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也是一种祈祷

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舍弃了我?”十字架上的主在呼喊!在时间的长河里,在无数人的心中,这声呼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而其中,不乏迷茫。

“十全十美”的约伯,在无尽的痛苦中,竟情不自禁地诅咒起自己的生活:“为何赐不幸者以光明,赐心中忧苦者以生命﹖这些人渴望死,而死不至;寻求死亡胜于宝藏,见到坟墓,感觉欢乐,且喜乐达于极点!人的道路,既如此渺茫,天主为何赐给他生命,又把他包围﹖叹息成了我的食物,不停哀叹有如流水。我所畏惧的,偏偏临于我身;我所害怕的,却迎面而来。我没有安宁,也没有平静,得不到休息,却只有烦恼。”(约3:20-26)

身为先知的约纳,因自己所喜爱的那株为其遮荫的蓖蔴的死而脱口言曰:“我死了比活着还好!” 即使面对天主的质问,他仍是执拗:“我发怒以至于死是合理的!”(约4:5-9)

尤其令人惊异的是玛利亚那句无论怎么解释都难掩其抱怨的一句话:“孩子,为什么你这样对待我们?你父亲和我一直痛苦地找你!” 这是她全家人都去耶路撒冷过节后,由于丢失了心爱的耶稣,于三天后终于寻到他时所说的一句话。(路2:48)

不但如此,被耶稣立为宗徒之长的伯多禄,在耶稣要求他撒网捕鱼时也表现地异常激动:“老师,我们已整夜辛劳,毫无所获!”(路5:5)再就是他的哥哥斐理伯。当主耶稣让门徒们为滞留在旷野中的数千民众购买食物时,斐理伯的回答是:“就是二百块‘德纳’的饼,也不够每人分得一小块!”(若:6-7)

玛尔大和她的妹妹玛利亚,是很蒙耶稣喜爱的一对姐妹,她们也都非常热爱耶稣。然而,当面对兄弟已死数天而师傅却翩翩迟来时,她们也异口同声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主,若是你在这里,我的兄弟决不会死!”(若11:21,32)

即使在后期教会的历史中,也不乏此类声音:圣女大德兰为建立新的会院而四处奔波。有一天她经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而当她晚上还在回会院的路上时,天又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她在泥泞中艰难前行,将到会院门口时,车,突然翻了。结果可想而知――她从车上滚了下来,自然是满身泥水!修女难免“生气”,急忙由污泥中爬起,推开会院圣堂的门,面对圣龛内她挚爱的主,若有所悟且又出语惊人: “现在我知道,你为什么没有很多好朋友!”

在这里,各位,请稍静片刻,让我们一起进入自己的内心,回顾过往的生活。是否,类似的声音,也在我们灵的深处若隐若现呢…… 如果曾经有过,将来可能还会有;如果到现在还没有过,谁又能保证将来不会有呀?

不过,我们不怕,因为我发现:抱怨也是一种祈祷。不但是自己的祈祷,也是自己同耶稣,同玛利亚,同宗徒们,同诸位圣人,甚至同“以无可言喻的叹息为我们恳求”的圣神,共同所做的发自内心的一种祈祷。

或许,此刻你的心已充满惊疑:抱怨不是对天主的无信吗?怎么能是祈祷呢?

的确,有的时候,对有些人,这一点很难否认。不过,请注意祈祷是什么?祈祷是我们与天主的一种诚于衷而形于外的一种交流。因此,抱怨――对天主的抱怨,也是一种交流,一种祈祷。这祈祷,咋一看,似是反映了对天主的无信,而其实质,蕴含的确实对天主更深入、更强烈的信赖:天主,我相信你有能力做到这些,只是你为什么不做呢?主,我不明白,但是,我只有信赖你,无限爱我的天主。

因此,当抱怨过后:约伯又恢复了超出往日的富有;约纳更深一层地体验了天主圣爱的长阔高深;玛利亚把成为了她儿子的主领到了家里,而这孩子不但乖巧地属她与若瑟的管辖,并“在智慧和身量以及天主和人前的恩爱上不断成长”;伯多禄同斐理伯兄弟二人,既令人难以置信地捕了很多的鱼,又破天荒地以五饼二鱼饱饫了数千人; 玛尔大和玛利亚两姐妹,亲睹了亲爱兄弟拉匝禄的复活; 大德兰建立了几十座新的会院,且成了教会仅有几位的女圣师中的一位――甚至是最著名的一位。

这都是为什么呢?答案简单明了:因为他们相似自己的主,就是他们在内心深处与那位在十字架上高喊“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舍弃了我”的耶稣有着深沉的合一,而这宝贵合一的结果则导向耶稣更深入、更圆满的对天父的托赖:“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托在你的中!”(路23:46)

我觉得现在一切都已明了:抱怨是一种祈祷,但它不是祈祷的终点,它是在每个人的信仰生活中都有可能发生的,是一种人对天主圣意的深深叩问,而这满含抱怨的叩问,由于对象是天主,所以就成了人信仰成长的一个机会,既是机会,就应努力把握,而把握它的方式只有一种,也是最好的一种,那是主耶稣所做过的,也是许多人已经和追随主的我们应当仿效的:“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托在你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