已是千疮百孔,操场坑坑洼洼,泥泞不堪,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找学校领导和村干部商量,又向上级部门跑物资,要水泥。图为午饭时间,孩子们抱着破旧的碗筷焦急的等待开饭。
许多人都在说:“你一个代课教师,费那么大的劲干嘛。”熊朝贵总是淡淡一笑说:“为了孩子们,我愿意。”在熊朝贵的努力下,许多家长被他感动了,这家筹桌子,那家捐凳子,当地的群众也自发到学校拉煤渣,倒泥土义务填平了操场,虽然不是崭新的桌椅,不是水泥浇灌的操场,可孩子们学的更勤、练的更欢了。
在么龙小学,熊朝贵就像一个保姆一样事无巨细地呵护着学生,从清扫学生打翻的米线,照看生病学生、安排教学、检查就寝、上课、开会,远远超出了一名老师和校长的工作范围。比如学校里有一些学生,家境贫困,父母又远在家乡,熊朝贵心里就时时惦记着他们,为他们操心。

熊朝贵的老父亲有心脏病,导致双脚有些浮肿。从家里来到么龙小学找儿子,却由于熊朝贵从早忙到晚,被冷落在了一旁。村里的医疗水平有限,要去县里医院,要花一整天的时间。老父亲在村里打了一针,见没什么效果,就自己回家了。
熊朝贵家的老房子长期的失修,几乎是村子最烂的房子。由于他的弟弟也有相同的残疾,一直找不到媳妇,就担起了照顾老父亲的任务。熊朝贵不仅要负担父亲和弟弟的生活,还有在县城生活的妻子和孙子,当老师的工资几乎没有什么剩余。
由于日常学校的管理工作占据大量时间,熊朝贵目前主要带六年级的数学课。也许从眼界、教学方法上看,熊朝贵并不是最优秀的,他或许和镇上、市里的老师会有差距,可是对于一个以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的乡村小学而言,熊朝贵和其他老师们的存在,就是最大的意义。图为 平时熊朝贵的妻子带着儿子和亲戚家的小孩住城里租住的房子里,方便孩子读幼儿园。熊朝贵每周末回家住两天,如果遇到值班,他只能继续待在学校。

乡村小学没有老师愿意来,工资、经费、条件都没法和外面比,目前么龙小学仅有8名教师,平均年龄47岁。尽管么龙小学的如今的条件与30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别,可毕竟在占全国总人口大多数的乡村,教育投入缺口依旧仍是国家欠的巨债,熊朝贵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承担起一切。
目前么龙小学有136名学生,入学率达到98%,这在学校创立之初的80年代是无法想象的。2007年么龙小学盖起了生活楼,也开始实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2013年,学校建成的三层生活楼,让许多乡村里的孩子有了另一个“家”。图为孩子们起床后自行整理床铺。
高高的讲台,无悔的选择。源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源于对教育理想的追求,30多年的风风雨雨,日日夜夜,熊朝贵默默地教书育人,平凡地在这大山里播撒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