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怪谭:东汉洛阳城——三国的起点与终点(七)

东汉洛阳皇宫北宫,有些典籍中记载有“温明殿”,有些典籍却没有,而且这里还发生过灵异事件

​​​还不了解这一系列的新读者可以阅读前文熟悉熟悉: ​

​先来一张南宫的平面图,好不容易画出来了,细节上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推敲,准备有时间再精细化一些。

东汉洛阳南宫推测平面图

上回说到,东汉洛阳皇宫北宫,最大的宫殿是德阳殿,可以容纳万人。德阳殿后,是宣明殿。

“宣明”指坦坦荡荡,毫无掩饰,喻示君王治理天下,要向日月一样,天地可鉴。最早出自《荀子·正论》: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则下治辨矣。

《后汉书·礼乐志》也说:月穆穆以金波,日华燿以宣明。

但很明显,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期望,或者皇帝对百姓的一种空口承诺。尤其是东汉末年,皇帝治理朝政,不仅不能“宣明”,反倒十分昏暗。因此,关于宣明殿的记载,史书上也出现了混乱。

宣明殿后面,到底是什么殿,一直存疑。因为有些史书记载,宣明殿后是温明殿;然而现代考古学者却认为没有温明殿。

比如《后汉书·郡国志》:北宫有德阳殿、章德殿、章德前殿、宣明殿、温明殿、含德殿、天禄殿、寿安殿、迎春殿……

元《河南志》记载:宣明殿在德阳殿后,温明殿、章德殿、寿安殿……

可是杨宽先生所著《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中并没有标注温明殿。而且后世学者,大多对温明殿存疑。

因为汉朝习俗里,“温明”是一种明器,丧葬用品。

《汉书·霍光传》记载:……东园温明,皆如乘舆制度。注云:“东园处此器,形如方漆桶,开一面,漆画之,以镜置其中,以悬尸上,大殓并盖之。”

《魏书·王睿传》:寻薨,时年四十八。高祖、文明太后亲临哀恸,赐温明密器,宕昌公王遇监护丧事。

《晋书·王猛传》也记载:……给东园温明秘器,帛三千匹,谷万石。谒者仆射监护丧事,葬礼一依汉大将军故事。说葬礼依照汉代大将军的规格,所以要赐予“东园温明秘器”。

海昏侯墓出土的温明

温明结构示意图

​既然“温明”是一种丧葬用品,又是覆盖在尸体上的,怎么可能会被用来当做宫殿名?难道还会有棺材殿、陶俑殿、黄肠题凑殿?

那“温明”二字是怎么来的呢?推测的话,有两种可能,一是笔误,二是把别的地方的宫殿弄混了。

因为汉朝历史上,确实有个温明殿。

它在赵王刘如意的封地邯郸宫。

邯郸温明殿遗址

后世历史学家都很疑惑,把自己的住处叫做“温明殿”,那跟把自己家叫“坟场”有什么两样?

也许,这不是疏忽,这是刻意为之。

因为这位赵王刘如意,便是史上大名鼎鼎的“人彘”戚夫人的儿子。

刘邦把刘如意封为赵王,完全是因为他母亲戚夫人。刘邦很喜欢这个孩子,但之前皇后吕雉已经生了太子刘盈,吕雉怕刘如意夺太子位,一心想加害于他。刘邦为了保护小儿子,便将刘如意封为赵王,到邯郸居住,远离都城这是非之地。

然而戚夫人不断给刘邦吹枕边风,希望刘邦能封刘如意为太子。此举终于触碰到吕后的底线,吕后设计毒死了刘如意,又把戚夫人削成“人彘”。

也许,当年给刘如意的宫殿,取名“温明殿”,就是吕后暗中埋下的伏笔,预示着这位天真无邪的王子日后的悲惨命运。

西汉末年,光武帝刘秀刚刚起兵时,是更始帝刘玄的部下。但刘秀声望越来越大,刘玄开始对其忌惮。当攻下邯郸城时,刘秀就住在温明殿。有种说法认为,刘秀并非不知道“温明”为不吉之意,而是故意选择这个住处避嫌,让刘玄对他少些猜忌。

而东汉皇宫各殿的命名,大部分照搬了西汉皇宫。所以后世记录者,不加考证的认为,刘秀住过的宫殿,也会拿来命名东汉皇宫。

因此,东汉史书上记载的“温明殿”,发生过一件玄之又玄的事:坠龙。

此事发生在汉灵帝时期,但这条龙可不是什么祥瑞之兆,因为坠下来的是妖龙。

《后汉书·孝灵皇帝纪》:六月丁丑,温明殿庭中有黑气长十余丈,形貌似龙。

而《后汉书志第十七•五行五》中记载的更为详细: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178年7月31日),有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起奋迅,身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

而当时大学者蔡邕的描述是:不见足尾,不得称龙。他认为是虹蜺一类的妖物,预示着女子、宦官等将要扰乱朝政。果然何太后乱政,十常侍之乱,才引发了“三国”的开始。

假如北宫没有温明殿的话,那么坠龙现象发生在哪里呢?

