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政府和國民政府有什麼區別?

知識碎片007


長期以來,有不少人把“民國政府”和“國民政府”兩個概念混用。嚴格來說,這兩個名詞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前者是可以包含後者的大概念。下面筆者就為大家做一個簡單的辨析。

北洋時期國旗

“民國政府”,是指1912年至1949年間掛有“中華民國”國號的歷屆政府。眾所周知這近四十年間中國大地上存在過不少政府。第一個為人所知的民國政府應該是辛亥革命後孫中山為首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該政府是1912年1月1日由獨立各省和革命黨人於江蘇省南京府成立的,存在時間約3個月。第二個民國政府是所謂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是指中華民國建國初期以北京為首都的中央政府,因由袁世凱及其北洋系人物掌權,也稱之為“北洋政府”。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經過選舉成為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標誌著北洋政府正式成立。北洋政府統治期間,在內政上由於軍閥混戰,中央政府權威墮失,加之與國民黨的武裝鬥爭不斷,故而政局充滿了動盪與分裂。在外交上,中國1917年加入協約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在戰後以“戰勝國”的身份出席巴黎和會,但因五四運動抗議而未在《凡爾賽和約》簽字。1928年國民黨北伐後,北洋政府被國民政府所取代。

青年汪精衛

抗戰期間,在淪陷區還有日本帝國主義支持成立的汪偽政府,也打著“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旗號,但卻是一個徹頭徹尾為虎作倀的偽政府。汪偽政府1940年成立於南京,汪精衛擔任“國民政府”代主席及“行政院院長”,陳公博、周佛海、李士群等為主要成員。1944年汪精衛病亡後,陳公博任代理主席兼行政院長,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汪偽政府隨之崩潰。

重慶國府要員吃午飯

而一般意義上的“國民政府”,是指1928年北伐後國民黨奠都南京的國民政府以及1937年底為支撐抗戰而遷往重慶的國民黨政府。1927年3月,北伐軍攻克了上海與南京。4月12日蔣介石集團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面抗戰宣告開始。國府為支持長期抗戰,11月21日正式遷至重慶辦公。12月1日,國民政府在重慶開始辦公。1939年9月6日,國民政府明令定重慶為陪都。自此直至1945年8月,國民政府一直在重慶堅持抗戰。

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

王奇生、楊奎松等: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

胡春惠等:簡明中國現代史

回答者:雷曉凡,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雷曉凡,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方向碩士,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長,季我努學社自媒體主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員。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抗日老戰士口述史資料搶救整理”採訪與資料整理工作、《南京大屠殺文獻史料叢書》專卷《南京大屠殺與西方國際友人》撰寫工作、“太陽光輝暖十月”毛主席視察十月村口述史專訪、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語言學家沈孟瓔女士口述專訪等。目前研究方向為民國政治史、抗戰金融史。


季我努學社


  民國政府與國民政府是兩個不同概念。民國政府是個泛稱,可以泛指從民國誕生後至國民黨蔣介石政權離開大陸期間內中華民國的一切具有”民國中央政府”性質的政權。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肇建於南京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之後歷經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多次政權替換。

  國民政府是一個專有名詞,又簡稱“國府”,形成於1925年7月的廣州,由海陸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是後來的“南京國民政府”的雛形,也是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機構與最高行政機關。1925年至1928年曾與北洋政府南北對峙。北伐成功之後成為當時代表中國的政府(1926年底,隨著北伐的推進,國民政府遷到武漢,改稱“武漢國民政府”。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出現了“寧、漢”兩個國民政府。不久“寧漢合流”,武漢國民政府取消,國民黨政權名義上統一到“南京國民政府”)。時間跨度為從1925年7月1日到1948年5月20日行憲(1948年5月20日蔣介石與李宗仁依《中華民國憲法》就任行憲後首任中華民國正副總統,國民政府改組為總統府,政府主席改中華民國總統,進入所謂的“憲政”時期)。

  國民政府因抗戰曾遷移到武漢、重慶。

  但也有認為雖然1948年5月國民黨政權的國家元首名稱發生變更,實行所謂“行憲”,從”國民政府主席”改為“總統”,但政權由國民黨蔣介石掌控的形勢沒有改變。因而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的最後一年多時期裡仍因認為是國民政府時期。


