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设就是做好自己”,这档节目才是体育综艺该有的样子

易骅选择了将《这就是灌篮》定位为一档尊重专业的综艺节目,设定了一套以赛事基础为核心的真人秀赛制。“并不按照赛事逻辑来做节目,而是聚焦人的故事。”以人物线带动赛事线,来完成这场体育类综艺的破局。


作者| 爽子


在最新一期的《这就是灌篮》中,以周杰伦、林书豪为领队的 J-Team和以李易峰、郭艾伦为领队的龙骑士队正式进入各自队伍组建阶段,“抢人大战”一触即发。不仅张宁、铁牛等一系列热门选手成为两队重点争夺对象,领队们为了抢人更可谓是绞尽脑汁,峰仔李易峰“泪洒现场”、秘书小郭“真情告白”、周董贴心送演唱会门票、林书豪开出专业培训诱惑价码……

而不出意料地,在节目播出之后,#这就是灌篮热线电话##李易峰郭艾伦甜#等话题再一次登上热搜话题。《这就是灌篮》除了展示了精彩纷呈的赛事和热血激情,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了很多艺人不一样的一面,比如领队李易峰的“东北话八级”,又比如“峰仔和大侄zhi的有趣互动”,这些都是观众之前没有想到的。






不仅观众没有想到,易骅也没想到。

“他们的表现让我觉得惊喜。”易骅眼睛笑成一条月牙。

身为一档严谨认真的综艺节目,在嘉宾选角的时候,哪种人适合担任领队明星?团队通常是会有很强的人设目标和人设思维的,比如专业的人设、娱乐化的人设、大众化的人设等等。

因此,《这就是灌篮》在锁定了以“两位球星+两位艺能明星”的配置后,邀请到了周杰伦、李易峰、林书豪、郭艾伦四位嘉宾。




至于人设,艺人也曾问过节目组。

“做自己就好。”易骅告诉他们。

在易骅看来,人设不是人物剧本,节目剧情中的人设,一定是基于嘉宾本身特质让他们更加发光的。“我不知道其他的团队是怎么做的,我们团队会更尊重嘉宾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不过,不否认,最初,节目组对嘉宾和选手们的确也有过一定的想法和设计,但是,篮球这项运动,包括赛事本身的浓烈程度,却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1

“剧情化”体育综艺,讲好故事很重要


“体育与娱乐”的结合是一个世界性的综艺难题。怎样运用真人秀体裁去制作一档体育比赛题材的综艺?真人秀设计和赛事内容之间怎样取舍和配比?这些都是棘手的问题。面对这些,易骅选择了将《这就是灌篮》定位为一档尊重专业的综艺节目,设定了一套以赛事基础为核心的真人秀赛制。“并不按照赛事逻辑来做节目,而是聚焦人的故事。”以人物线带动赛事线,来完成这场体育类综艺的破局。




“以赛事基础为核心的真人秀赛制”怎样理解?

《这就是灌篮》设计了一个整体的篮球赛事作为节目基础,不过赛制、流程,包括怎么选人、怎么比赛这所有的设计是节目组按照真人秀“剧情化”的手法来设计的。在这场篮球赛事中,给予各球队领队以及球员们一个共同奋斗目标,以12期的赛事比拼作为一个线索,时刻关注球员们的成长和变化,即是“聚焦人的故事”,也就是节目中追求的真人秀部分。

举个例子,从第一期到第四期,看过节目的观众可以清楚的发现,节目一直都是通过选手的视角来串连整场赛事的,无论是高佳铂从逆袭到遗憾离场,还是平常心从本该顺利晋级却一直徘徊在淘汰边缘,在赛事基础上的人物故事线和命运感都是很强的。且这些选手很多也是十分有梗的少年,为了女朋友放弃林书豪球衣的铁牛,看了《动物世界》就将风向转向李易峰的杨皓喆等等。




而在以人物线带动赛事线的过程中,易骅通常还会特别强调人物关系和人物之间的化学反应。人物需要一个自己的人物线,那么应该选择谁的故事?这在剪辑的过程中就需要时时刻刻关照人物之间的关系。

在第四期节目中,周锐和杨皓喆他们的势均力敌就是一组很经典的人物关系,两位都是第一期里给观众留下十分深刻印象的选手,而最强阵容1号队和最劣阵容9号队之间的对抗关系,最劣势阵容在比分大幅度落后的状况下的态度和状态,同样也具备很强的故事性和剧情性,这些均是节目关注的地方。




当然,节目“剧情”的推进最重要的元素是人,因此,在此次《这就是灌篮》的前期筹备中,节目组广发英雄帖,单是四大接球王就来了三个。据易骅讲述,“毫不夸张的说,为了保证节目效果,所有可以找到的打篮球的人,节目组都邀请了。”团队拜访了所有的CUBA名校,以及有篮球传统的学校、各个城市的街球团队,将近100个团队。




不过,也是因为选手类别的众多,加之赛事的不可控性以及真人秀赛制的剧情化设计惯性,《这就是灌篮》也曾被观众疑心是否操作了剧本。对此,易骅告诉小鲜,“我们是剧情真人秀,整个赛事的铺排按照的就是强剧情的思维去构想的,可是赛事的部分我们设计不了。节目组没有办法设定每个人的结局,更没办法设定每个人在场上的表达。”而据易骅透露,后续《这就是灌篮》还有很多比剧本还精彩的内容,连幕后团队和明星团队都集体表示:“这比NBA还剧本。”

2

无法“偷懒”的题材,促成了“可贵的尝试”


有人问易骅,《这就是灌篮》会成为体育综艺的一个范本吗?易骅说:“不敢说是范本,但是可以说是一次可贵的尝试。”

