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述真」站桩怎么出功夫?来看看

站桩讲“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太极拳讲“由大圈入小圈,由小圈入无圈”到底如何体现!

传统拳的练习是一个“节节后缩”的过程,由手及肘,由肘及肩,由肩及身,不断由大关节代替小关节去用力,慢慢的形成了用身体的整体劲力去克服身体各部位所遇到的阻力,这是一个功力增长的过程,也是身体不断整合的过程,同时我们从外形的动作来看,幅度越来越小,最后要求做到用“内脏”的动,带动“躯干”,再由躯干带动“肢节”运动。

我们所看到的站桩的方式,也是遵循这种规律的,从外形看,好像没有动,但实际上,身体的关节在不断撑拔,身体也在努力向各个方向运动,是由普通的动作,变成了关节缝隙开合的动作。以上是练习的方法,但在实际运用当中,还是得显形的,没有外形的动作,就不可能达到所要表达的意思,身体盘练的方法应与用法区别开的。公众号典传国术。

实际在用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做到内脏一个“颤动”,可以带动身体至肢节有一个较大的“整体运动”,就相当于小齿轮带动大齿轮,有个“转速比”,所以内脏的“盘活及颤动”是非常重要的,内脏的动又是在横膈膜的作用下运动的,所以隔膜的瞬间发劲,才是动作快慢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要做到起动快,必须要做到隔膜的发动快,用“惊”起是比较恰当的,而隔膜的运动可以在神经反射下产生,就类似我们人在受到惊吓时的表现,所以最终反应速度的根本在于神经反射。公众号典传国术。

有朋友说,发劲的模式是“起于腿、蓄于腰、转于背,出于手”,这个没什么错,特别适合体育运动类的用力模式,在传武当中,讲“身备五弓”,特别是胯脊形成的身体的最大的一张弓,如果说一般运动是由腿及手,节节上传,传武则是由胯脊向上向下分成两部分产生作用力,一部分用于打击,另一部分用于将劲力通过腿部传递至地面,再由地面反弹而起,使整个身体往前“闯”进,简单点讲的话,就是“梢起根追”,这样的动作既有速度又有力度,人体最大的能量来自于身体的体重,能够把身体快速往前窜出,这种冲击力是我们所追求的。

我们看到生活中,小猫受到惊吓时,能够瞬间窜出几米开外,而其身体的发动动作又是相当小的,只看到身体一颤,整体就出去了,如果我们练拳也能够达到这个效果,那就是顶尖高手。

(关注vx平台“典传国术”了解更多武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