趙燕雲


“民國政府”包含“國民政府”

“民國政府”是指中華民國時期的中央政府。

在中華民國建立的38年中,民國政府共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是北洋政府時期,第二是國民政府時期。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革命軍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黎元洪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

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先生回國,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正式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不過當時革命軍的實力不足以擊敗袁世凱控制的北洋軍,但袁世凱這邊也鑑於清廷大勢已去,也不願意南下與革命軍死磕,於是南北雙方就開始了談判。

最後,孫中山先生以民族、國家大義為重,以及迫於當時情勢(西方列強皆支持袁世凱,因為外界皆認為只有袁世凱才有實力穩定全國局勢,保障各國在華利益),同意讓出大總統一職給袁世凱,換取袁世凱用戶共和。

隨後,袁世凱逼迫清帝遜位,在名義上接管全國,成為中華民國首位正式總統。

袁世凱在成為總統之後,並沒有前往南京就職,而是改都城為北京。

之後,他操控國會開始了獨裁統治。

在袁世凱晚年由於利令智昏,悍然稱帝,引發了全國的強烈聲討。其政府的合法性也遭受到了南方國民黨的否認。

由於袁世凱及其繼任者都是出身於清末的北洋軍,所以國民黨將其稱之為北洋軍閥政府或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

不過,這只是國共對袁世凱及其繼任政權的稱呼。

北洋政府在正式場合是絕對不會這麼自稱的,北洋政府的正式稱呼就是中華民國政府或是民國政府,也是當時國際上公認的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由於認為北洋軍閥破壞民主,踐踏憲法,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軍政府,倡導“國民革命”,“國民政府”一詞由此而來。

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中國國民黨宣佈要繼承中山先生遺志,在廣州改組軍政府,成立了第一屆國民政府,史稱“廣州國民政府”。

次年,廣州國民政府出兵北伐,於同年10月佔領武漢,12月汪精衛將國民政府前往武漢,成立武漢國民政府。

1927年3月北伐軍攻佔南京,之後蔣介石在南京有另建國民政府,跟汪精衛展開對峙。到8月25日,武漢國民政府遷往南京,併入南京國民政府,史稱寧漢合流。

(國民政府)

在穩定了南方局勢後,南京國民政府開始第二階段的北伐。到1928年年底攻下北京。而之後,因為奉系軍閥張作霖被日本人暗殺炸死,其子張學良身負家仇國恨,宣佈東北易幟,歸降南京國民政府。

自此,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代結束,國民政府時代開始。

到1948年蔣介石宣佈結束訓政,國民政府改組為總統府,政府主席改為中華民國總統。至此,國民政府時期也宣告終結。


千佛山車神


這個問題不難,和朋友們簡單說一說。

所謂民國政府就是中華民國政府,而中華民國政府又分北京政府(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南京國民黨政府)。

北洋政府總統府

眾所周知,辛亥革命成功後,中華民國於1912年1月1日成立,孫中山以其崇高威望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之後,北洋軍閥首腦袁世凱擔任了民國政府大總統,後來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段祺瑞、張作霖又先後執政,直到1927年6月北伐軍北上,張作霖退出北京為之,這段時間史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南京國民政府

1927年4月18日,北伐即將勝利,這時國民黨在六朝古都南京成立了國民政府。《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規定國民政府是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組成﹐設主席一人﹐委員十至十二人﹐國民政府主席兼任陸海空軍總司令。1948年5月20日,南京政府行憲,國民政府改為總統府,國民政府主席改稱總統。

綜上所述,民國政府包括國民政府,國民政府是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中央政府。


民國年間那些事


封建王朝時代,朝代號相當於國名,一家一姓建立朝代後,就掌握政權,建立政府。所以一個朝代只會有一個政府。

清朝滅亡後,中國的正式國號是中華民國,簡稱為民國。她的政府就被稱為民國政府。

但與之前不同,民國政府比較複雜,不是隻有一個,而是有多個,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北洋軍閥政府和國民政府。

1911年武昌起義後,湖北就打出了中華民國的國號。之後被多個起義省份沿用。但這時候的中華民國沒有中央政府,只有各省的軍政府。

後來,起義各省為了統一協調,就想組織中央政府。當時孫中山還未回國,但黃興已回來了。

所以,一開始起義各省想組成中華民國軍政府,以黃興為大元帥,即首腦。

不過,孫中山很快回來了,就於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建立了民國的第一個中央政府。

後來,南北議和成功,清朝滅亡,袁世凱在北京建立了北洋政府。一直到1928年,北洋政府被視為中國的中央政府。

這期間,北洋大總統先是袁世凱,後是黎元洪,再是馮國璋、徐世昌、曹琨。.

