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记忆|民国一代杰出作家们的院子情节


上排:鲁迅 张恨水 林语堂 郁达夫

下排:丰子恺 老舍 梁秋实 巴金


民国一代的杰出作家们

都是一个个从院子出发,走向了世界

为当时和后世写下了灿烂的文学篇章

他们关于庭院的记忆

不仅仅流淌着各自独特的情愫

还让中国庭院生活的四季妙趣一一呈现



朝花夕拾:院子里的童年

幼时记忆单纯美好,成为内心深处的种子,随着生命成长的轨迹变得愈加珍贵,也影响着对生活的理解与认知。庭院里的童年,带着点自然的野趣与放肆,也有几分安静温柔的味道,这种亲切,就像是一切的原点。

鲁迅和百草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以悠扬婉曲的笔调,营造出院子在他心中的独特份量,这里有他关于童年真实而深情的记忆,采桑椹摘覆盆子,捉蟋蟀玩斑蝥;夏日在树荫下纳凉听蝉,寒冬在雪地上捉鸟雀。娓娓道来的话语里,尽是奇妙无穷的世界,也种下了对院子的深深情怀。

现实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

——《秋夜》

这是散文《秋夜》的开篇描写,文中的院子,是1924~1926年期间鲁迅居住过的另一个“家”,《华盖集》、《野草》、《彷徨》等经典作品,就诞生在这个小小的院落中。鲁迅在京14年,先后住过4个院落,这些院子皆陪他度过人生的创作巅峰和黄金时代,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鲁迅故居的天井

老舍和祁家大院

《四世同堂》里的祁家大院是典型的老北京院落,这与老舍从小就居住在北京密不可分,耳濡目染之际,将这种老北京院落的生活印入了骨髓,又化作笔尖的莲花。老舍故居在北京“小羊圈”胡同里,这条胡同不止在《四世同堂》中出现,也在他诸多回忆录中提及。

1899年2月3日,老舍降生在北京小杨家胡同8号院内

“院里一共有三棵树:南屋外与北房前是两株枣树……两株枣树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当夏初开花的时候,满院都是香的,甜梭梭的那么香。”

——《小人物自述》

院子不必精奢,装得下美好与快乐就行,老舍在回忆童年时说:“我不知在这里曾消磨过多少光阴;啼哭过多少回。”这样的院子是有温度、有记忆的,鲜活而又灵动,如同生命一般。

“那里是我的家,我生在那里,长在那里,那里的一草一砖都是我的生活标记。”

——《小人物自述》

在这里,寄托了老舍最深厚的情感;在这里,老舍捧着自己的心灵写出一部部传世佳作,奉献给那些和他一样爱着院子,爱着家,爱着北京城中一草一木的人们。

老舍故居内的院子

寻味雅舍:院子是一首诗

在文人心目中,拥有一方雅院是一种充满了情怀的理想。数一数飘落的秋叶,尝一尝月下的佳酿,听一听虫鸟的鸣奏,让身心浸润在这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中,也让笔头的诗意如灵泉般涓涓而出。

“现在园子里非常静,阳光照在松枝和盆中的花树上,给那些绿叶涂上金黄色。天是晴朗的,我不用抬起眼睛就知道头上是晴空万里。忽然我听见洋铁瓦沟上有铃子响声,抬起头,看见两只松鼠正从瓦上溜下来,这两只小生物在松枝上互相追逐取乐。”

——巴金《寂静的园子》

阳光里的院子,清澈可人,处处充满了灵动美妙的气息,又如此宁静美好,这是巴金的庭院。

“早晨起来,泡一杯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悠然而又旷达,是清晨里一杯茶的时光,远泊的晴空之下,有郁达夫的院子和他淡然的人生。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上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梁秋实《雅舍》

月光如洗,穿过院子里的梨树洒在房前,也洒在了心间,这是梁秋实的平和淡然,以及他那“雅舍”前的一方小院。

“前天晚上,四位来西湖游春的朋友,在我的湖畔小屋里饮酒。酒阑人散,皓月当空。湖水如镜,花影满堤。我送客出门,舍不得这湖上的春月,也向湖畔散步去了。”

