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玩老炮,一般人还真玩不过

在北京,会说两句“京片子”;能喝碗豆汁;

沏杯茉莉花儿,嘬口“二嘚子”;

就能把北京人给琢磨摸透了?

那您可千万别聊什么奇闻异事,

聊什么碧瓦红墙,家境变迁……

还有和北京人聊行,别比,您真玩不过!!

因为您不一定能参得透!




北京人的玩,就要玩得潇洒,玩得雅致,

玩得执着,当然有时也玩得辛苦。。。。

嗯,但乐在其中!

这要是玩出层次,不是谁都会玩,

要不也不会有专门的“玩主”这个称呼了!


北京人为什么爱“玩”?


说起老北京人的玩,

就会让人想起老北京的八旗子弟。



老舍曾经在《正红旗下》写过,清朝最后的几十年,

“上自王侯,下至旗兵,旗人会

唱二簧、单弦、大鼓与时调。

他们会养鱼,养鸟,养狗,种花和斗蟋蟀。”

他们之中,甚至也有的写一笔顶好的字,

或画点山水,作些诗词。

这是当时北京八旗子弟的真实写照。




也是,经过了270余年的富态生活,

他们成为了皇城根底下最能玩的一批人,

玩起来既能高雅,又能低俗,

有精妙绝伦的琴棋书画,

也有平常百姓家的风土娱乐,

可以说是当时北京乃至整个北方玩文化的代表了。




北京人会玩,离不开这玩物

上五玩:文玩核桃、手捻葫芦、

佛珠手串、菩提(十八子)、翡翠玉石;


从贝勒爷那时就流行手中三宝

当时还形成了有“上五玩”、“下五玩”之称的中华十玩。




首说这核桃,

有句老话:核桃不离手,活过八十九,

气死皇帝老,阎王都叫不走!

其实吧,这话是表达北京人很喜爱玩核桃的一种心情罢了。

在咱北京,小时候就记得看到爷爷、姥爷手里

都喜欢玩着一对特别光亮鲜红的核桃,东西贵贱不说,

就觉得手里玩着舒服!


北京人玩核桃的时候都会出声儿。

嘎啦嘎啦响,玩核桃的愿意听那声音,

觉得好听,给人带来愉悦感,沁人心脾。

文玩核桃讲究的是纹理相似,

大小一致,重量相当,需要花大工夫凑成一对儿来把玩。

就算到今天,这核桃,

也是北京人十分喜欢的一种小玩意儿!


无论是带有寓意“福禄”的手捻葫芦

还是以消除烦恼障的佛珠手串

或是菩提(十八子)、翡翠玉石

其实这些物件儿体现了老北京人玩的方法,

就是“盘”!!

这些“串”、手把件儿,

对于老北京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工艺品,

更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据说盘串既能改善皮肤状况又能缓解压力。

不过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更多的还是一种习惯,

千万别以为,盘串是北京老爷们的专属,

现在的女孩同样也对盘串情有独钟,

随身带着工具的不少见,

地铁里、路上、单位随处可见!

北京人的玩,更离不开“宠儿”


下五玩的紫砂壶、折扇、

烟斗、笼鸟、鸣虫

▼笼鸟

不管怎么说,北京人就是喜欢提笼架鸟,

养活那些带着美丽羽毛和鸣叫悦耳的小家伙们

的确也是一件乐事。


说玩鸟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拿个放着鸟的鸟笼子就完事了

北京人的玩鸟真的是十分讲究的,

百灵、红子、柞子、画眉、黄鸟、靛颏儿等是叫音儿;

另有老西儿、太平鸟、灰儿、皂儿等是打弹叼旗的。

要说最讲究的就是“养百灵”。分为南派和北派,

北京人大多数都是北派的。


从前的大街上,看到这景太多了

老北京人对玩鸟这件事真的可以说是如痴如醉。



▼鸽子

除了鸟,其实北京人还对鸽子情有独钟,

养鸽子跟养鸟儿有点儿不同。

养鸟儿讲究“遛”,说真正消遣养性的是养鸟人。

养鸽子则不然,鸽子要用心调驯,

可以让它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天空,

充分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北京人玩鸽子已经玩出了文化。

虽说这种民间文化难以上教科书传世,

但从“套”鸽到养鸽,从驯鸽到斗鸽,

甚至包括“鸽子挎”和鸽子哨,

都有一套相当讲究的艺术手法。




▼蛐蛐儿

北京人管蟋蟀叫“蛐蛐儿”。

养蛐蛐儿为的是斗,这斗蛐蛐儿也有许多讲究。

一是斗蛐蛐儿的季节,不能早了,

早了蛐蛐儿未发育成熟。

要等到秋分,天气渐凉时才开始。

白露、秋分、寒露,是北京人斗蛐蛐儿的高潮期。

“勇战三秋”,就指的是这三个节气。


斗蛐蛐儿都是公的,一般的蛐蛐儿的体重在六厘左右,

要称体重的,为了公平竞争,

体重相差一毫都不斗,真是讲究!

因为主人不希望他精心养护的“爱将”战败

据说一只好蛐蛐儿只要战败一次,就会丧失了斗志,

而且,如果让它和重于自己的对手比赛,

就是赢了,身体也伤了。




▼蝈蝈儿

北京人玩蝈蝈儿也有不少的讲究:

一是要选上品的蝈蝈儿,讲究全须全尾儿、叫声悦耳。

二是颜色正、品相好,一般多选黑、绿、青三种。

三是要善动爱跳,越是活泼爱闹的蝈蝈儿越有人缘儿。


北京人买蝈蝈儿一般是买一对:

成双成对的习惯,双为吉利数。

两只还可以相互戏逗,叫得更欢。

小时候的蝈蝈笼子就挂在屋檐、门楣、窗前或

院子的葡萄架或海棠树上。

这样叫声儿响满四合院!!

一直能叫到立冬。




▼金鱼

北京人饲养金鱼已有数百年之久。

因“鱼”与“余”谐音,有“年年有余”之意,

所以被视为吉利之物。

北京人记忆里,还有书中的“天棚、鱼缸、石榴树”

是最美好最和谐的四合院的景致。




北京人常养的金鱼分“草鱼”和“龙睛鱼”两大类。

“草鱼”就是小贩们沿街叫卖的小金鱼,

小时候买上几条放在圆形的小鱼缸里

撒一把鱼食儿,看着鱼儿游过来吃,恨不得天天看着。




▼玩鹰

过去,老北京民间曾经玩鹰之风大胜,

这是满族人的习俗。那时有专门捕鹰的鹰户。

为什么要玩鹰呢?

因为人们每年要向宫廷交纳税银,

如果交鹰,则可折银。




后来就慢慢的变成了老北京人的一项爱好了。

很讲究,鹰不管是买的还是自己打的,

都是用绳子紧着的,到了驯鹰人手里,

先把它打扮起来,用两根脚袢先拴在鹰腿上。

老北京话有句话叫熬鹰,不得已而彻夜不能睡眠。

主要跟当时人喜欢玩鹰有关,因为鹰习性凶猛,

刚捉回来后不让鹰睡觉,一连几天,鹰的野性被消磨。




说到这里,您说这有什么玩不过的?

其实啊,北京人玩,东西另说,

这心态最重要:只要是玩儿,舍得,

有一个花俩,就是大方,就是不吝,

砍价归砍价,但就显得就是那么大气!

现在老北京大爷的风范不改,

还是那么牛逼,架鸟笼、搓核桃、

斗蛐蛐、放鸽子、种花草、

养金鱼、品茗茶……活的就是那么滋润。

不是谁都能“玩”的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