後來因為北洋各派打得太厲害,總統都沒了。元首變成了執政、大元帥。段祺瑞就是中華民國執政,張作霖是中華民國安國軍政府大元帥。

更奇葩的是,很多時候中華民國沒有元首,而是由政府首腦一一內閣總理″攝行"元首之責。

北方打的你死我活,但一直掌握在北洋各派軍閥手中,所以這段時代被稱為”北洋軍閥時代″。

南方卻還有一箇中央政權。就是孫中山建立的。

孫中山在南方建立過軍政府、大元帥府,甚至就任過非常大總統,以期和北洋相抗衡。

孫中山的政府不被國際承認,但在國內外又有影響力。比如巴黎和會上的中國5人代表團中就有南方政府的一個名額。

孫中山開始"聯俄聯共"後,把自己的革命視作"國民革命”,″國民"這兩個字更多的被使用起來。

但直至孫去世,他的政府仍不是"國民政府"。比如他死後,胡漢民、汪精衛就擔任過廣州軍政府的大元帥。

直到後來,國民黨才把自己建立的政府稱作″國民政府″。

奇葩的是1927年武漢汪精衛、南京蔣介石同時並立兩個"國民政府"。

之後,國民黨內各派為爭權奪力,又有幾次出現了多個"國民政府"並立的情況。

按照孫中山"軍政、訓政、憲政"三步走說,"國民政府在"軍政、訓政時期國家元首是.國民政府主席,憲政時期是總統。

1948年蔣介石就迫不及待的宣告憲政時期到來,讓自己成了總統。

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定的國號是中華 人民 共和國,括弧,中華民國。意思就是說中華民國是.中華 人民 共和國的簡寫。

但這一做法遭到很多人反對,其甚者反而是幾位催生中華民國的辛亥元老。比如司徒美堂。

當時周總理請了包括司徒美堂在內的多位辛亥元老徵求意見。

總理說,民國是諸位長輩建立的,現在人民當家做主的人民政權要建立了。要不要保留″中華民國″四個字,爭論很大。問下諸位長輩的意見。

司徒美堂等人說,我們流血流汗創建中華民國,可是國民黨把民國搞的臭不可聞。新政權要建立了,就要把這四個字扔掉,和它不要有任何關係。

後來,中華 人民 共和國後面才沒有了括弧。


故紙匯




中華民國政府簡稱民國政府。

從政權與軍權的角度,民國政府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北洋政府與國民政府,說白了便是兩個政治利益集團在爭奪所謂的“正統”,併為此展開了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激烈鬥爭。

在這場激烈鬥爭中,有人是為了理想和主義,有人是為了權力和金錢,也許也有人純粹到只是為了國家、民族和人民。

這是一個時代的掙扎,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探索。



從孫中山到袁世凱:北洋政府時代。

想要探討民國的問題,辛亥革命繞不開,孫中山和袁世凱更繞不開,這兩位可謂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當然,談論中華民國,自然也繞不開由袁世凱開創的北洋政府。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動“武昌起義”,由此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武昌起義成功後,在美國的孫中山在報紙上看到消息,然後匆匆回國,於當年12月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但是,此時成立的所謂“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並不合法,或者說他們沒有足夠的實力可以保證它的繼續存在與運行,所以只好選擇向袁世凱妥協。孫中山寄希望於袁世凱“勸說”清帝退位,然後組建中華民國政府,由袁世凱擔任民國政府總統。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是為民國元年。但是這時候仍然還是要看袁世凱的態度,只要他同意,民國紀年便可從此開始,他如果不同意的話,民國紀年肯定還沒開始便已經結束。袁世凱同意了,隨後以“皇室優待條件”逼迫和優勢清帝遜位,1912年2月12日清帝正式頒佈遜位詔書,清朝從此退出歷史舞臺,中華民國正式登上政治舞臺。



