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记者节|365天,我们每天与你相见,他们的名字叫记者!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我们坚持用独特的方式每天与你见面,文字、图片亦或视频。

也许在下一个路口的人流中,你我就能相见。我们在你生活中的存在,仅仅需要跟你的生活产生一个交点。记录你的生活改变、记录这座城市的白天黑夜、记录人海中每一个崭新的时间基点。我们乐此不疲,我们与你相伴。然而,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只以一个名字的形式出现在你眼中。

我们叫“记者”,今天是我们的节日。这一天,跟一年中的任何一天一样,我们依旧“战斗”在“记录”的路上。今天,请祝我们“节日快乐”。

220个小时,用文字“接”重伤农民工兄弟回国



十堰晚报秦楚网记者何利

连续220多个小时的坚守、近35000字的系列报道,这无疑是我过去10年媒体从业经历中最为艰苦的一场“战斗”。

也许很多人还记得,今年1月,由十堰晚报·秦楚网率先发起报道,而后引起全国数百家媒体及多家国外媒体迅速跟进的那场跨国救援:58岁的陕西农民工熊富兴,在玻利维亚务工时身负重伤急需回国治疗,我市太和医院医生鲁军体受命前往负责全程护送。

搜集熊富兴的伤情、医院的前期准备、医生的全部行程、熊富兴回国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采访准备工作我几乎用了一夜时间。

那个晚上,我像一名大战在即的万军统帅。与真正统帅不同的是,我没有任何可供调遣的士兵,有的只是将自己幻化成无数个影子,然后用一份报道提纲将每一个影子“士兵”派往指定位置执行不同的任务。

随后,在各个时间节点分别为报纸、网站、客户端、微信等平台撰写相关报道内容,将这一万人关注的大事件及时准确呈现在读者面前,成了我那段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外最重要的事。

1月21日,昏迷中的熊富兴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安全地将熊富兴护送至医院,太和医院反复斟酌后决定,经上海、武汉而后通过医疗救援直升机将熊富兴运抵十堰。

21日晚,我连夜赶赴武汉与鲁军体医生会合,在几乎一夜未眠后,又于22日上午获得唯一的乘机名额,陪同鲁军体医生搭乘直升机护送熊富兴抵达十堰。在此期间,作为文字记者的我同时担起摄影、摄像甚至是出镜主持人等多重身份。

从接到采访指令到1月22日15时40分熊富兴抵达十堰,220多个小时,悬在我心中的石头终于放下。这次高强度的采访经历,注定会成为我一生的财富。(记者 何利)

保持心中的那道光



你可能没见过我,但你一定看过我。2014年9月,我与十堰晚报微信结缘。4年来,我几乎每天都会准时来到电脑边,以晚报君的身份与你“见面”。回首2018年,感动与喜悦并存,泪水与心痛相伴,不吐不快。

有一种温度,感动全城。1月25日,十堰大雪纷飞,在400公里外的武汉一家医院,19岁的十堰女孩王丝雨发了条朋友圈,“听说十堰下雪了,好想回去看,病快些好吧。”去年11月,她查出淋巴癌晚期。知道此事后,我很想帮帮这个女孩,和记者几番商议后,当天中午通过十堰晚报微信推出《今天,我们把全城的雪,送给十堰这个19岁患癌女孩》,文末为女孩发起轻松筹。“错过今年的雪不要紧,我们希望你能看到以后很多年的雪。”善良的网友们纷纷为女孩加油鼓劲,有4693人为女孩捐款近14万元。女孩现在情况如何,我一直没敢问,但我永远记得,有那么多网友在料峭冬日,一起做了件特暖心的事。

有一种心痛,难以忘怀。今年8月,我市15岁男孩小郭身中百草枯剧毒,年轻的生命随时可能凋谢。十堰晚报微信关注后,5295名网友通过轻松筹为小郭捐款15万元,还有不少人添加小郭父亲和记者的微信,转账帮助他们。虽然小郭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但他是带着全城人的爱走的。

有一种态度,叫认真活着。在十堰虹桥建材商城,39岁无腿男子李显国拉板车收废品的一幕被本报记者拍下。十堰晚报微信推出李显国的故事后,爱心如潮将李显国包围。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安上了假肢,并拥有了一辆特制的电动三轮车,过上了和正常人差不多的生活。

