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省市,21家单位,216件文物汇聚首博西藏文化大展

2月27日,《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首都博物馆一层开幕。

开幕式由首都博物馆党委书记白杰主持在首都博物馆礼仪大厅举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多吉次珠、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宁、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黄振春出席开幕式并共同开启展厅大门,展览正式对观众开放。

嘉宾参加开幕式并一同观看“雪巴拉姆”藏戏团演出传统藏戏“扎西雪巴”。

本次展览汇集北京、西藏、河北、重庆、青海五省市21家文物收藏单位,共216件(组)文物。其中,西藏地区文博机构和寺庙提供文物180余件(组)(三级品以上国家珍贵文物占90.8%)。

此次西藏参展文物中,大昭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等13家寺庙提供的文物均为首次与公众见面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步辇图》

西藏地区整个卡若遗址所出土陶器孤品双体陶罐

神秘古象雄王国的黄金面具

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丝织品“王侯”汉字织锦

目前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出现于3世纪的茶叶

历史上第一部官方修订的永乐版“甘珠尔”大藏经

瓶身上图像与著名的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如出一辙的兽首胡人纹鎏金银瓶......

展览将从文明溯源、高原天路、雪域佛韵、和同一家等四方面展示西藏的历史与文化,西藏与周边地区及内地的文化交往,进而形成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历史面貌。

本展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文物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协办,首都博物馆、西藏博物馆承办。

第一单元文明溯源

本单元是展览的开篇,展示雪域高原远古文明的由来。在这里,您将看到早在史前时期雪域高原文明并非孤立地发展,而是超越自然地理的限制,与周边有着密切的往来。

双体陶罐

新石器时代晚期

高18.7,长31,宽15厘米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遗址出土

西藏博物馆藏

这件双体陶罐是西藏博物馆的“明星藏品”。2014年西藏博物馆曾经在馆藏的数万件藏品中评选观众最喜爱的文物评选活动,选取“十大精品文物”,这件双体陶罐,是其中年代最早的一件。

三角折线纹夹砂黄陶罐

新石器时代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遗址出土

西藏博物馆藏

黄金面具

3世纪

长14.6,宽14.5,厚0.01厘米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曲踏墓地出土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文物局藏

关于黄金面具,在史料中有所记载:

其酋豪死,抉去其脑,实以珠宝,剖其五脏,易以黄金,假造金鼻银齿••••••

——唐 《通典•卷六•大羊同》

该面具于2009年在阿里札达县曲踏墓地出土,由冠部和面部两部分连缀而成,背后衬有多层丝织物。面具的出土地位于西藏西部象雄国的范围,在该地区同时出土了其它几件黄金面具,反映出象雄国存在的覆面葬俗。

天珠

3世纪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曲踏墓地出土

金配饰

吐蕃前期(距今约2000年)

西藏自治区山南浪卡子县出土

山南市博物馆藏

第二单元高原天路

本单元展示西藏地方通过古代交通与中亚、南亚、中原内地之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重点展示文化交流、经济贸易带给西藏的多元文化物证,即在文化交流上促成藏族文化的文化多元性。同时,体现西藏地方在沟通内地与周边国家地区过程中,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形成的历史作用。

兽首胡人纹银壶(复制品)

唐(吐蕃时期,约7世纪)

高90,瓶身周长54,瓶底周长34厘米

大昭寺藏

对此件银壶的来历研究,结论不一。藏传佛教宁玛派伏藏文献《国王遗教》(约成书于1345年)记述了松赞干布在大昭寺秘藏了10个壶,其中3个为骆驼首。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记述了大昭寺内所有的文物图像,这件银壶被记为“马头圣银壶”,是宗喀巴大师(1357-1419)作为伏藏发现并供奉给大昭寺。

“王侯”汉字织锦

3世纪

长44,宽25厘米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噶尔县故如甲木墓地出土

故如甲寺藏

象泉河上游噶尔县门士乡境内,有一座著名的苯教寺院故如甲寺,是阿里地区目前唯一保留下来的苯教寺院。此件丝织品因寺前公路被载重汽车压榻而出土。被寺院僧人挖出并用玻璃板封存保护。对于这件丝织品,有学者人为是丝绸,也有研究人员人为是平纹经锦。

