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方言“嚼裹儿”的几种说法的形成脉络

(五十九)解析方言“嚼裹儿”的几种说法的形成脉络

作者 赵元珉

没牙的老人

“嚼裹儿”作为一句方言,它的读音和写法及其语言来源等问题,在语言文字领域一直争论不断。比如“嚼裹”一词,有“嚼果”“嚼谷”“嚼裹”“缴裹”“浇裹”等不同的说法。1955年汉语文字改革后,《现代汉语词典》抛却其他说法,只对“嚼裹儿(jiáo·guor)”一词做了解释。也就是说,普通话在书面上对这些不同的“嚼裹”做了统一。但作为一个方言词汇,它的形成总有其历史过程,它的使用也处于“正在进行时”,所以有必要厘清它们的来龙去脉。

“嚼裹”一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之前的使用十分广泛。从“嚼裹”的使用年代来看,用词举例多为明清以后;从使用地域来看,范围包括了京津地区、中原一带,一直延伸到东北地区南部;从方言区域来看,主要处于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和胶辽官话三大方言区。一句方言土语之所以出现多种说法,除了蒙满语言音译这种因素以外,最主要的是方言土语在口口相传过程中产生偏差,从而使语义的内涵或外延发生变化造成的。

牛在嚼磨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嚼裹儿(jiáo·guor)”的解释是:方言,名词,指生活费用。那么,我们就以“嚼裹”这两个字为基点,通过“换字”,来对比理解词义的变化。

山东土话里说的“嚼裹儿”与京津地区不同。山东人说的是“嚼果儿”,读音为(jiào·guor),也有说“嚼谷儿”的,指的是口粮或吃饭的费用。如这两斗高粱还不够半个月嚼果儿的。为什么“嚼(jiào)”读第四声呢?因为用的是牛羊等动物“倒嚼”的“嚼(jiào)”。《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嚼(jiào)”,是“口语,动词,反刍”。“嚼(jiào)”是动词,那“嚼果儿”“嚼谷儿”也是动词,“果”和“谷”又都是食物,所以山东说的“嚼果儿”或“嚼谷儿”只是指的吃饭。山东土话把动物的“倒嚼”称之为“嚼磨”,这与人类在缺吃的年代里“有粮吃”或用嘴巴吃饭咀嚼食物的动作恰恰倒有一比。

“嚼谷(jiáo·gu)”的发音变了,就成了名词,《汉语大词典》解释是指生活费、口粮。如老舍《骆驼祥子》一,“他们的车破,又不敢‘拉晚儿',所以只能早早的出车,希望能从清晨转到午后三、四点钟,拉出‘车份儿'和自已的嚼谷。”又《茶馆》第三幕,“是呀我走,好让你们省点嚼谷呀!”《花城》1981年第6期,“为了减少一份‘嚼谷'(口粮),黄允中把大女儿黄秋萍嫁给了也是龙子龙孙的排子车夫张铁腿”。

“谷”是“箍”的谐音,可指裹身的衣服。“嚼谷”也可为“嚼裹”。

衣服是用来裹身体的

“嚼裹儿(jiáo·guor)”,由“果”变成“裹”,词的外延扩大了,“嚼”是指吃饭,“裹”是指穿衣。嚼裹儿(jiáo·guor)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为“犹裹用,指生活费用”。如《人民文学》1981年第8期,“物价飞涨,剧场不上座。很多人连赶两包,也奔不出一天的嚼裹儿。”

但是,京津和辽宁等地说的“年嚼裹儿”仍是只指“吃的”,专指家里准备的年货和为小孩儿做的糖果点心之类的食品。

老北京土话“嚼裹儿”也做动词“吃”,例如“这个软,好嚼裹儿 。”在这个意义上,《汉语大字典》有一项解释:果,通“裹”。《尔雅·释鱼》,“(龟)前弇诸果。”陆德明释文:“果,血家作裹,唯郭作此字。”《灵枢经·寿夭刚柔》,“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所以,“嚼裹儿”应等同“嚼果儿”。

