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美德的代言人:舜天人的故事

天人美德代言人

舜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极其不幸的。生母早逝,父亲瞽叟再娶,从此便开始了舜的噩梦。瞽叟年轻漂亮的续弦很不喜欢前妻之子,特别是在生下自己的亲儿子“象”以后,更是咋看舜咋不顺眼。瞽叟是个只顾自己和新妇快活而不管儿子死活冷暖的人,跟着新妇也厌弃起亲儿子,而对象却娇生惯养,任其胡作非为。

舜在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弟弟象的眼里,分明就成了一个多余的人,处处受到刁难、虐待,发展到后来,三人联手要舜消失。家庭环境如此恶劣,舜却逆来顺受,一切只当是磨练。谦恭礼让,处处小心,性命危难之时,也只能设法独自避闪逃匿。

有一回,瞽叟让舜爬到高高的仓廪上面去涂泥巴,趁舜不注意,在仓廪四周地上点燃大火,试图烧死这个儿子。侥幸的是,舜当时手里有两顶草帽,慌乱之中借助草帽,舜得以跳下仓廪,免被烧死。

即使舜已长大成人,父母及弟害他之心仍不死。这天,瞽叟指使舜挖井,估摸着挖到很深时,小儿子象和瞽叟合伙往井里填土,填满后踩实,二人扬长而去。路上,象得意洋洋地对瞽叟吹嘘,我这主意高明吧!回到家,父子瓜分了舜的牛羊财产。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长期处于危险境地的舜,早就练就了本能的防范意识,他在挖井时,临时在井壁横向开凿了一个地道。结果果然用上了,否则他定被活埋,死于非命。

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舜父瞽叟顽,母嚣,弟象傲,皆欲杀舜。”父亲没正形,继母蛮悍狠毒,弟弟骄纵无法无天。面对家庭给他的各种伤害和非人待遇,舜却表现出了一个未成年男人少见的宽容和隐忍。虽身处险境,动辄得咎,舜却“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一如既往地恭顺对待父亲、继母和弟弟,每日每夜谨小慎微,丝毫未曾懈怠。对父亲“不失子道”,对弟弟“兄弟孝慈”,尽最大努力做到长幼有序。

最难能可贵的,是舜不计前嫌,宽仁大量,没有去冤冤相报。在受到尧帝的赏识,委以摄政重任后,舜没有以“翻身农奴把歌唱”的小人得志心态,去报复恶父悍母骄弟,相反,还之以德,善待自己的父亲和弟弟。尤其是在正式践帝位后,他“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即使贵为天子,他仍循规蹈矩地前去朝见生父,对曾经要害死他的父亲仍和颜悦色、恭谨敬奉,保持着一个做儿子应有的孝道。同时,“封弟象为诸侯”。用博大的胸襟感化着两个恶人。

舜是个用行动说话的君子,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理所当然该享有天下。帝尧去世,三年丧期结束后,舜要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为表明自己的真心实意,他回避躲到了离首都较远的南河南岸。谁知各路诸侯认定了他,不去朝见丹朱,而是纷纷追随他到河南,有事也不请示丹朱,而是来找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人们宣传赞美的,也只有舜。这就是说,舜是被大家公认共推上台的。

舜走到哪里就把好的风气带到哪里,始终给人一个勤勉亲民爱民的印象。他在历山种田务农,历山一带的人从不会因地界而发生纠纷。他在雷泽撒网捕鱼,湖畔的渔民出现了相互谦让房屋住处的现象。他来到黄河边制作陶器,逐渐影响了这里的制陶者,视信誉如生命,绝不制售残次品。

舜,渐渐成为美德的代言人,和睦信任与祥和兴旺的象征。舜在哪里住上一年,这里就会形成村落。住上两年,就会成为城镇。住上三年,那就成了繁华的都市。

舜没有因为人们的热情追捧而蜕去平民本色。“舜年二十以孝闻”,帝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为妻,又让九个儿子去跟舜交往。舜和两个高贵出身的妻子,长期住在乡下的老家——妫水之畔。舜治家极其严谨,即使尧帝的女儿,他也要求不能因其出身高贵而傲慢待人,要像民妇一样,孝敬双亲,谨守妇道,严格按照做儿媳妇的规矩说话办事。尧帝的九个儿子,在长期与舜的相处中,强烈感受到其身上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也逐渐变得稳重厚道起来。

舜遇事不惊,沉稳持重。即使不巧误入深山密林,遭遇雷雨暴风,他也不会迷失方向。帝尧看中的正是他身上的这些天人的美德与超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