茶叶

3世纪

长8,宽5.5厘米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噶尔县故如甲木墓地出土

故如甲寺藏/图首都博物馆提供

银质龙纹八宝盖盒

清代

西藏博物馆藏

金錾花碗盖、盏托及矾红彩瓷碗

银錾花碗盖、盏托、青花瓷碗

西藏博物馆藏

铁镀金马镫(局部)/当代/西藏博物馆藏

第三单元雪域佛韵

承接上一单元对高原与内地,及周边国家交通和文化交流的展示,展出由文化交通而来到西藏的佛教文化(展示藏传佛教是从内地和印度两方面传来,并经过民族化、本土化而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一部分,并非单纯外来)。

铜鎏金松赞干布像

高25.5,长15,底宽11厘米

罗布林卡管理处藏

图/首都博物馆提供

铜鎏金弥勒佛像

北魏和平三年

高28,底宽14.5厘米

布达拉宫雪城珍宝馆藏

这尊弥勒佛像与释迦牟尼像造型一致,底座背后的铭文记录造于北魏和平三年,并写明此尊像为弥勒,来自于内地的佛像表明了吐蕃在接受佛教的过程中,不只接受了印度佛教,同时还接受了内地汉传佛教,体现了吐蕃对内地文化的认同。反映了西藏地方佛教并非单纯外来,而是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中国化的佛教影响。

合金释迦牟尼立像(局部)

8世纪

通高63,宽22厘米

西藏博物馆藏

此尊释迦牟尼像为克什米尔类型造像,螺发,高鼻梁,通体鎏金。通肩袈裟衣纹呈U形排列,呈现出湿衣贴体的效果,衬托出强壮的身体肌肉,显示着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佛教初传入吐蕃时,除中原造像艺术之外,东印度帕拉造像、尼泊尔造像、斯瓦特造像、克什米尔,乃至新疆于阗的造像都对吐蕃佛教艺术产生过影响。

金嵌珠宝檀香木唢呐

高58,口径15厘米

布达拉宫雪城珍宝馆藏

图/首都博物馆提供

展览现场 图/首都博物馆

第四单元和同一家

本单元是展览的重点,展示藏民族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进而上升到国家认同的历史发展脉络。

步辇图(唐·阎立本绘制)

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步辇图》描绘的是吐蕃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迎娶文成公主,拜见唐太宗场面。这幅画是画家阎立本的作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PS:由于画作年代久远,为保护文物,《步辇图》仅能展出两个月。

左:布画金成公主进藏图唐卡/清/长179,宽98厘米

右:布画禄东赞请婚图唐卡/清/长177,宽97厘米

西藏博物馆藏

统领释教大元国师印

西藏博物馆藏

万历皇帝见赐三世达赖喇嘛“朵儿只唱图记”(梵文)

明万历

西藏博物馆藏

永乐年施刺绣大威德金刚唐卡(局部)

明永乐

大昭寺藏

永乐版《甘珠尔》大藏经

明永乐

长72.5,宽26.5厘米

布达拉宫雪城珍宝馆藏

大藏经,是藏传佛教经律论总集,由《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分组成。其中《甘珠尔》是释迦牟尼佛讲说的记录(“甘”意为“教”,“珠”意为“翻译”),称为“正藏”;《丹珠尔》是佛教弟子及后世佛教学者们对释迦牟尼的教义所作的论述及注释(“丹”意为“论”),称为“副藏”。

缂丝大慈法王唐卡(复制品)

长108,宽63.5厘米

罗布林卡管理处藏

铜鎏金四臂文殊菩萨像

高22厘米,宽15厘米

西藏博物馆藏

文殊菩萨是诸佛菩萨智慧的化身,是藏传佛教艺术领域最为常见的一种题材,与观世音菩萨、手持金刚菩萨并称为佛教三大怙主(保护者)而受到崇拜。此尊铜镀金四臂文殊像,身严大宝饰,双目微合,眉眼细长,面部略成方形,具有明显的中原审美特色,其莲坐前台錾刻有“大明永乐年施”款,为明宫廷施与西藏佛教场所之物。

噶当塔

11-13世纪

西藏博物馆藏

铜鎏金时轮金刚像(局部)

明代

夏鲁寺藏

双龙戏珠纹菊瓣金盘

18世纪

布达拉宫雪城珍宝馆藏

皇太极敦请萨迦法王会晤圣旨

横124,纵41厘米

西藏博物馆藏

铜金刚铃、杵

明宣德

布达拉宫管理处藏

铜鎏金八瓣莲花大威德金刚曼陀罗(复制品)

明永乐

布达拉宫管理处藏

粉彩缠枝花卉纹多穆壶

清嘉庆

布达拉宫管理处藏

展览文创

展览信息

《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

展览时间:2018年2月27日-7月22日

展览地点:首都博物馆一层B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