把“嚼裹”中的“裹”换成“用”。嚼用(jiáo·yong),《汉语大词典》解释“吃用,谓生活开支”。如《红楼梦》第十回,“你这二年在那里念书,家里也省好大的嚼用呢。”“嚼用”仅仅是“吃”的开支,生活层次较低,用度范围也小些。

账房

再换一个字。把“嚼裹儿”中的“嚼”变成“缴”,那就是“缴裹儿”。《汉语大词典》解释“缴裹儿”为“方言,即浇裹,指日常开支”,例如够缴裹儿不够缴裹儿?为什么能用“缴”这个字呢?“缴”字的本义读(zhuó),《说文·糸部》,“缴(zhuó),生丝缕也”,本义为生丝线;“缴”的发音由(zhuó)变成(jiǎo),《汉字源流字典》解释是借用作“交(jiāo)”,交纳、交出的意思。本义是指从一个地点向全空域发射带丝绳的箭多个中箭,转义是落鸟的地点的人循丝绳往回交纳中箭之鸟。

“缴裹儿”有交回日常开支账目的意思。《汉语大字典》解释“缴”有“缠绕”的义项。如《汉书•司马相如传》“名家苛察缴绕(注:犹缠绕也)”;白居易《早梳头诗》,“年事渐蹉跎,世缘方缴绕”; 又如一些常用词语,缴臁(绑脚布)、缴壁(墙帏)、缴绕(纷乱,纠缠)、缴销(公事办理完毕后销清手续)、缴缠(纠缠;缠绕)等等。“缴裹”可用于旧时钱币的缠绕、捆绑和包裹,“缴裹”就与钱币、账目发生关系,有开销用度、缴账的意思。

一串铜钱

还要继续换。把“嚼裹”中的“嚼”变成“浇”,那就是“浇裹”。《汉语大词典》解释“浇裹”为“旧时称日常开支。浇,指饮食;裹,指衣服。”例如清·《官场现形记》第三九回,“你女婿一……虽说得过几个差使,无奈省花费大,所领的薪水,连浇裹还不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你夫人虽是没了,这过日子浇裹,还是一文不能省的。”茅盾《微波》,“没来由搬到上海来,全家挤在鸽子笼似的三四间屋里,倒出了好大的租钱。菜也贵,毎月的浇裹比在乡下时大了几倍。”对“浇”字,《汉语大字典》解释为饮酒,“浇裹”指“日常开销;浇,饮食;裹,指衣着。”可以看出,“浇裹”不同于“嚼裹”的仅仅满足于“吃饱”,而是讲究有酒有肉的“吃好”;“浇裹”也不同于“缴裹”紧张维持的“日常开支账目”,而主要是比较阔绰的“用度和花费”。

把“浇裹”中的“裹”换成“用”。浇用,《汉语大词典》解释“指日常生活费用”。例如清·《官场现形记》第五二回,“非我这趟进京的盘缠要你认,就是我这趟由上海到安徽的盘缠以及到了这里几多天的浇用,都是要你认的。”《中国现在记》第十回,“只因这个差使,非但钦差可以够下半世的浇用,就是司员,也很可敷衍几年的京寓用度”。和前面“嚼用”的释义和举例做比较就可以看出,“嚼用”仅仅是“吃”的开支,而“浇用”是指吃穿住行等等的费用,生活层次较高,用度范围也大。

《红楼梦》贾府的酒席

现在根据上面的解析,不妨加以臆想,理出一系列“嚼裹儿”的变化脉络,或便于理解和使用。人们根据牛羊等动物反刍的动作,琢磨出“嚼磨”一词;结合人咀嚼食物时嘴巴蠕动的样子,叫做“嚼谷”或“嚼果”;从单纯说“饭食”或“吃饭”到“吃穿”,叫做“嚼裹”;从一个口袋进出、眉毛胡子一把抓,到结算钱款、缴回账目,叫做“缴裹”;从单纯维持吃饱穿暖的日常生活,到有酒有肉还能有余钱打发些人情世事和搞点娱乐活动,叫做“浇裹”。这一系列的“嚼裹”,是人们日常生活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层阶在语言上的反映,只是“嚼裹”这一词语反映得比较贴切罢了。

嚼果儿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本号)

一家之言 欢迎讨论

享有著作权

任何人不得抄袭、剽窃

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