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句话告诉你《李宗伟:败者为王》究竟是套路还是真诚?

1

曾先森不是球迷,也没有看羽毛球的习惯,但这并不影响我去看了这样一部关于李宗伟的电影。

李宗伟似乎是一个失败者,一次一次的失败,曾经一次一次的输给了我们的国家英雄林丹。





林丹和李宗伟是两种类型,两种性格的球员,这似乎有点像梅西和C罗。




一个是骄傲自信的冠军,一个是谨慎自卑的冠军。性格决定命运。因为李宗伟的个人性格,决定了塑造这个人物的基调。

所以,其实观看这部电影的预期,曾先森心理感觉,这会是一部能呈现完整人物性格的影片。

2


这部名叫《李宗伟:败者为王》的电影也确实很像一部关于李宗伟的记录片,影片几乎真实的描摹了马来西亚一代羽毛球球王李宗伟的成长故事。




李宗伟从小就喜欢羽毛球,但是贫困的家境和父亲的反对,让打球的梦想成为一种奢望




他背着父亲偷偷练球,还差点儿被地下赌场利用,但他的毅力也终于打动了父亲,开始了正规的羽球训练,并被选入国家队。

然而幸运的日子没有多久,打击接踵而来,队友排挤、落选、失恋,他更是在国际大赛中遇到劲敌,频频落败。背负着重重压力的他面对强大对手,选择了再次出发。




这是标准的个人成长的剧情片,整体风格走写实派,但曾先森还是觉得它讲得有点

生硬了点,讲的有点糙。

接下来,我简单聊聊看完这部电影的一些私人感受。

3

天赋和努力一样重要

这显然是一部励志电影的核心主旨,这部电影其实主要是在尝试讲这件事。影片中,年少的李宗伟只是凭借着自己的朦胧热爱,到疯狂练习,直至进入国家队,经历屡次失败,从不放弃的精神,其实是每个运动员都经常经历过的事情。

毕竟,运动员确实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但天赋也很重要。影片中对这部分的笔墨花了不少,也看出有一定的效果。

“爸,有一天我要代表马来西亚打球。打什么球,做梦。”到父亲和所有亲戚朋友,所有认识的人围在小小的电视前看着他赢得比赛。




基本上没有明显漏洞,不犯错误的讲述了一个运动员的成长史。

台词方面,曾先森也是有好感的。从启蒙教练一句“你爸不让你打球?那是因为你没有目标。”到国家队训练营里的那句“会不会成为世界第一我不知道,但走出去的一定不会。”

这些东西都是加分项,没得说。

4


剧情套路,高潮不燃

影片前半部分拍得比较流畅,讲人物的个性和天赋拍得很出彩。小小李宗伟偷跑去看球赛,站在胳膊上看电视。学绑线,换球拍,直至到他很快进入国家队。但这些部分其实在很多的个体项目的运动题材里我们时常会见到,曾先森觉得

略显套路




这些部分还可以,但缺点其实也是存在的。

影片在后半部分已经呈现了稍微疲软的趋势,主要体现在

运动场面的调度和配乐的使用上都很平淡。

简单说,这部分没有能把曾先森情绪调动到饱满状态,既没有值得期待的拍起球落凌厉的对峙,也没有镜头切换的紧张氛围,应该说用心是用心,但是不精彩

两个字概括,不燃

再比如,影片里的爱情线也是败笔,仿佛刻意安排插入一段给男主角爱情的戏码,几乎没有擦出任何火花。




5

表演及格,诚意不够

但这部电影绝对不能称之为烂片,只是影片过于简单处理的人物关系,平铺直叙的剧情设置,套路满满的人物刻画,都让它显得分外平庸。

表演方面,运动员电影里的人物要表现好,通常会采用两种选择。

一个是让真的演员画上时间去训练。阿米尔汗为了拍《摔跤吧!爸爸》他是真的会花上一年时间训练自己。




张震为了拍《一代宗师》会在北京练到拿到冠军。




这些都是这种选择的结果。

真的用演员在表演上肯定更有经验更能加分,但缺点是他们可能未必有运动细胞,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方能成型。

但也有另一种选择,用真的运动员去演电影。

比如这部电影里就是这样。在影片中年少的李宗伟和成年后的李宗伟两个角色就显示出了差别。

少年演员在马来西亚海选中脱颖而出,以其灵性和高超的羽毛球技巧打动创作团队。同时,因为年龄原因他的鬼马精灵,活泼好动并不是刻意的,某些表情和情绪也不是刻意表演出来的。

而成年后的演员却表现得非常一般。显然,不是演员的经历,让他的表演刻板、套路,同时缺乏弹性,真正不能让他流露出的是真诚的眼神

所以,这部电影曾先森的打分会是及格以上,但不算优秀。它

或许更适合羽毛球迷或者李宗伟粉丝观看,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