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出世,季历被害

姬昌诞生

古公亶父的三个儿子太伯、虞仲和季历不仅非常尊敬他们的父亲古公,而且彼此之间也互敬互让,团结友爱。

姬昌

季历的妻子太妊是一位品格高尚的妇女,她和季历一样很讨古公的欢喜。当她怀孕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十分注重胎教。一年秋天,太 妊生了个儿子,不知什么人放了一只鸟儿,恰巧这只红色的鸟儿落在了太妊屋子的窗户上,嘴里还衔个写满祝贺文字的缣帛,上面写着“平时处事以小心谨慎压抑住 疏忽怠惰,才能保证事事成功。如果疏忽怠惰压住了小心谨慎,事情就要遭到失败。做事情不努力争取做好,就要前功尽弃。而小心谨慎,自强不息才能千秋万代不 出漏子!"

古公见季历和太妊生儿子带来了“祥瑞”,心中十分欢喜,给这个孩子起了个名字叫“昌”,这就是后来的文王-姬昌。姬昌一生 下来就聪明异常,而且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颇有伟人气质、王者风度。《尚书·帝命验》更有神话般的记载:“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人于酆,止于昌户。其 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 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因有此圣瑞,周太王古公亶父对姬昌这个孙子另眼相看,宠爱有加。

太王曾传言: “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但按当时氏族的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姬昌的父亲季历排行最小,无资格继承王位,这样姬昌也就没有继承周家天下的机 会。古公亶父既不愿违背氏族的规范,又为自己不能按心意传位而十分苦恼,终日双眉紧锁,郁郁寡欢。但他为了把王位传给昌,想让这个孩子的父亲先继承王位, 再由昌正式当周国的君主。古公故意给三儿子取名为季历,“历”就是经历的意思,表达了他想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过渡以后,再把君位传给季历生的这个心爱孙子的 昌的意思。

太伯和虞仲理解父亲的心意,便假托为古公采药,跑到了南岳衡山,又从那里跑到了远离周原的荆蛮。在遥远的蛮夷之地,他们断 发文身,改从少数民族的风俗,当地的人民拥戴太伯为首领,在吴地(今江苏无锡)修建了城邦,建立了国家,成为吴国的始袓。古公病重时,太伯和虞仲曾回来探 望,季历再三让位于太伯,太伯坚持不受,太伯多次避让不成,只好带着弟弟虞处再次逃回荆蛮吴部落中。这一次,为了表示义无反顾之心,太伯、虞处带着族人远 走高飞,举族南迁。他们从陕西西部的西吴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辗转迁徙,最后一直到达长江入海处的江苏无锡、常熟一带。

太 伯、虞处易服毁容,完全改从吴人文身断发的习俗。在以礼义文明白诩的周人看来,只有遭刑罚的人才断发文身。太伯出逃时曾传话说:“我已到句吴,改从吴人断 发文身之俗。我已成刑余之人,再无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了。”悲怆之极!壮烈之极!它不知感动了多少代中国人。那位被中华民族尊为圣人的孔子读到这一段动人 的历史,感动极至,拍案惊呼:“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在孔子看来,太伯的品德已到了极高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词语 来形容他的美德了。

文丁杀季历

古公死后,季历继承了君位。他对内继续执行古公时实行的发展农业的政策,对外争取团结各国诸侯,周族的力量渐渐发展强盛,先后打败了西部鬼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基本上击退了来自西北的游牧部落的威胁,巩固了周人在渭水中游的统治。

文丁

那时,季历为了争取强大的商王朝支持,在商王武乙三十四年与商王朝改善了关系,亲自到商都朝歌去觐见武乙。武乙十分高兴,赏给了王季30里的大片土地, 还赏给他10双美玉做成的大璧和8匹好马。季历有了商王朝的支持,开始对长期欺侮他们的戎狄进行反击。在与商王朝恢复关系的第二年,也就是武乙三十五年, 周王季历率领军队征伐西落鬼戎。西落鬼戎的不少部落被周人打败,12个部落的首领做了俘虏。季历出师告捷,不仅一洗多年受戎狄欺侮之耻,而且获得了大片土 地和大批奴隶,使国力得到了加强。

文丁继位之后,因为要把主要精力用于对付神职人员,所以对于西方的周部落,继续沿袭武乙时期的怀柔 政策。周侯季历一看形势有利,就不客气了,出兵征伐山西长治地区的余吾戎,余吾戎败而降周。季历向文丁报捷,文丁闻报非常高兴,嘉封季历为“牧师”,牧师 是地方伯长的意思,专征伐权。季牧师于是征始呼戎,始呼戎又败而降周。过了几年,季历再次打败了翳徒戎,把三个翳徒戎大头目送到朝歌,向文丁献捷。文丁看 看季牧师越来越厉害,感觉不是好事,干脆突然下令将季历囚禁。季历本来没有叛商的想法,一气之下就死在商都朝歌。《竹书纪年》上说的“文丁杀季历”,就是 这回事。

特别说明:本文来自中国历史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第一时间来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