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城山梁——难以忘却的记忆

沿108国道从洋县到酉水25公里,从酉水街慢上3公里的长坡就是白杨垭,再经2公里的弯道就到了青龙垭。从青龙垭步行直上10公里就是城山梁,海拔1089米。梁顶靠南五六十间厂房,每时每刻不停地传递着西安至成都的电视、通讯信号,建成后称177信箱,后又叫洋县微波站。它就是上世纪70年代初的0二0五工程03工地。

城山梁靠西南面从酉水河畔的尚砭生产队至半山腰赵垭生产队原属酉水公社尚砭大队。北面城山沟、三坡原属酉水公社石桥大队。公元1970年初03工地指挥部设在城山沟。城关营部(城关区)、谢村营部(谢村区)两个营部也在城山沟,民兵分别住在城山沟、三坡、青龙垭。这两个营主要任务是修公路和从青龙垭向工地的运砖。酉水营(酉水区)、汉江营(汉江区)住在赵垭,主要任务是开挖房地基、放炮开石、运石及建抽水机站。那时的三线建设的编制都是以班、排、连、营、团以此类推,以部队和民兵的要求去完成仼务。

酉水营部住在赵垭尚仁春家,三间房主人家只留了半间居住,其余都叫营部借用,酉水营下属十个连。酉水区公所干部庞文智为营长,营部抽调良心公社卫生所李兴德老师和我为营部卫生室医生,负责全营民兵的防病治病以及工伤事故的医疗任务。营部的爆破材料以及工具由王善负责管理保管,营部八九个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特别营部炊事员是个姓白的三十出头的白路坡人,吃苦耐劳,不嫌麻烦,厨艺较好,饭菜花样多味道好,深受大家的喜爱。

庞营长的工作繁忙,除督查各连队在工地的工程进展和做人的思想工作外,还要处理各连队与当地群众的冲突、纠纷等问题,有时候连饭也顾不上吃。他利用休息时候,调查了解实际情况。通过认真过细的调查,发现一个突出的纠纷是各连队做饭要烧柴禾的问题,有一些连队砍伐群众的成材树木,也有损坏群众农作物的现象;在当地群众当中也有个别人煽风点火,挑拨是非,寻事找绊……。鉴于上述情况给三线建设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为了保证三线建设的顺利进展,及时化解矛盾,又与汉江营部协商召开了千人大会,纠正了两个营部各连队损坏当地群众根本利益的错误,同时也解决了各连队做饭不能没柴烧的实际问题,对当地个别闹事最凶的人进行现场教育,弘扬了正气,打击了歪风邪气,化解了各类冲突,从而加深了当地群众与各连三线建设者之间的友好相处。

我和李兴德老师每天身背药箱,巡回在梁顶及半山腰工地的前沿,随时处理民兵们的工伤包扎和意外事故,并及时宣传安全常识,减少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收工回营部后还要诊疗民兵们的内科疾病并且给他们用药,有时也忙得轮流吃饭,因为救死扶伤是我们医生的天职。

全县除华阳区未参战外,其余四个营部全体官兵安营扎寨城山梁的南北两面,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战天斗地的壮志,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忘我地为国家三线建设出力流汗,感到无尚光荣。记忆中在青龙垭至梁顶,在羊肠小道的运砖路上遇到我在酉水学校上学时的班主任李生智老师,肩担十二页机砖往梁顶上运,他是文革初期教师集训会上受迫害的老师之一,集训会后回校几个月,他又被绳之以法送入监狱。据他说入狱两月后因证据不全,又被释放回家,当时还未恢复公职,他是城关区人,这次也来参加这项建设,他觉得很高兴,担着砖走得挺快,我也为他高兴。后来时间不长他得到平反昭雪,还了他人生清白。他给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各营部都保质保量地提前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九弯十八拐的公路通上工地,一排排崭新的厂房及抽水机站屹立于城山梁顶,汽车把崭新闪光的机器拉上梁顶在机房安装运营,代号177信箱,第一任站长李树昌和几十名复转军人日夜守卫在那山顶上,机器昼夜不停地轰鸣,传递着西安至成都的微波信号,城山梁沸腾了,有电视看了,洋县城及酉水周围有关系的人都上到城山梁饱享眼福。余红吉司机开上那解放牌卡车和后勤部长每三五天就要下山到县城或酉水运输生活日用品。我也因工作之便曾两次与几位同事去城山梁看电视,我找了二郎庙邓家庄那位姓邓的熟人,给开了方便之门,与同事们分享了电视节目的快乐幸福感,使大伙儿很受感激。一九七二年后酉水区公所、酉水公社先后都安装了电视,慢慢的电视就普及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原来的177信箱早已是自动化,无人值守,遥控指挥,当时都是从备战出发,房顶上都是种草栽树,如今厂房及数座电视塔依然高高地耸立,时刻传递祖国从东至西的微波信号,任重道远;那几十间厂房及一切建筑物依然迎着清凉的东西南北风,接受时代的考验。

白天站在城山梁遥望周围十里八乡,村庄星罗棋布,小高楼拔地而起,形成现代新村;曲曲弯弯的乡村水泥路如同蜘蛛网一般,108国道、西汉高速从山下穿过;山山沟沟植被茂盛,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站在梁顶,远观洋县城及平川一带,建筑物虽模糊成片,但与自然物泾渭分明,一日千里地在发展,变化太大太大。晚上更是灯火辉煌,恍若天上繁星,真是人间天堂。

人生总有一些记忆深刻的往事,它不因岁月的轮回而淡忘,虽然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奋战在03工地的建设者及工作者都各奔东西,记忆犹新的那些熟悉的面孔,那些艰巨的工程任务,那打眼放炮、开山取石硝烟滚滚的场面时时浮现脑海,当年那些帅哥美女都已年过花甲,甚至有的已经去世,但都会被历史载入史册。

刘树杰,生于1952年,老三届,洋县酉水人。从医40余年,中医师。现定居陕西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