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离世,中国武侠时代落幕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今天下午,据香港《明报》报道,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病逝,享年94岁。




金庸,原名查良镛,“香港四大才子”之一,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市,1948年移居香港。金庸在香港的头几年并不得意,直到1955年写出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而一炮而红,并在随后的几年里凭在《商报》连载的《碧血剑》与《射雕英雄传》一举奠定自己在武侠小说江湖中的地位。除了小说创作,金庸还在1959年创办《明报》,1968年又创办《明报周刊》,1969年开办《明报晚报》。

作为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金庸开创了“新派武侠”风格的武侠小说,使中国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生平共创作《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越女剑》共十五部武侠文学作品,取其中14部作品名称的字首连成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20世纪70年代开始,金庸的作品被改编为电视电影,广为传播。1985年,内地电视台开始播放黄日华和翁美玲主演的83版《射雕英雄传》,这部拥有TVB顶级配置的连续剧在内地大火,成为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在随后的数十年中金庸小说通过影视剧、漫画、动漫、游戏等媒介,共同构成了金庸武侠小说庞大的“江湖世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人。

金庸先生去世,是所有武侠文化爱好者和文娱界的损失。



金庸武侠小说经久不衰

影视剧翻拍也从未停止


时至今日,金庸依旧是武侠小说的代名词,他的武侠江湖,成为了华人的共同语言。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副总编辑孙立川曾说,“1955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梁羽生的书在内地共卖出1.5亿本至两亿本;金庸则卖出5亿本。两人的作品在过去数十年,在香港、内地、台湾以及海外的发行量,正版加上翻版、盗版的,可能达到7亿本。其影响力之大,可说无远弗届,不知养活了多少家出版社!”




为何金庸的小说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金庸首先是一个技巧十分高明的作家,他有超越小说家的能力、视野和襟怀,虽然金庸笔下的所有主人公都是男的,但是他们都是个性化英雄。

仅从个性发展的角度来一看,金庸小说就足以经久不衰,而且金庸把武侠小说与言情小说、历史小说、政治小说等类型融合在一起,尽管读者趣味会改变,但读者还是能从别的角度读出另一番风味,所以他的小说能长期存在下去。

金庸的武侠江湖还十分宏大,感情线复杂,很适合于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虽然随着技术和资本的不断加强,影视行业中剧集类型在不断丰富,但金庸武侠一直都不曾落寞。

回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荧屏上对于金庸武侠的偏爱,以及大众对武侠江湖的向往,金庸笔下的武侠小说就被源源不断地翻拍,包括家喻户晓的《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等。以《笑傲江湖》为例,从1984年到现在一共有八个版本的《笑傲江湖》,香港、台湾、内地乃至新加坡都曾翻拍过。




其中邵氏更是翻拍金庸武侠江湖忠实粉丝,从1967年改编自《倚天屠龙记》的《神剑震江湖》开始,到1984年的《新飞狐外传》,邵氏共有23部影片改编自金庸作品,几乎覆盖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武侠的影视化不仅在香港火热,进入新世纪后内地接过了金庸武侠剧的大旗。翻拍金庸的武侠剧就像是影视圈一个固定的轮回,每隔几年就会有一部新的翻拍出现,从2001年李亚鹏版的《笑傲江湖》到2018年的《新笑傲江湖》,金庸武侠江湖的翻拍从未停过。

即使金庸在1972年就已经封笔,但时至今日他的武侠著作无论是商业价值和还是文化价值仍然很高。在近日发布的《面向高质量的发展:2017-2018年度IP评价报告》TOP20中,金庸的《天龙八部》仍是首屈一指。




影视改编口碑热度持续低迷

紧跟时代、另辟蹊径才是出路


说起金庸剧,我们不得不提到TVB,内地武侠观众,普遍是被香港武侠剧培养起来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TVB制造了无数经典的金庸武侠剧,2000年之后,内地影视行业接过了翻拍金庸剧的大旗。但在香港已不再翻拍金庸剧的今天,内地影视行业的金庸江湖更像是时代的快餐品,写不出优质新故事,无论翻拍在武打动作设计、特效制作还有播出画质上有多大进步,但总走不出经典的影子。

内地金庸剧较TVB金庸剧从豆瓣评分上看也是在不断降低,1996年吕颂贤版《笑傲江湖》有8.3分。内地接手后,2001年张纪中版《笑傲江湖》还可以达到7.9分,到了2013年于正版《笑傲江湖》就已经跌到5.1分,今年播出的《新笑傲江湖》更是刷新了金庸剧下限,豆瓣仅有2.5分。


一次次的翻拍,不论剧集声量、作品口碑,还是出演演员,大多没能激起水花,近年来的金庸翻拍剧鲜有口碑合格的作品出现。这看出传统武侠小说新拍无新意、无声量、没人看的困境,造成这些的又是因为什么呢?

从内容上来看,翻拍的武侠江湖超越不了经典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只为了迎合市场,而精神高度不足。其虽带有武侠色彩,但是说到底只有“武”而没有“侠”,“武”是外在之物,为的是满足人的欲望,而“侠”,才是一种境界和精神。

相比之下,经典武侠IP改编作品之所以经典,是因为胜在了格局宏大,也胜在了故事的复杂多面和对人性的深度刻画,以及一份永远不会过时的侠义,就像江南七怪为一句承诺远赴大漠十几年,令狐冲明知实力不敌田伯光,还是要救依琳,都是靠一份侠义支撑。在经典武侠作品中,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虽“绝世武功”也是手到擒来,但主角并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在时代大潮流面前往往也无能为力。



可见有了深度,才能成为经典,在当下的影视市场,制片方选择不断重复翻拍金庸武侠小说,大多只是出于极高的IP知名度考虑,翻拍的形式还只是“经典IP+流量艺人”的组合,作品只是快餐化和流水化的制作,最终导致剧集后天畸形。来到2018年后,在票房和收视率面前,“大IP+流量明星”的影视制作模式更是集体失效。

“文似看山不喜平”,影视改编作品也同样如此,模式单一化和固定化的IP改编作品会被观众抛弃并不奇怪。其实一部经典的IP经过翻拍,满足不同时期的观众也不是不可能的。不同时期的观众群体对同一武侠IP翻拍剧集有着不同的评价和认知,要想得到大多数观众的认可,最好的办法还是是与时俱进、另辟蹊径,适量融入创新元素,保留原著中心思想的情况下找到自己独特的突破点。

比如今年的《延禧攻略》,该剧的故事虽然还是镶嵌在清宫戏的模板中,但是相较于《如懿传》它是在以一个相对现代的“女权”思维去讲述令妃的后宫职场奋斗史,而且该剧的快节奏也更为符合当下互联网用户的观剧习惯。

这对于金庸IP来说也是如此,只有紧跟时代潮流,才能赢得观众的喜欢。但不管IP改编如何,金庸江湖的快意恩仇和人物的演绎、精彩的武侠仍是金庸IP翻拍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