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生活最大的誤解,是對「無用」的誤解

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我們就被師長教育:要學有用的東西,做有用的事情,要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這裡的“有用”,是對他人有用,對社會有用。

當我們步入社會,我們被社會教育:要學有用的專業、有用的技能,才能找到好工作,獲得好收入。

這裡的“有用”,是能為生存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

於是,一切以“有用”為標準,成了人們生活的準則。

就連談婚論嫁,也看“有用”的條件。

對方有沒有房子,有沒有車子,收入多少,家庭背景怎麼樣……

從政者,未來有可能爬到什麼位置;從商者,未來有可能發展到什麼規模……

因為,這些“有用”的條件,將可能決定自己未來多年的生活檔次。

既然追求“有用”的,“無用”的東西自然被忽視乃至摒棄。

比如:

為了就業,冷門的專業,不讀;

找對象,收入不高的人,不考慮;

擴展人脈,無權無勢的人,不結交。

至於冷門專業自己喜不喜歡,收入不高的人其他方面好不好,無權無勢的人有沒有內涵,全然沒有被審視的機會。

對“有用”的追求總是自然而然的,不可避免的,你很難去批判。

其實,更大的問題在於,我們對於“無用”的態度。

“有用”的東西有它存在的天然合理性,因為人們要追求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更強的保障。

但是,“無用”的東西有沒有存在的合理性?其實,這個問題本來就不該問。

因為,“無用”的東西既然是存在的,存在就是合理。

那為什麼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忽視它?

其實並不見得是不喜歡,相反有些還挺讓人喜歡,但它有一些所謂的“硬傷”。

首先,它並不直接指向人們關心的效率和效益。

迫於升學的壓力,學校搞題海戰術,家長幫孩子報各種補習班。

孩子們的興趣是什麼?素質教育怎麼完善?常不在學校和家長的考慮範圍。

迫於生存的壓力,求職者找工作總是著眼於現時的薪酬、福利。

至於是否符合自己的志向和性格特點,是否能發揮自己的特長,變得不重要。

其次,它不能帶來直接的榮耀和成就感。

現時的中國,人民總體生活水平遠未達到富足,緊迫感和焦慮感困擾著大多數人。

讓生活變得富足起來,除了是生存之所需,也是虛榮之所需。

學大家公認的好專業,找大家公認的好工作,這些“有用”的做法,才能引來一片豔羨。

“無用”的東西價值在哪裡?在“效率至上”的大環境下,要發現它的價值,不容易。

央視著名女主持人董卿多年來為什麼受大家歡迎?

大家說她容貌端莊,氣質高貴,口才優異,因此受大家歡迎。

所謂口才,其實就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而這是建立在非凡的學識基礎之上的。

瞭解董卿的人,都知道她愛讀書,從小她父親就要求她每天抄成語,背古詩。

她說過,你現在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愛過的人。

即便工作再忙,她每天也會花時間讀一讀書,還會做一些摘錄。

不是所有有口才的人都可以當主持人,不是所有主持人都可以主持《中國詩詞大會》。

看了董卿主持的這個節目,對於她的妙語連珠,你會知道,這不是聰明帶來的,這是豐富的學識透射出來的。

看似“無用”的、被大家認為純屬消遣性質的閱讀,讓董卿的事業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說“無用”的東西對事業沒幫助的,是沒深入地觀察和思考。

許多家長最大的希望就是兒女好好讀書,考上好的大學,找到好的工作。

其中,考公務員也是一個重要選項。

參加過公務員考試的人都知道,《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題目之特別、涉及範圍之廣,跟很多考試不太一樣,知識面廣的人更有優勢。