与“温明”名字相近的,只有“温德殿”和“宣明殿”。而“宣”字字形与“温”又差不多,因此记录时出现笔误,成了“温德殿”很有可能。

这条裹在黑气中的妖龙,遮挡了“明”,喻示着日月无光、天昏地暗。不久,果然爆发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黄巾起义。

宣明殿后,是朔平署。为何是“署”不是殿,因为朔平署的功能,很有可能是侍卫的住所。朔,代表北方,因为朔平署离北门很近了;平,平安。据记载东汉官制的《汉官仪》说:朔平署司马一人。司马,即宫中看守侍卫之人,朔平署中设有一名司马,可见是保卫宫中安全之职。

而北宫北门,就叫“朔平门”,可见“朔平署司马”就是保卫朔平门安全的。

汉顺帝登基时的外戚作乱,就是在朔平门被平定的。

这次登基,是次危险的登基。

东汉两大祸事,就是外戚与宦官相继掌权干政。

东汉末期的皇帝,其实是个很悲催的职业,夹在老婆娘家和宦官中间,左右为难,偏向哪边另一边就要捣乱,哪边都不向两边会联合起来对付自己。

汉安帝时期,宠爱皇后阎姬。汉安帝死后,阎姬成为太后,临朝称制,让哥哥车骑将军阎显把持朝政。眼看汉家江山将不再姓刘,宦官孙程等人密谋拥立汉顺帝,除掉阎显。阎显得到消息,派自己族弟阎崇带兵把守朔平门。但当时宫内宦官皆向着汉顺帝,孙程等人攻占朔平门,诛杀阎显,汉顺帝才得以登基。

但汉顺帝好了疮疤忘了痛,继续宠信外戚。朝政由皇后梁妠的父亲、大将军梁商把持。汉顺帝死后,梁皇后的哥哥梁冀飞扬跋扈,人称“跋扈将军”,neng死了不是梁妠亲生、刚满一岁就登基做皇帝的汉冲帝刘炳,可怜汉顺帝自己倚仗宦官杀了外戚,自己的儿子又死在外戚手里。从此后东汉外戚与宦官,就进入了“冤冤相报”的时代。

“跋扈将军”梁冀毒死汉质帝·94版《三国演义》剧照

​与朔平署职位相当的,还有钩盾署。设有钩盾令一名,“令”就不像“司马”一样是掌管武职,但“钩盾”又是武器,这是什么情况呢?

钩盾令的职责,就是皇宫中的园丁头,掌管果园、花圃等。大概因为修剪花木、摘果子需要用到钩子才得名。汉代有一种武器,叫做“钩盾”,即“钩镶”,是把钩和盾结合在一起的,环首刀发明后,步兵大规模装备,常规盾牌反倒不多见了。大概觉得只叫“钩”不顺口,就习惯性的叫做“钩盾”了。

汉代钩盾

朔平署后,是平洪殿。“平洪”大概有两重含义:第一,洪者大也,商周时期,以《洪范》作为统治国家的大殿;第二,洪,代表洪水,“平洪”意味着掌管宫内水灾,又象征着天子洪大的统治。

《后汉书·五行志》记载: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故亦称“洛书”。

可见东汉时认为,《洪范》就是《洛书》,而《洪范》是大禹根据治理洪水总结出来的治理天下的经验。这样一来,“平洪”就有了三重含义:一、治理天下;二、治理洪水;三、《洪范》就是《洛书》的话,那么“平洪”就象征着“平定洛阳”,保佑都城安定。

至朔平门,北宫中轴线的建筑就是这些了,接下来,讲讲北宫东侧的宫殿。

北宫东侧,同南宫两侧一样,也分为两排:

东侧西排为:

天禄殿、章台殿、含德殿、寿安殿、章德殿。

东侧东排为:

永宁殿、迎春殿、延休殿、安昌殿、景福殿和永安宫。

按惯例,依次说起。

先说说天禄殿。

“天禄”是一种神兽,像黄龙、凤凰一样。我国古代认为,它与麒麟、辟邪,号称“祭祀三大神兽”。“天禄”又意为“天赐福禄”,而汉代认为只有书籍、文人才是真正的“福禄”,故西汉时期管藏书阁叫“天禄阁”,当年“白首太玄经”的大儒扬雄,因为口吃,一直不得重用,就担任天禄阁校书。唐代杨炯《浑天赋》:“扬雄在于天禄也,三代而不迁。”东汉北宫的天禄殿,可能也有类似功能,即皇帝读书的地方。

东汉石天禄·国家博物馆藏

​但读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件痛苦的事。尤其是东汉末年,皇帝简直比赛似的昏庸,因此天禄殿也不是读书的地方,而成了玩乐场所。

那个手办控汉灵帝,很明显觉得天禄殿不好玩,但“天禄”好玩,就在天禄宫门口,摆放了一只铜铸的大天禄。

而天禄的外形,与西方神话里的独角兽有关,也像《魔兽世界》里的角鹰兽。

又到了篇幅限制时间,下期我们再讲讲,天禄的具体形状。

@影史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艺术、历史、科技、影视内容,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