一篇报道,改变一个人,温暖一座城。做微信编辑4年,认真对待每一条新闻,做有温度、有态度的媒体人,一直是我的工作宗旨和目标。我将保持心中的那道光,因为有人可能借助它走出阴影。(记者 郑涛)

在创文工作中收获快乐



十堰晚报秦楚网记者蒋辉

记者节于我而言,多少代表着一份骄傲。入行5年,结友良多,收获良多,成长不可谓不快。在记者节这一天回眸2018年,不免有无限感慨。

最近一年,我接触最多的是创文工作者,与他们打交道,时时感到受益匪浅。

他们是一群工作拼命的人,这是我对创文干部的第一印象。平时我会一大早赶到市创文办,这时创文办督导处督导员已安排好当天的检查督导任务。对照创文标准,走遍每一个创文点位,记录每一个工作缺项。他们时常晚上还在检查流动摊贩、烧烤摊位,半夜还在撰写工作汇报,只为了创文工作推进得更顺利、更快速、更高效。

他们是一群行动迅速的人。每天早晨打开微信,最上方永远是“十堰市民文明观察团”群,200多位市民文明观察团成员将每天发现的问题发在群里,市创文办创文干部总是第一时间督导,各区各单位第一时间反馈整改结果。

他们是一群为民创建的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说到底是为民创建,我市创文工作始终坚持“为民靠民不扰民”的创建理念,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街一巷抓起,从一行一业管起。

创文工作始终把解决市民最关心的问题放在首位,针对占用人行道问题、僵尸车问题、卫生死角问题、油烟扰民问题、交通拥堵问题等的整治行动,从市到区、从区到街办一直常抓不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

“一入媒体深似海,从此安逸是路人。”这是媒体人的共同心声。上山下乡,通宵达旦,对我们而言是家常便饭,但和这些创文工作者相比,我们又“清闲”了不少。每每听他们谈起“几个月没放假”、“个把月没陪孩子玩过”、“中午把孩子抱到单位楼道喂奶”这样的话,内心充满敬佩。

2018年已近尾声,在这一年中我对创文有了新的认识,更收获了快乐和友谊,惟愿在年底的创文迎检中,十堰能收获高分!(记者 蒋辉)

那些曾经的不可能,只是“我以为”



十堰晚报秦楚网美女主播肖锦

今年是我踏入记者岗位的第二个年头。过去的两年,对于我是人生的一大转折,路上充满酸甜苦辣。

2016年11月,我还是一名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我而言,来到报社实习,是一大挑战。我本以为自己会在光鲜亮丽的演播室里、绚丽夺目的聚光灯下,拿着话筒做一个安安静静的“美少女”,但生活给了我更多的锤炼。

那是2016年冬天,我第一次因为工作无法回家,睡在零下几摄氏度的深山里,没有水没有火,凌晨3点半起床,和同事一起爬上武当山金顶采访,却被采访对象拒绝;2017年的夏天,37℃的高温下,每天头顶着太阳和摄像小哥在大街小巷街采,直到中暑打点滴;今年4月,一个月27场直播,一天连续4场直播,备稿、直播、转场,成了我每天的生活状态……

曾有过太多次放弃的念头,但身边不平凡的同事们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充实着、忙碌着、吐槽着,做街采《哈聊》、演生活妙招《姐姐来啦》、客串拍摄《堰味》微视频,时间一天天过去,我逐渐适应了从校园步入社会的生活。

2017年7月,我正式告别学生时代,步入了职业生涯。周围人常说:“你不是在直播中,就是在去直播的路上。”确实如此,来到报社,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网络直播,随时待命,随时出发。从动新闻配音和出镜报道,到手机网络直播,再到如今的高清4K直播车直播,转眼间,我已参与直播近300场。

行走在路上的我,每周还要穿梭在大街小巷采访路人。即或有时面对无情的拒绝,我也没有气馁。如今,街采已经进行了近100期。

随着十堰晚报抖音账号注册成功,我又多了一个头衔:抖音小编。看着粉丝从600涨到43万,看着点赞量突破1000万,我也从一开始的不情愿变成自豪与骄傲。

第一次数着星星就出门,第一次湿着脚在雪地里行走3个小时,第一次在夜间坐急救车,第一次查完酒驾深夜一个人回家……太多难忘的经历,太多的第一次,让太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那些曾经的不可能,原来都只是“我以为”,猛然回头才发现,原来“我可以”。(记者 肖锦 )



又到了我的节日——记者节,已经是第十二个。12年间,我从记者干到熬更守夜的报纸编辑,报网融合后转型做网站编辑,直到现在每天忙得鸡飞狗跳的客户端小编。

12年,我见证了报社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转型发展,完成了自身角色转变。岗位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就是跟新闻死磕到底!