而《申論》考的也不只是寫文章,更是考生對各種社會熱點、時代趨勢的思考和把握,死讀書的人無論如何也很難寫出發人深省的好文章。

平常不讀書看報,不關注各個領域的資訊,不發展一些興趣愛好,不做這些看似“無用”的事情,知識面和思維深度沒達到一定的程度,通向這條路的門等於自動關上。

因此,就連考公務員這樣一條許多家長希望兒女走的路,也需要具備較強的綜合性思維。

“無用”的報刊雜誌、課外書,“無用”的課外活動,對於學子們的意義,值得思考。

“無用”的東西對事業的幫助,不見得像畢業證書、技能證書那樣起到“敲門磚”的作用。

它的作用更多地體現在日常工作的思路上,特別是決策時的敏銳和精準。

這往往是腦子積累了無數素材之後厚積薄發的結果。

某牛排餐廳生意火爆,排隊的人經常擠滿門口。

他們家的牛排出品相當不錯,線上線下的評價都很好。

餐廳的裝潢也很有特色,以原木為主,清新自然。各種選材用料,大到牆面餐檯,小到燈泡掛件,均別出心裁。

非常有意思的是,他們家的牛排是外賣的。

在大家的傳統意識裡,吃牛排肯定是坐在西餐廳慢慢品嚐的,但外賣牛排反而激發了許多吃貨的興趣。

他們家的牛排的盛裝不用鐵盤,用的是小時候大家都折過的摺紙船,這是一份可以站著吃也可以帶走的牛排。

同樣有意思的是,餐廳老闆過去學的是服裝設計。

聽上去,跟開餐廳風牛馬不相及,或者可以說,對開餐廳根本沒用。

但是,恰恰是服裝設計培養了他的美感、專注、創造力,不管是在餐廳的設計、食材的烹製上,他都能精準地把握好。

很多時候,不要擔心“學非所用”,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無用”的東西的價值,更在於它讓人明白生活的本質。

老黃忙活了大半輩子,孩子們都成家立業了,他也清閒了下來。

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坐在一個角落,悠然自得地拉著他那把心愛的二胡。

他不是等孩子都成家立業了才開始拉二胡的,他已經拉了幾十年。

過去吃了不少苦,但他一直對生活保有一份追求,拉二胡便是他苦中作樂的一個體現。

他還學過一點木工手藝,家裡要做個書架、小板凳之類的,他都親自動手,他說這樣很有成就感。

“無用”的東西,讓人從緊張的生存節奏中嗅到生活的美好氣息。

生活,無非是看喜歡看的風景,做喜歡做的事情。

儘管我們要為了生計而奔波,但一個人倘若不能從生活中找到興趣,生活的意義無疑失去了一大半。

請為自己培養一點興趣愛好,因為我們會老很多年。

前一段時間,我帶著六歲的兒子聽了場交響音樂會。

他很興奮,我知道他是因為感覺新鮮,但我只是想讓他知道,這個世界有很多美好的東西可以去領略。

從小我帶著他去參觀美術館、博物館、科技館,我不在乎他能否看懂,只要他感受到了那種氛圍就好。

我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為了他以後不管遇到什麼艱難險阻,都對生活保有一份熱忱。

高曉松說,他媽媽從小就教育他們兄妹,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於是,他根據女兒的喜好,讓她練琴,學騎馬,練瑜伽,儘量地讓孩子多學、多幹些沒用的事情。

他認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功,假如不成功,在漫長的歲月裡,那些“無用”的東西就變得彌足珍貴。

很多人說,這是因為高家有能力追求詩和遠方,而普通人的家庭只能苟且著眼前的生活。

其實讓很多人苟且的不只是因為經濟能力,更多地是來源於思維、視野上的盲區。

人們常認為,生活就應該只有一條路徑,比如,讀書,考大學,找工作,成家,生兒育女。

人們又認為,做“無用”的事情會影響到走好這條最“正確”的路子。

這可能是一個謊言。

多年來一些媒體通過對各地高考狀元的採訪,發現他們大多都有著各種興趣愛好,甚至全面發展。

究其原因,能做到各學科平衡發展且表現優異,大腦一定是活躍的、涉獵廣泛的,從小受到各方面的啟發很重要。

其實是否影響到最“正確”的路子並不重要,假如你意識到人生還有更多的可能,又何須讓這個“最正確”成為你的信仰呢?

做些“無用”的事情,有什麼好處?

它讓你說話有內容,生活有情趣,工作有思路。

一個有趣、有思路的人,懂得站在更高的角度看世界、品人生,懂得以從容的心態過好每一天。

你對生活最大的誤解,是對“無用”的誤解。

“無用”即是“有用”,它可以用一輩子——你自己的一輩子。

-END-

——關注頭條號“說來話不長”,您可以看到更多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