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寻具德上师,且看网友见地!

Frank** 现在外面传法的师父很多,初学者不具备慧眼的情况下很容易迷惑。一旦堕入魔道,不知何时能出头。师兄们能否探讨一下具格上师的判断标准?

邹** 当心中有一颗真正的求道之心的时候,看到的肯定是对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切善知识都是我们的老师。甚至于一切事物,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比如今天的这个文章“开悟的椅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NDkzMTA1NA==&mid=2247485180&idx=1&sn=e0b8eaa7cb94e4b2c2fa9b6a8f0ae64c&chksm=97a145fda0d6ccebe2210933cb4da9f40538aef6cbe1e794ab7c5bd932f38b3eed88d5bc2c60#rd),也可以是我们的老师。

土** 佛经云与具格上师结缘,不论是见到上师一面,听到他的名号或声音,在心中忆念他,或得到上师的传法、摸头等,凡是与上师有闻思触的缘分,利根者有可能当下解脱,中根者从此不会堕入恶趣,下根者种下解脱之因,未来一定可以摧毁轮回。

噶** 我记得索达吉堪布和宗萨仁波切的著述里,都有提到具格上师必须具备智慧与慈悲。

高贵的法座,众多的徒众。威严的面孔,不能代表慈悲与智慧,那只是一种缘聚的显现。只有慈悲和智慧,心性的指导,才能带领我们趋进菩提,破迷开悟。面对众生的不同诉求,具格的有见地的慈悲与智慧的上师,会一视同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进行帮助和指点。

鹿** 具格上师最想要的不是弟子的车房金钱供养,而是你能够和他一样证悟!他会千方百计的接引你,引导你实修亲证。引用某活佛的一句话:我最悲哀的是,我眼里的那朵花你却无法看到!

借用阿秋法王的一段话:“你们不去依止一位能够方便为你们引导的具缘上师。而是揣着一颗攀比名气的心,大老远的跑来求见我这个老头子。像这样的众生,我实在无力度化!如今,你们汉地学佛的弟子们身上多疑、嫉妒心重、喜新厌旧、好高骛远、虚荣好斗的习气太重。把近水楼台的文殊菩萨所加持的聪明头脑,全都用到追逐名利之上。最可怕的是,你们即便求佛、学佛,也丝毫不放松自我名利追求的习气。所以,汉地佛弟子们都是争先恐后、一窝蜂地要去拜见那些有名的上师,去求那些赫赫有名的大法,去争作一个颇有世面的名流修行人。孰不知,你们如此以贪心学佛,于自身将毫无实意!”

千万不要执着上师的名气大小,一定要好好观察自己与上师具不具缘,这才是我们依止上师的关键呀!”

温** 很多师兄进入佛门多年,仍然不知道如何去辨别具德具格的善知识,这是很遗憾的事。大家可以看看里有关于善知识具有的十个德相。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一,调伏。指的是身口意三门的调服,也就是戒德。二,静,指的是定,就是禅定力。三,近静,指的是智慧。四,德,这里的德增,指的是善知识最好是内证的德要超过我们。五,具勤,就是不知疲倦,乐于勤奋教导。第六,教富饶,就是善知识具足教法。通达诸经论与实修教法。第七,善达实相,是指善知识有通达空性的实证。在这里很多人会容易忽略这个"证,而这恰恰是重点。佛学词典里,对证的解释,是指亲身经历,并趋入于真理,谓之证。很多人,明白一种知见或者教理以后,就产生我明白了!那样的我慢。其实,悟与证是两回事。这里强调了善知识要有证悟。特别是证。那天老师也强调了:亲证。突出"亲"字。 第八,具巧说,指的是,善知识能够明白他所面对的法器的根基,能够以最适合对方,最和对方相应的方法和法门来接引,也就是善巧方便。 第九,悲体。指的是善知识能够以强大的慈悲为出发点,来度化众生。第十,离厌。指的是善知识要远离厌倦之心。这十种德相,是善知识应具足之相。

李** 我认为,在皈依某一位上师之前,应该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对这位上师进行观察,而不是凭感觉或者直觉,作为凡夫,有时候所谓的直觉只是希望对方顺应自己的习气,假如那位上师不顺着自己的习气来,而我们又没有分辨力的话,就会认为这位上师不慈悲,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杨** 如果往昔曾经与某个成就者真的长期依止学习过,那么今生有缘遇见,会非常有可能产生莫名的信心,欢喜心,以至于继续追随。至于怎么判断一个上师是否值得依止,按照金刚乘教法的要求是需要长期观察的,这个长期指的是甚至能达到三年。

苏** 老师说过,任何一个决心闻法,并且誓愿出离的人都能成为指路明灯,至少他誓愿出离这件事是多少人需要深刻理解并学习的。

但是无论是法师还是老师,我们都应该恭敬的,因为老师说人类生死更替,真实的利益是完成了知识的有效传递,而知识汇聚的意义在于真相的浮现。

莲** 博闻而不达于闻。我的理解就是他必须在世间智慧和经藏智慧上什么都懂就是都了解。但是他不能执着于这种什么都懂的感觉,或者说他自己也不这么看。不会在多闻上有任何想法。就是他了解知识和经义但是不仅停止在文字和知识上,他多闻的目的在于见地圆满,然后唤起心性。

莲** 真正发心出离的人,必定是具德的。

如果还有个“私”在心里的话,可能出离这个词语也不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