先说说我每天的工作状态,上班打开电脑,一屁股坐下,双手和双眼就没停过。一上午没空喝水没空上厕所那是常事,实在憋不住了小跑去厕所,手机还拿在手上不停地刷客户端页面。

为了让用户通过手机端第一时间读到第一手新闻资讯,小编每天要不断实时添加更新新闻,双手要快,双眼要犀利!每编辑一条稿件,我都忍不住对自己说:厉害了Word(我的)姐。因为要排版、校对,会修图、能剪视频、会H5、会打水印,最好各种技能全方位Get(掌握)!制作标题时脑洞要大开。当然,还能熟练使用互联网语言附带各种表情包,应对各种技术上的bug(漏洞)……

那些在你看来也许只是一堆图文汇集的信息,那些几分钟就读完的新闻,背后藏着小编多少心血,凝聚着多少被打开的脑洞。 当然,还有被掏空的身体和熬红的双眼……所以,你,羡慕(tong qing)我了吗?

本以为下班可以让脑子安静地放空,我却时不时如触电般抓起手机,生怕客户端后台出问题,生怕漏发一条新闻,生怕错过工作群里任何一条指令。

有天晚上刚躺下,收到一条信息,说后台打不开图片,虽然当时有编辑值班,但没有解决问题,我从床上一跃而起,穿着睡衣拖鞋对老公说:“快,开车送我去单位!”老公赶紧穿着睡衣开车送我到报社。多年来,他已习惯了被我这样抽风式使唤,从未有过抱怨,我除了感激更多是愧疚。

12年来,从没日没夜写稿的记者,到没日没夜编稿的小编,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但是,当看到推送的信息受到关注,在后台看见网友暖心留言,看见粉丝数日益上涨的时候……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所有的辛苦都变成元气满满!用我的话说就是:“地球不爆炸,小编不放假。”(记者 鲁巍 )

在快节奏中“慢”下来



在媒体4.0时代做着2.0时代的工作,对年轻人来说,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去年8月,我从记者岗转到编辑岗,工作节奏从“时刻准备着”变为“坐穿板凳”的状态。一年时间里,我经历过轻松、紧张、惶恐、平静多种心态,如今都可用“敬畏”二字来代替。

起初,我抱着“快速校对、尽快交版”的态度编排稿件,不料被值班主任一眼看穿:“每篇稿子你要多看几遍,逐字逐句思考,该删的删,该补充的补充,不要因为速度影响质量,我们不赶时间。”原打算用轻松的心态来应对编辑岗的我,一时感到羞愧不已。是啊,虽然差错在所难免,但是若因为不认真导致出错就太不应该了。

对编辑来说,最“扎心”的事莫过于撤稿、换稿、翻版。与记者相比,编辑虽不用风里来雨里去,但也谈不上安逸。遇到编前会后补报的、需要抢发的新闻稿,“撤稿上新”是家常便饭,半夜12点前下班也就不可能了。

印象最深的是今年9月16日,超强台风“山竹”登陆广东,当晚,本报记者连线台风区的十堰人,了解他们亲历台风的所见所想,交稿已是晚上11点;十堰首届诗词大会决赛,十堰晚报·秦楚网直播活动晚上9点多才结束,一整版的报道交稿时已经快12点了,利用等稿时间,我和排版老师找来相关素材美化版面,虽然下班时已接近凌晨两点,但捧着手中的清样,心中充满喜悦。

经过一年历练,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我不再与时间做无谓的赛跑,而是与它和平相处,同时也逐渐明白了“慢下来”的意义:即使花半小时制作一个标题,只要它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就是值得的;修改一篇瑕疵较多的稿件时,不必烦恼焦躁,而是心平气和,逐字逐句将它理顺。

虽然记者和编辑岗位有别,但殊途同归,无论是“快准狠抢要点热点”,还是“不慌不忙处理文字”,我都希望将最好的东西呈现给读者。(记者 郑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