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生志愿者100%抗体?真相:HIV 疫苗研究离成功任重道远

近日,《强生宣布HIV疫苗临床试验结果:志愿者100%产生抗体》新闻刷爆网络,不少人在社交网络上说,“HIV灭绝了”、“艾滋病疫苗来了”……果真如此吗?小编从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的合作机构“淡蓝公益”了解到,淡蓝公益特邀专家表示,事情没那么简单。首先要告诉大家,强生的艾滋病疫苗研究只是初步结果,仅仅完成了临床试验的I期和IIa期,显示了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并没有在人体试验中证明临床保护效果,距离临床上市还需要完成IIb和需要更大人群实验的III期临床试验。因此,强生的艾滋病疫苗研究绝不是大部分人理解的“HIV疫苗”研发成功马上就能上市了。

新闻是怎么跑偏的(via@反海外谣言中心)

艾滋病疫苗的事情,国内的报道或多或少有些标题党。一些是直接称艾滋病疫苗研制成功了,还有一些则是称它可以让人类有效抵御艾滋病毒入侵。其实NIH原文没有写得这么吓人:

1.受试者100%产生了对抗HIV的抗体。原文是:Following the third vaccination, most APPROACH participants had developed antibody and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HIV.

“大多数”译为"100%",如果是面向大众的科普作品,则理应说明产生抵御HIV病毒的抗体,并不代表能防止HIV感染与复制。

2.除了在受试者身上100%产生了抗御HIV病毒的抗体外,还让受试者单次暴露于艾滋病病毒(HIV)下感染风险减少了94%,并且有66%的人在6次暴露于HIV下仍然受到保护,没被HIV感染。原文是:regimens incorporating these mosaic vaccines protected monkeys against infection with an HIV-like virus called simia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HIV). The most effective prime-boost regimen reduced the risk of infection per exposure to SHIV by 94 percent and resulted in 66 percent complete protection after six exposures.

这里,实验对象并不是人类“受试者”,而是猴子,针对的不是HIV,是一个类似的病毒SHIV。特别是前者必须说明,否则读者会有疑问,“受试者66%不受HIV感染,剩下34%呢?哪里找来的这么勇敢不要命的受试者?”

鉴于这个实验结果受限较多,所以严肃媒体一般评价为“艾滋病防止道路上的一小步”。当然,这一小步意义是重大的。但吹过头就不好了。

强生的研究意义在哪?

前期已经有上百个疫苗的临床试验进入了强生疫苗的研究阶段,也有几个疫苗进入了后面的III期临床试验,但是均证明没有效果。强生的疫苗试验结果显示100%的产生抗体,但是这种抗体并不一定是保护抗体,不能反应其疫苗对艾滋病的保护效果。宣传中让受试者单次暴露下感染风险减少94%的数据是猴试验的结果,是支持其开展临床试验的重要依据,但是不能代表在人体试验中具有同样的效力,这需要在人体III期临床试验中进行验证。

这么说来,强生的艾滋病疫苗试验结果,虽然具有鼓舞性,但距离成功还是任重道远的,大家可以期待后续的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结果。

国外还有哪些HIV疫苗研究

安全有效的疫苗是艾滋病防治最为有效的手段,对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将艾滋病疫苗作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尤为重要。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发现艾滋病病毒以来,各国政府和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开展了一百多次的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研究,但绝大部分都没有显示出一定的保护效果。

2007年10月,原认为最有前途的由美国Merk公司研制的腺病毒载体(Ad5)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宣告失败,使得艾滋病疫苗界陷入非常沮丧的状态。Merk Ad5疫苗不仅没有保护作用,反而可以增加预存腺病毒抗体者对HIV感染的易感性。

2009年底,在泰国开展的一项基于重组金丝雀痘病毒疫苗(ALVAC-HIV)初始免疫,VaxGen gp120蛋白疫苗(AIDSVAX B/E)加强免疫的联合疫苗,初步取得了31.2%的临床保护结果。这是人类首次获得具有一定保护效果的预防性艾滋病疫苗。

2017年,这次强生公司报道其研发的appROACH疫苗在灵长类动物保护试验中,单次暴露猴艾滋病毒SHIV感染风险减少了94%,甚至在6次暴露病毒后完全保护率仍达到66%。其I期和IIa期临床试验数据表明,来自美国、卢旺达、南非、泰国等地的393位健康志愿者绝大部分产生了HIV特异性抗体,表现出非常理想的免疫原性。

这几项有效性临床研究数据让科研人员重新建立了信心。

我国的HIV疫苗研究

国外研究成功的疫苗,要在中国上市,还需至少三到五年的时间,所以大家也很关心中国艾滋病疫苗的研发进展。

中国政府在《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中,将研制出针对我国艾滋病病毒流行株的疫苗并完成临床试验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传染病防治目标。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近十个研究团队积极借鉴国外艾滋病疫苗研发的经验教训,充分发挥我国病毒疫苗载体构建和应用的特色,创建了基于核酸载体、复制型和非复制型痘病毒载体、5型腺病毒载体以及蛋白疫苗等一系列艾滋病疫苗。

在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专项的课题资助下,顺利开展了多项I期及II期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研究(见下表)。

总体而言,我国艾滋病疫苗的安全性良好,前期临床试验表现出较强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诱导能力,具有理想的研发前景,研究资金不足和临床志愿者招募困难是限制其研发进程的关键,但我国艾滋病疫苗无论在设计理念和设计的覆盖人群等方面,均更适合中国人群接种,让我们共同期待艾滋病疫苗早日在中国研发上市,惠及中国百姓。

我国艾滋病疫苗研发的现状

(本文内容来自淡蓝公益特邀专家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