——丰子恺《湖畔夜饮》

花前月下,诗酒共饮,再有三两友人相伴笑谈,这还有什么值得奢求呢?这是丰子恺的院子。

不光是文章,院子也出现在丰子恺的漫画里

“庭前生青草,杨柳挂长条”

童稚的趣味里,是庭院的美好

致理想国:院子与乌托邦

庭院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也如同一个宇宙,充满自然的变幻与轮回,懂院子的人,懂得美的哲学,也懂得生活的本真。

林语堂的庭院美学观

林语堂对庭院有独到的审美,这种审美建立在对生活朴实、自然的感悟上。他秉承了“性灵派”文学的特点,以闲适儒雅为基本格调,追求体现在居住环境中的清悠趣味,如同领悟“画外之境”一样,于庭院的一草一木中体悟趣味。

位于台北阳明山的林语堂故居

由他亲自设计

“我要一小块园地,不要有遍铺绿草,只要有泥土,可让小孩搬砖弄瓦,浇花种菜,喂几只家禽。我要在清晨时,闻见雄鸡喔喔啼的声音。我要房宅附近有几颗参天的乔木……”

——《我的愿望》

林语堂向往自然,向往庭院,渴望“把大自然带回家庭里来”。他把闲暇看作是“精神上的屋前空地”,悠闲不仅印记在庭院的轨迹里,还在于经营恬淡的生活氛围,因此,当他谈及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时,是这样说的。

“他的花园,伸过他的庭院的树枝,和他所抚爱的孤松是太可爱了;他因为是一个近情的人,而不是逻辑家,所以他要跟周遭的人物在一起。”

——《人生的爱好者》

林语堂欣赏这样简朴的“雅”和简朴的院子,他也自己造院,女儿林太乙说,他的“院子中有树,有一个小鱼池,右边是书房,左边是卧室,中间是客厅,阳台面对绿色的山景。房屋下是斜坡,走下去便是草地,种菜种花养鸡”。这是林语堂对院子的理解,也是他的乌托邦。

林语堂辞世后便安眠在故居的院中

张恨水的宅院情结

这位未生在北方,却在北京生活半生,留下名垂青史之作的文人,对宅院也有着深厚的情感,四合院里所承载的,是一种居住方式,更是人生的百态,烟火的气息。

“北平所谓大宅门,哪家不是七八上下十个院子?哪个院子里不是花果扶疏?这且不谈,就是中产之家,除了大院一个,总还有一两个小院相配合。”

——《五月的北平》

院子像是张恨水创作的源泉,寥寥数笔,便把北京宅院的体制规格说得整整齐齐,如此深挚的印象,不仅源于熟悉,更是对庭院生活体察入微的品味。而或许正是这些品味,这些庭院和庭院里的故事,在点点滴滴之间汇聚成了他的名作《金粉世家》。

传统的北京四合院院子必不可少

“这些院子里,除了石榴树、金鱼缸,到了春深,家家由屋里度过寒冬搬出来。而院子里的树木,如丁香、西府海棠、藤萝架、葡萄架、垂柳、洋槐、刺槐、枣树、榆树、山桃、珍珠粤、榆叶梅,也都成人家普通的栽植物,这时,都次第地开过花了。”

——《五月的北平》

你看,说起院子,他是这般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不仅深谙院子里草木生息之法,更像是悟出了一套人与院子的相处之道,这副道理,与家相通,与四季相通,与自然相通,仿佛在一个小小的院落里,构筑起又一个小小的世界。


鲁迅诞生于1881年【清光绪七年】

张恨水诞生于1895年【清光绪廿一年】

林语堂诞生于1895年【清光绪廿一年】

郁达夫诞生于1896年【清光绪廿二年】

丰子恺诞生于1898年【清光绪廿四年】

老舍诞生于1899年【清光绪廿五年】

梁实秋诞生于1903年【清光绪廿八年】

巴金诞生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

也许庭院对这些文人来说,不仅是居住形态,更如同一个独立于世的理想国。这些民国作家,他们都从这个理想国里感悟着生活的雅趣,也带着这份雅趣和他们的作品一起走向世界。

小小一院落,藏着多少思与念

短短一文章,诉说不尽经年事

在你的过往岁月中,可有些许的院子情节和生活,期待分享和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