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履約提交辭呈,於15日由參議院推選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隨後將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北京,自此開啟了北洋政府時代,也可稱為北京政府。

北洋政府是以北洋軍閥為主體,北洋軍閥這個詞想來我們也不會陌生,這個龐大的政治利益集團起源於袁世凱在小站練兵練出來的北洋新軍。

袁世凱從1912年開始主政北洋政府,到1916年6月6日病逝結束。在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歷經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等幾位總統,最有意思的是黎元洪既不屬北洋體系,又不是南方革命黨陣營,卻牛到當了兩任總統和一任副總統。當然,從全局看的話,北洋政府大體又可分成三段:袁世凱時期、段祺瑞時期與張作霖時期。

張作霖是北洋政府最後一位掌舵人,在1928年喪命於皇姑屯事件、張學良改旗易幟後,北洋政府宣告結束。



從孫中山到蔣介石:國民政府時代。

北洋政府時代的終結,自然意味著國民政府時代的到來。

二次革命失敗了,護法運動也失敗了,為什麼?因為孫中山手裡沒有槍桿子,想做點事也要看軍閥們的臉色,但關鍵是軍閥們的利益又和他有衝突,所以孫中山在蘇聯人的幫助下與我黨展開了合作,並創辦了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可以說是國民政府的原始力量。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隨後國民黨內部也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奪位戰,廖仲愷因此被暗殺,胡漢民不得不出走蘇聯,汪精衛也在1926年因中山艦事件被迫辭職出走法國,蔣介石成了最大獲益者。1925年7月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由汪精衛擔任主席,這也是國民政府的開端,當然這時候的廣州國民政府與北洋政府處於並存、對峙的狀態,直到1928年張作霖被炸死、張學良改旗易幟。

事實上,在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前,當時領導南方革命陣營的孫中山的海陸軍大元帥府。



1926年3月蔣介石製造中山艦事件,5月汪精衛辭職去法國,權力落到蔣介石手裡。在孫中山逝世後,蔣介石只用了1年時間便從沒資格繼承孫中山衣缽的處於二層階梯的人發展成了位居頂層的國民黨二號人物,手段不可不謂高明。

1926年7月9日,蔣介石領導國民革命軍正式開始了北伐。

在北伐時期,國民黨內部的以汪精衛為首與以蔣介石為首的兩股勢力發生衝突,於是出現了“寧漢分裂”,汪精衛於1927年1月將國民政府遷往武漢,稱“武漢國民政府”,隨後將蔣介石開除黨籍;蔣介石也不甘示弱,在1927年4月於南京另組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與汪精衛相對抗。但是沒過多久,汪精衛因為手裡沒有軍權而不得不向蔣介石低頭,至9月“寧漢合流”,汪精衛赴南京,武漢國民政府被南京國民政府合併。汪精衛也自此在與蔣介石的爭鬥中敗下陣來,國民政府的“正統”從此徹底掌控在蔣介石的手中,但是不甘心的汪精衛最後試圖通過藉助日本人對付蔣介石而成為了人人唾罵的漢奸。

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前往重慶,稱“重慶國民政府”,但是重慶國民政府在實質上仍然等同於南京國民政府,只是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罷了。



國民政府是民國政府的一個組成部分,一段歷史時期,將這點說成是民國政府與國民政府的區別,或者說去討論它們的區別,我個人並不贊同。

如果只是將民國政府和國民政府當成兩個純粹的詞去作區別,那麼很明顯,他們的區別只在於,一個是“民國”,一個是“國民”。

但是,如果是討論它們所代表的政府或者說政權的話,它們沒有比較的意義,因為民國政府包含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國民政府是民國政府的一個組成部分,一段歷史時期。

我們可以將北洋政府、國民政府都稱為民國政府,但是反過來的話,我們卻不得不單獨稱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以作區別。

如果非要討論民國政府和國民政府的區別,這便是它們的區別。


吾與吾國


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很多歷史文獻裡都提出了民國政府和國民政府這兩個詞,一個民國,一個國民,有時候兩個詞還同時出現,稍不注意就會看錯,這使的很多人感到苦惱,還因此鬧出不少的笑話來?



