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時璋與細胞重建

摘要:貝時璋打破細胞分裂是細胞繁殖增生的唯一途徑的金科玉律,發現當組成細胞的物質基礎存在以及環境合適的時候,可以不通過細胞分裂的方式形成細胞。,

關鍵詞:細胞解形 細胞重建 真核細胞 原核細胞 體細胞

貝時璋(1903年10月10日至2009年10月29日),浙江鎮海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著名的生物學家。中國細胞學、胚胎學的創始人之一,中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

1932年春天,貝時璋在杭州郊區松木場稻田裡採集到南京豐年蟲(Chirocephalus nankinensis)中,發現中間性(Intersex)個體。中間性是指個體在發育過程中的一定階段同時呈現雌雄性徵。根據呈現的性徵偏於雌性或雄性的程度不同,中間性有五種類型,並對其生殖腺的性轉變進行了研究。在轉變過程中,貝時璋觀察到生殖細胞轉變的全部過程,包括細胞的解體(細胞解形cell deformation)和細胞的重新形成(細胞重建cell reformation)。1934年,在浙江大學生物系發表。到1942年,《科學記錄》(《Science Record》)創刊,這一發現才得以正式發表。當時生物界一直認為一切細胞來自細胞,認為細胞分裂是細胞繁殖增生的唯一途徑。貝時璋發現了:“當組成細胞的物質基礎存在,以及這些物質存在的環境合適的時候,可以不通過細胞分裂的方式形成細胞。”這是生物學上的重大的發現,它打破了“只有細胞分裂,才能形成細胞金科玉律”。在此後的研究中,貝時璋提出,細胞重建是一個自組織(Self-organization),自裝配(Self-assembly)的過程,只要具備組成細胞的物質基礎和合適的環境,在生物體內,或在離體培養的不存在細胞的製備中,都有可能發生細胞重建或核重建。細胞重建在自然界內廣泛存在,不僅在真核細胞能重建,原核細胞也能重建。不僅生殖細胞能重建,胚胎的或成長個體的體細胞也能重建。此後貝時璋也從一個人幹,到帶領一個集體,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細胞重建研究組,不斷完善了細胞重建的成果。貝時璋的發現將對生物界、醫務界和人類的進步產生劃時代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