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中,回紇爲何出兵助唐而不助同爲胡人的安史叛軍?

於無聲處34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打著討伐奸相楊國忠的名義,自范陽起兵造反,8年的“安史之亂”開始。安祿山15萬部隊是唐軍精銳,加之唐朝承平已久武備鬆弛、對安祿山反叛毫無防備,因此叛軍勢如破竹迅速南下,所過州郡望風而降。不久洛陽、潼關、長安相繼失守,玄宗逃往四川。

玄宗入蜀途中,肅宗繼位,任用郭子儀、李光弼等名將開始平叛。但唐軍主力已消耗殆盡,兵力不足以收復兩京,不得不向回紇借兵平叛。回紇三次出兵,幫助唐朝先後平定安祿山、史思明叛亂和吐蕃對西域的侵犯。

回紇與安祿山都是北方遊牧民族,語言相通、風俗相近、素來親睦,加之叛軍勢如破竹、唐軍節節敗退、唐王朝岌岌可危,無論從哪方面講,回紇都應該幫助叛軍,為什麼反過來幫助唐朝剿滅叛軍呢?原因有四:

一是戰略同盟互幫互助

回紇幫助唐朝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雙方在戰略上是互助關係。唐朝有求於回紇的地方就是戰馬,唐軍戰馬大部分來自回紇,回紇一直是唐朝軍馬的主要供應商。回紇有求於唐朝的地方就是遏制吐蕃擴張,吐蕃強大後向北向西進軍,攻佔河西走廊、河湟谷地,妄圖征服西域和回紇,多次入侵回紇,因此回紇與吐蕃是世仇,而在當時只有唐軍才能遏制吐蕃的侵略並保護回紇。雙方在戰略上互相依靠、互幫互助,誰也離不開誰,自然就成為戰略同盟了。

二是利益驅動各取所需

雖然是戰略盟友,但回紇不會白白出兵。面對回紇可汗只答應不出兵的態度,唐肅宗知道回紇是在索取“好處費”。肅宗向回紇承諾:“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歸回紇”。也就是說,唐朝只要收復長安、洛陽兩座城,而兩地的百姓和財物統統歸回紇所有。這個條件可就相當誘人了,回紇可汗滿口答應立即出兵,幫助唐軍收復了長安和洛陽,入城後大肆劫掠滿載而歸。幾年後史思明再次反叛攻陷洛陽,唐代宗不得已再次向回紇借兵,回紇再次幫助唐軍收復洛陽,燒殺劫掠達十多天。

三是唐恩深重回紇不願背棄

回紇素來與唐朝十分友好。自唐太宗起,回紇就頻頻入朝大唐,唐朝也給予回紇經濟援助,並多次將宗室公主下嫁給回紇可汗,以增進回紇與大唐間的友誼。回紇可汗本是唐朝公主所生,自然與唐朝親近。正是由於大唐與回紇近百年的交情,回紇才答應唐肅宗的要求出兵,幫助大唐平定了安史叛亂。


四是唐軍主帥郭子儀深受回紇敬重

回紇人十分敬重郭子儀,把他視為天神。公元765年,唐朝叛將僕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紇,30萬大軍進犯中原直逼長安。形勢危急,郭子儀單騎闖進回紇軍大營,其主帥藥葛羅及眾將見郭子儀來了,紛紛施禮,並表示回紇願意助唐朝擊退吐蕃,唐朝將吐蕃掠去的牛羊財物全部轉送回紇。兩家和好盟誓,共同攻打吐蕃,斃敵5萬俘虜10萬。郭子儀威鎮吐蕃回紇,成為千古佳話,事見於《資治通鑑》。

大唐對回紇有恩、有義、有利、有助,是回紇的依靠和強援,回紇憑什麼要幫一群人人得以誅之的反叛者呢?


能忍即智


雖然同為胡人,但回紇和唐朝的關係,遠比和安祿山的接近。

回紇的名稱,是唐朝給起的,或者說冊封的;回紇能夠稱霸北境,也是因為唐朝打垮了突厥;回紇和吐蕃是世仇,只有唐朝才能遏制吐蕃;回紇和唐朝是百年姻親,回紇可汗就是唐朝公主所生。而且唐朝畢竟是大國,雖然在安史之亂中,遭受巨大損失,但實力仍在;安祿山就是幾州之地,且內外不穩,回紇人也不是傻子。再加上郭子儀在回紇人中是天神般的存在,素得敬重,回紇人幫唐朝不幫安祿山也就順其自然了。

畢竟唐朝許諾了百姓和金箔,安祿山許諾了什麼呢?安祿山的粟特族,在歷史上又被稱為昭武九姓,是中亞的經商民族。而唐朝有鮮卑血統,和回紇比較接近。而且安祿山作為武裝集團的領袖,並沒有完整的施政主張和突出的政治才能,在這一點上他就落了下乘。


青年史學家


你這個問題問的有明顯的缺陷。

首先你按照現代人的民族意識。把唐王朝化成了現代觀念中的漢族王朝。你這個問題的前提是不對的。

第一個在當時的古人心目中是沒有民族概念的。只有家族概念和鄉黨概念,現代漢民族的出現本身也是一個歷史各民族混合雜居而成。

另外一個。李唐王朝本身也是有胡人血統的。為什麼長安洛陽出土的文物壁畫。出現了大量的胡服人俑。就是因為在當時李唐王朝自身其實也是一個現代觀念上的胡人王朝,當然在當時來說,這不是一個胡人王朝,而是一個正統的華夏王朝。因為當時他們根本就沒有這個民族概念。就算後來的元朝也被後世明朝承認為正統的華夏文明王朝。

再一個,回紇幫助李唐王朝根源還是利益。李唐王朝承諾了,回紇出兵可以直接劫掠長安城和洛陽城的財富。

最後。安史之亂的戰爭,雙方並沒有正義與邪惡之分。當年隋煬帝的時候。李唐王朝的李淵李世民家族作為隋煬帝的親戚,作為隋王朝的正式官吏。他們都可以叛變隋朝來搶奪天下。安祿山同樣作為大唐的官吏,為什麼不可以叛變搶奪天下?