距离《这就是灌篮》的初次构思,已经过去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易骅和她的团队走得十分辛苦,甚至几近放弃。“因为我们自己也不确定,而且还看不到希望。”直至今年3月,不断聚焦青年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优酷决定接下这个项目,这让易骅和她的团队找到了自信。而事实也证明,易骅的坚持和优酷的眼光并没有错,《这就是灌篮》豆瓣8.3的成绩,给了所有人回报。




易骅说,“体育类综艺是全球范围内大家都在探讨的节目难题,我们想买模式都没有地方买,这次真的没有办法偷懒。”而对于项目的成功,她也表示,一方面是团队努力,一方面是平台机遇,最重要是看观众当下的选择。“所以有时候一个项目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既然说是可贵的尝试,除了体育类综艺节目类型上的突破,《这就是灌篮》在很多方面也都做了探索,比如真人秀与赛事内容之间的关系上的拿捏,比如体育规则和综艺规则的碰撞。易骅告诉小鲜,“任何体育赛事都有很忠实的观众群,观众群体对于这项运动的逻辑是十分清晰的,如果变成综艺,就要告诉他,你附加给他的内容和本身的体育规则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因为没有成功的先例作为参照,易骅团队在做这档节目的时候可以说是完全的“摸着石头过河”,易骅也不敢保证自己就是正确的,实际上,她现在也一直都在对节目做调整。以剪辑为例,在前几期的内节目中,《这就是灌篮》的剪辑就曾遭到观众们的“吐槽”,“一个进球镜头有时会被不同的机位连续放五遍。”易骅自己也笑了。

《这就是灌篮》节目组最开始借鉴的是许多体育电影的剪辑手法,还参考了很多的体育类纪录片,对其中的剪辑进行了研究。“我们一直在找一些平衡点,非体育受众看这个球或者这个动作的时候,他需要多少遍?或者是什么样的情景下可以接受?”




不过,面对技艺高超的选手,易骅还是非常希望能够通过多次回放解读他们的技术的,比如选手杨浩哲晃人是怎么来的,铁牛的防守是怎么防护的。但是面对观众的反馈,她也有所思考,“原来放三遍大家会觉得这是假动作,我们也在不断地调试,从剪辑方面,包括剪辑节奏,赛事节奏,怎样通过赛事去讲人的故事等等。”

当然,由于操刀并不是很好运作的体育类综艺,易骅和团队也有过分歧并遇到过挑战,比如,在海选时要不要抽签决定?技术团队和拍摄团队一定要抽签,易骅则持否定态度,并说服了所有人,“因为不确定才好看。”




不过也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后来的确给节目后期带来了压力,“发现找不到素材了,因为不断有人跳出来去挑战,迎战,位置一直在发生变化。”这让团队在后期中多花了十天的时间去对音频、画面的声音。”好在,一切的尝试都是值得的,易骅告诉小鲜,“任何一个团队开放程度越高,可能获得的帮助就会越多。”

3

体育类综艺尚属蓝海,“篮球”题材普及度高


“我们觉得未来的综艺不能永远是唱歌跳舞,一定要有一些不一样的,体育综艺是一个蓝海,[体育类综艺之前有过不少次尝试,包括跳水类 极速前进这种技术类,发展到现在还蓝海吗?]大家可以去尝试。”易骅表示。在《这就是灌篮》这条创新的路上,易骅团队一方面很迷茫,一方面也很积极,或许因为大家都知道,他们在做的事很可能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经历过了两年的研发时间,易骅团队曾做过很多方案,也和各方沟通了很多轮,虽然结果未知,但是从各方的反馈来看,体育类综艺的确是一个十分有潜力的综艺蓝海。




据优酷的项目前期调研显示,篮球是中国普及度最广的一项运动,在优酷前期近1万人的用户调研报告中显示,篮球这个题材的原始受众群与综艺节目的受众群高度吻合,中国14到30岁之间的年轻的男生、女性,在他们的生活中一定接触过篮球,并且懂得一些基础的篮球规则。且以目前《这就是灌篮》的用户画像来看,男性女性观众比较均衡,男性偏多一些,但是女性观众也同样很关注这个节目。

同时,易骅团队前期同样也做过非常充分的调研,包括选手的摸底等等。“总体来看,打篮球的男生本身是十分具有魅力的,他们会呈现出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精神气质和面貌。大家都非常简单、纯粹,靠实力说话,而这本身也是适合综艺化表达的。”优酷制片人筱同表示。




此外,与今年优酷大火的《这就是》系列的“街舞”和“铁甲”不同,“灌篮”这类的体育类综艺是一个明显的客观标准结合主观标准的一个综艺种类。既不是像街舞般以导师的主观标准来评判,也不单以铁甲以谁把谁打败了的客观标准来判断,输赢只是一方面,领队的决定同样具有影响,这也为综艺节目的可看性提供了基础。

据易骅分享,《这就是灌篮》还勾连了两档线下节目,一个是《斗到底3X3城市争霸赛》,还有一个是《大学生篮球3V3》,这两个赛事本身就剧本一定赛事基础,结合节目的播出,无论是对节目还是对赛事,都一个很好的有机结合。

《这就是灌篮》在众多垂直类综艺频出的当下无疑是一股“钢铁清流”,基于全民普及度极高的篮球题材,以“人物线带故事线”的强剧情综艺模式,巧妙地带动了篮球文化的传播,将体育题材和综艺题材相互融合。它打破了受众圈层,精准的拿捏了枯燥赛事与剧情真人秀的比例,使得热血直男和颜控少女都在这档节目中各自找到了归属,同时这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种综艺操刀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