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本的现代化,走不远”|读+高度

6年来,读+专访了政法、经济、文艺、科技、历史、哲学诸多领域,上百个具有影响力的学者、专家、名家、大家,我们从中撷取最重量级的十位中国大家,看看他们在所读之书、物、音、画、城、人等场域,以其知识、眼界、智慧、精神、心得、见地,实现了怎样的思想碰撞与人文交流。

清史专家阎崇年

2012年2月,78岁的阎崇年再次回归 “百家讲坛”,开讲《大故宫》。此时的“百家讲坛”,境况与8年前惊人相似:处于收视低谷,挣扎于生死一线。

本次回归,这位年近耄耋的老人,还能以一座遗物的掌故引起四座倾听吗?

文化批评家朱大可

2001年,朱大可在澳大利亚待了7年后回国,再度开始“一剑封喉”式的文化批评。

2012年9月,朱大可推出《神话》,他对上古神系的梳理,对“流氓史”“流氓精神”的探讨,也正是在其所述“思想、文学和影像全面衰退的语境中”,进行“恐龙式”书写、维系汉语文化底线的尝试。

学者、作家周国平

音乐人梁和平在交通事故中受伤瘫痪,他的朋友周国平和崔健决定将12年前出版的《自由风格》增补修订,再版稿酬捐赠他治疗。

周国平和崔健深入探讨了摇滚的本质。周国平揣测,崔健在《自由风格》前后两版中一直没有说出的潜台词是:只要人葆有思想,眼光常带批判,就不会老。

资深教授葛兆光

在当代文史研究界,葛兆光是卓有声望的学者。他费十年之功完成《中国思想史》,之后,他将眼光投向“世界”“东亚”与“中国”等大问题,2011年出版《宅兹中国》,提出让人震动的问题:“中国”到底应该怎么定义?他对“国家”与“民族”、“天下”与“世界”、“疆域”与“领土”等概念,进行了仔细的辨析与梳理。

经济学家林毅夫

对于中国谜题,科斯、克鲁格曼、张五常等大腕都提出过解释和预言,其中以克鲁格曼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认为高度依赖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具备可持续性。

林毅夫在《解读中国经济》中,对克鲁格曼的观点进行了温和的反驳,他确信,“只要改革得当,切实推进,到2030年左右,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经济学家张维迎

张维迎在政府、社会大众和知识阶层中具有广泛影响力。他针对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发表的看法,常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2006年3月,他发表了《理性思考中国改革》,将有关改革的争论推向了一个高潮。

他坚信社会的改变首先在于精神气质的改变,在于人们内心充满积极的信念。他对中国改革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作家、学者王蒙

王蒙在近作《中国天机》中,对新中国的历史过程进行了全方位扫描和崭新诠释,以个人回忆、经历为切入点,融入对生活的洞察,表达了他对中国政治的个人看法。“我不是合格的政治人物。因为我只是喜欢研讨理论,欣赏风雨雷电,记载进退沉浮,发表高谈阔论或低谈小议。”

“古城保护神”阮仪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阮仪三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古城镇的保护,享有“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等美誉。近年来他痛批“古城重建风”,炮轰“假古董”。

他花十年踏访百余古村镇,汇编成《遗珠拾粹》。他说:“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拆旧城建新城,大拆大建,千城一面,那是简单的经济增长,是忘本的现代化,走不远。”

油画家靳尚谊

1979年访问西德归来,靳尚谊运用领会到的欧洲古典画技法,画了转型与突破之作——《塔吉克新娘》,以及《果实》《青年歌手》《蓝衣少女》等三张女孩肖像,尝试以古典油画技法表现东方女性。特别是《青年歌手》,背景是《雪景寒林图》,这是他将中国画作为背景创作油画肖像的第一次尝试。

台湾摄影家阮义忠

在台湾,阮义忠被称为“摄影教父”。他推出摄影集《正方形的乡愁》,80张正方形黑白照片,再现20世纪70至90年代的台湾。

他拍了40多年的照片,依然坚持最传统的胶片摄影,在暗房里放大照片。有人将他称为“所有生活细节的痴迷者”。

【高度·十位中国大家

阎崇年:“大故宫”有多大

“大故宫”,不仅有紫禁城,而且包括与故宫相关的坛庙寺院、皇家园林、行宫陵寝,以及沈阳故宫和避暑山庄、木兰围场,明中都和明南京相关历史遗迹等,还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的珍品等,凡原内务府管理的范围,大体都涵盖在“大故宫”之内。

朱大可:对文学,不敢有太多奢望

我的神话研究,可以算是文学研究的一种。但对中国当代文学,却不敢有什么太多的奢望。21世纪以来,文学面对着世界和本土的双重衰退。我看不到有什么拯救它的力量。除非我们在谈论的是一种广义的文学,它囊括了电影、电视和新媒体之类的叙事媒介。

周国平:崔健的主题始终是真实

崔健的作品在内容上与其说是社会批判,不如说是人生探索。在风格上与其说是批判,不如说是最直接的表达。他的主题始终是生命的真实,寻求一种真实的活法。他的作品具有让人反省的力量。

葛兆光:“中国”概念很少认真地梳理过

我们过去都习惯了不言而喻地去讲一个“中国”,这个“中国”的概念从来没有认真地去梳理过。可是事实上我们现在这个“中国”面临着很多困境。

第一重困境是,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跟西方为主的、条约为基础的所谓的“世界”观念是不一样的。

林毅夫:经济发展需要有为政府

经济发展是一个产业不断升级、技术不断创新的过程,其中必须有先行者,有愿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然而吃螃蟹要冒很大的风险,这就要求政府给予激励性的补偿。产业结构的良性变迁还需要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法制等各个方面的配合,这些都需要一个有为的、能够因势利导的政府。

张维迎:改革也有一只“看不见的手”

我在十多年前就提出,改革本身也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好多东西都是“有意识设计的非意识后果”。人的本性需要自由、安全感。只有解除束缚,人们才能发挥各自的创造性,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

王蒙:好的制度可以遏制人性恶

好的制度虽然没办法消除人性恶,但是可以遏制人性恶。好的环境有利于正面的、健康的人性发育、竞争。所谓不同的游戏规则筛选出不同的胜利者嘛。如果一个良性健康的社会建成了,社会上的麻烦事、丑闻、恶性事件,总体上当然会大大减少。

阮仪三:旅游不是古镇保护的最终目的

比如周庄,旅游经济的膨胀很快导致环境破坏和商业泛滥,古镇居民全民经商,产品雷同,古镇老建筑门窗被拆掉出售,节假日游客超负荷,游客不满,媒体恶评。这就让我们思考古镇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旅游恐怕不能算作古镇保护的终极目的。

靳尚谊:中国油画还需要补课

风格是平等的,选择什么样的风格都行,美感是作品根本所在,但表达的语言水平有差异,就是技法有高低。

与西方相比,中国油画界的技法问题依然没解决。我们的作品,在体积与空间上给人的感觉总是不能完全到位。所以,补课是必须的。

阮义忠:摄影是要看到别人的好

我想透过镜头把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强调出来,把平凡人流露非凡气质的那个瞬间化为永恒。

对我来说,摄影就是看到别人的好,并且把这些好透过专业加分,让它尽量接近圆满。这些珍贵却不起眼的东西一向被人忽略,所以发现它、肯定它,就是我拿相机所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