老九門177605940


“安史之亂”爆發,叛軍長驅直入直搗兩京,洛陽長安失守,唐庭此時只能將河西,隴右等北部重鎮兵力調入中原平叛。這時提出出兵助唐庭平叛的除了回紇還有吐蕃,吐蕃從松贊干布表面臣服於唐朝隱忍不發,直到其去世葛爾家族統制吐蕃就和唐朝不斷地兵戎相見,使大唐的勢力退出了青藏高原。到了唐玄宗前期因重用王忠嗣,哥叔翰等名將攻克了戰略要地石堡城,好不容易才稍微扭轉了大唐在西域完全被動的局面。

這兩位鄰居同時發出“善意”,唐政府自然是選擇回紇了。想當年回紇能聯手唐軍攻滅語言習慣相通的突厥人,更何況安祿山雜胡出身,本不與回紇同宗。當然從國家層面來講“利益”從來是擺在第一位的,回紇人也不是甘願當“志願軍”,安祿山的老巢在北方,如果勢力再坐大,對於同處北方的回紇是不利的。


再加上唐肅宗為了能儘快收復兩京,竟然許諾回紇援軍只要攻入洛陽,大唐只要那地盤,其它如女子,金銀財寶任憑回紇搶掠。面對如此優渥吸引人的條件,一下子就激發了北方少數民族搶掠中原的傳統基因,他們掂量著這買賣值得做,自然就賣力了。面對破碎的江山,大唐的選擇是“兩害相侵取其輕”,統制者當然是首先眼前保住自己的統制為最重要,哪怕這種做法是飲鴆止渴。

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若干年以後,回紇同吐蕃聯軍犯唐,雖然被郭子儀斡旋“勸退”,但唐在回紇面前已經沒有了以前的底氣,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因為回迄人在和唐朝的交往中很欣賞唐朝的技術和文化,在少數幾次的矛盾中,雙方出兵互相攻擊過,秦王李世民被回迄兵抓去了,秦王李世民在和回迄王的交談中,秦王李世民的學識、胸懷受到回迄王的讚賞,回迄王有個女兒非常欣賞秦王李世民,回迄王就把女兒許配給秦王李世民為妻,這樣秦王李世民和回迄王有姻親的關係,後來唐朝和回迄的長期交往中都有很多姻親關係,皇族之間通婚聯姻的非常多,所以後來回迄王在安史之亂中幫助唐朝李姓王朝反擊安史之亂!另外李姓是在華夏漢族軒轅黃帝袁少典時給兄弟取的姓,李姓是華夏漢人,不是胡人!




愛袁說中華真歷史解密


唐朝也不全是一個徹底的中原王朝,唐皇起碼有部分鮮卑血統,因此比較注重實用主義,對待少數民族是能利用則不放過,最擅長的就是以夷制夷,讓別的部族與唐聯盟或者臣服去攻打別的民族或部族,與回紇結盟早就開始了,為的就是對付後突厥,後來回紇大破突厥,成為草原霸主,仍舊與唐朝交好,互利互惠,及安史之亂爆發,迅速波及中原南北,一時難有對策,回紇喜歡實惠,沒有索要唐朝土地,僅僅是滿足於物質享樂,唐朝當然求之不得,安祿山反叛唐朝,如果坐大,遲早也會對付回紇的,這是現實的迫切威脅,比起吐蕃的威脅這個更大,如果不在可控時期幫助唐朝,一旦唐朝整個北方淪陷,回紇就會成為下一個被征服的目標,以安史之勝回紇想自保也難,無論是切實的利益需求,還是未來的戰略安排,回紇只能幫助唐朝,藉助唐朝東亞霸主的地位去實現,而不可能去幫助叛亂還未成功的安史,就如回唐聯合搞垮了後突厥一樣,這種戰略互惠需求豈是安史能給予的!


夢旖江南月


初,上欲速得京師,與回紇約曰:“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

唐朝實行的是借駑平寇的策略,借回紇兵打安祿山,破城之日,允許回紇兵縱兵劫掠,洗劫一空,金帛、子女歸回紇所有,領土歸大唐,這個條件很誘人的,

安祿山不存在借兵的問題,要借也不可能借回紇兵,他可以從他防禦的契丹、室韋借兵吧?回紇在西部,現在的新江,你怎麼借?借倒是能借,怎麼過來?

不要用現在的民族觀念去考慮國與國的矛盾,同一個民族勢同水火的多了去了,這還用舉例子嗎?旁邊那個半島還鬥得不很??


南朝四百八十寺


這個問題本身就很奇怪。胡人只是我們對化外之民的統稱。

但事實上,回紇和安祿山所屬的粟特人完全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民族,甚至說完全不同的種族都可以。相對來說,回紇人和唐人的血緣關係,還比粟特人更近一些。

即使從地理位置來說,回紇人在西域,安祿山偏向東北。回紇人當然會考慮和鄰居唐人達成交易,而不是聯絡十萬八千里外連胖瘦都不知的安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