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寧武石門懸棺是如何放到懸崖絕壁之間的?

其實古人用了一個最簡單的辦法,那就是配重法。原理就是上方重物下降帶動下方物體上升。具體操作方案是:要安放棺木的地方先上去人整理,並在上方掛一繩子,繩子的兩端一直垂到地面或水面,也就是最下面,繩子兩端系在一起這樣看上去是A、B兩根繩索,其實是一根環形繩索。


類似於現代工具手拉葫蘆、手拉鍊那一部分,永遠也拉不到頭的一部分。然後將棺木拴環型繩索A上,在B繩索上方栓放重物,重物可以是土、石頭、木料,就地取材的一切東西都可以。當上方重物和下方棺木份量差不多時,只須一人輕輕拉動B繩索下方,處在A繩索下方棺木就會上升。



1. 懸吊法

多人從懸崖頂端吊繩下來,找好合適的地方,鑿壁放置;難點是棺木輕的重達幾百斤,重則有上千斤。按照這種說法掉下去放置,得用多結實的繩子呀?

2. 漲水法

以前,河水水位高,駕船把棺木放置在崖洞下。按照這種做法,萬一水位上漲上來可怎麼辦?

3. 堆土法


這種推測最有意思,先在懸崖下堆起足夠高的土堆,將棺木放置上去後,再把土鏟走。真是大工程啊!

在過去物質比較少些時,人們為了讓逝者安息,少打擾,就採取在半山懸崖上開洞立墓,就是現代人認為的懸棺,如何上去的呢?我個人認為搭一面坡的腳手架就可解決,從搭腳手架上運上棺木到洞裡,其實不難,但拆除腳手架後,一般人也就無法再進入洞裡,這樣搭一次腳手架運一副棺木有些浪費,那古人也就有組織的進行每年,或每幾年把棺木放置一次,而腳手架可用船或竹筏運到指定位置,很方便推動,再說古人過去都有人去世後,棺木放置一段時間後,才去安葬的司俗



至於漲水淹棺之憂,那無非是杞人憂天。在古代,人和自然之間的角力,那絕對不是一個能量級,這也是古人信奉鬼神的一個原因。幾乎可以這麼說,在古時候,人類活動對大自然造成的破壞簡直是微乎其微。只不過,隨著科技不斷髮展,人類活動和大自然之間的爭鬥,人類才有可能反扳一局。

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訴大家一個道理,疏導遠比堵截效果好。古代,人類活動由於技術和裝備所限,不可能對當時的地貌進行破壞性改造。古代風調雨順,河流排洪通暢無阻,只要懸棺位置所在的江河沒有建設攔水壩,沒有什麼大型水電站,水位只能保持穩定。當然,也有可能呈逐年下降的趨勢。現實告訴我們,如果沒有水位下降,懸棺的景緻也許不復存在。


聽老人講,先在崖壁上鑲嵌兩個永久橫樑,再用數根木板在橫樑上搭建一個簡易平臺。木工師傅把在平地組裝好的棺材拆解成十幾塊吊運到簡易平臺上,在上面再做最後的重新組裝。成殮完畢後,再由木工師傅把簡易平臺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