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掉电视,去读书吧!

我小时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电视迷,无论和村子里的小伙伴上树打沙枣,还是下河捉青蛙,只要动画片要开播,我便一定会准时坐在电视机前。因此,我真的很能理解蜡笔小新对动感超人的痴迷。

再长大一点,是追各种连续剧,尤其是武侠片,那时,家里只能收到两个频道,中央台和包头台,每当一部武侠片上映,我必会沉迷其中,如果哪天停电而错过了一两集,心里便万分焦灼。

因为喜欢看电视,爸爸经常给我带回各种过期的电视报,我便把其中关于电视剧的剧情介绍剪下来粘在一个笔记本里,至今还有两大本。

上中学、大学后,便没有太多时间看电视,渐渐的也戒掉了这种瘾,以至于每次回家,当爸妈在看电视,我则拿着电子书阅读时,他们都会诧异,我怎么不看电视了。

如今,我家里更是连电视都没有,每次爸妈来做客,我都只好给他们打开电脑充当电视。(后来买了投影仪,也可以替代电视的功能,但除了看电影外,我很少打开它。)

因为不常看电视,对于一些新的影视明星,我都不大熟悉,许多娱乐节目,更是闻所未闻,有时候难免被一些朋友诟病。

如果写作需要,我会打开某个热播剧或娱乐节目,看上几分钟,然后阅读一下剧情梗概,便能够写完我的稿件了。

因此,不看电视,对于我的生活工作实在没什么影响,反而让我节省了大量时间。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对读书与看影视节目的区别,引用了萨洛蒙的分析,即“在电视上获得的意义往往是一些具体的片段,不具备推论性,而从阅读中获得的意义往往和我们原来储存的知识相关,所以具有较强的推论性。”

因此,读书时所获取的信息与过往的资讯是连贯在一起的,而观影则缺乏这种连贯性,读书对于获取知识依然是最好的方式。

我不想班门弄斧去就尼尔·波兹曼的理论进行阐述,但我的确发现,大多数电视节目,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言,对于个人的生活和成长是毫无意义的,只能叫人一笑了之、消磨时间。

最近与一位妹妹交谈,她每周看两档娱乐节目,每天花3个小时看电视剧,总共每周大约需要花费25个小时在电视上,我便与她计算,这25个小时,完全可以读完一本大部头书,而你所获得的,绝对比花在电视节目上大得多,而妹妹则告诉我,这是她生活中难得的娱乐,如此,我便也不再说什么。

与看电视节目相比,还有一大块内容挤占了我们的时间,那就是碎片化阅读。当然,写在这里时,我不禁汗颜,因为我正在写的这篇文章便是我要批判的东西。

如今,互联网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中的绝大多数,与我们的当下与未来都毫无关系,与我们的幸福与成长也毫无关系,而这些内容,除了占用我们宝贵的时间,和成为谈资之外,对于我们没有任何价值。

可以说,信息过剩比缺乏信息更可怕,就比如吃八分饱,比吃到肚子胀,对人更健康。

我曾经从事新闻工作整五年,但我很少看除了我所负责的科学领域之外的新闻。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我深以为然,许多新闻,往往看了标题,便知道发生了什么,根本无需细究。我也不喜欢追热点,所谓的热点,大多是炒作出来的,根本没有它所呈现的那么重要。

不看新闻,并不表示我不关心国家大事,比如汶川地震、奥运会、玉树地震等,我也会给予关心。然而,其它的新闻,包括美国大选,我都觉得与我没什么关系,更何况哪个明星结婚,哪个明星离婚,或者哪个明星整容,这些新闻,在我看来,除了往大脑中塞入无用信息,以劣币驱除良币外,实在毫无价值,当然,对于娱乐记者除外。

因为不看电视、不关注新闻,也甚少看朋友圈,我可以有大量的时间来读书,学习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和智慧,也可以有时间去思考一些宇宙人生的真理。虽然,至今依然无所得,依然走在探索追寻的道路上,但我相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坚持下去,总会越来越好的。

PS:关于读书的小建议(来自韩松落)

我在陕图听过一次韩松落的讲座,他认为读书的内容中,文学作品最多占到30%,让阅读变得更广泛,我深以为然。

读书分为泛读与精读,泛读的书,三个小时内读完,而精读的书,用三个月也不嫌多,看到有用的内容,最好记笔记。用电子书阅读,可以直接加标注,也便于日后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