那國民政府和民國政府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呢?什麼是國民政府呢?什麼又是民國政府呢?

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組建了一個自己的政府,叫做中華民國政府,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南京國民政府。這一個就是我們常常提起來的國民政府!國民政府也就僅僅指的是這一個政府而已!並且國民政府是中華民國時期的訓政政府的中央機構裡的一個最高機構!民國政府存在於1925年7月1日到1948年5月20日這段時間!



而民國政府就不是一個政府的專稱了,它是指幾個政府的,但民國政府所指的政府基本上都是北洋軍閥系政府,如北京政府等等。但民國政府相對來說比較強有力,並且是當時時期的國家的象徵,每個民國政府在自己的時期在國際事務中都享有發言權的。在1911年辛亥革命時期成立,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都存在!



其實區分起來,國民政府和民國政府還是比較好區別的,民國政府大,國民政府小!民國政府多用來指那段時期,而國民政府則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政府,一個政權!國民政府是被包括在民國政府裡的!


麥地傳奇


最簡單明瞭的區別就是,北洋軍閥政府和新軍閥政府。

分水嶺就是北伐戰爭,北伐戰爭名義上統一中國前,中華民國政府在北京,所以稱之為北京政府,北伐戰爭前的1925年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是為第一屆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雖然國民政府主席是汪精衛,但是實際權利還是在於各路歸附於孫中山先生旗下的新軍閥,如粵軍各系,湘軍,滇軍,到了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遷至武漢,掌握了國民黨軍政實權的蔣介石又在南京成立了南京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峙,史稱寧漢分治,接下來汪精衛被蔣玩的沒了辦法,只好出洋“考查”,武漢國民政府又被蔣收歸麾下,此後就是南京國民政府一家了。


在中華民國曆史上,一路下來是孫(革命先行者)。臨時大總統。

袁(軍閥)黎(軍閥)馮(軍閥)徐(軍閥)曹(軍閥)段(軍閥)以上是北洋各系軍閥,是中華民國總統,其間有數位國務總理攝行總統職務的穿插其中,連(代)的名份都不肯定。

接下來就是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蔣玩弄股掌之上的掛名傀儡,最後被蔣玩的沒有辦法當了漢奸)譚延闓(小軍閥,很早識趣聽命於蔣的擺設)胡漢民(和汪一樣是孫中山的跟班,沒有軍隊)林森(幫國民政府看印的文人)然後就是蔣(親英美新軍閥,民國時期風雲人物,中國實際領導人)接下來就是李宗仁(桂系軍閥,代總統,代了也沒代,被蔣抽空一切權利,剛剛開始有點高興,到頭來知道還是空歡喜一場)

所以民國政府也好國民政府也罷,中間除了幾個傀儡主席外,一路下來就軍閥軍閥軍閥......。只是土系北洋軍閥和掛靠美英勢力的新軍閥而已



古德拜!


沒事閒逛的野狼


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民國政府包括國民政府。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宣統皇帝宣佈遜位,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正式建立。中國的國號由”清“便成了”中華民國“。民國政府即中華民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華民國自1912年建立到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取代,短短38年,卻換了好幾屆政府。

1.南京臨時政府(1912.1.1-1912.4)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黨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與北京的清政府分庭抗禮。為了爭取袁世凱,保證清廷順利退位,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完整,孫中山先生向袁世凱做出保證:只要袁世凱逼迫清廷退位,便將臨時大總統之位讓於袁世凱。袁世凱得到保證後逼迫清廷退位,孫中山先生信守承諾,於1912年4月辭職,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的首都由南京遷往北京。

2.北洋政府(1912.4-1928.12.29)

袁世凱繼任大總統開啟了北洋的時代,由北洋軍閥控制的中央政府叫做北洋政府。北洋政府分為袁世凱統治時期(1912-1916)、皖系軍閥時期(1916-1920)、直係軍閥時期(1920-1924)、奉系軍閥(1924-1928),四年一屆,看似民主。

北洋軍閥最初在袁世凱的帶領下是一個和諧有害的大家庭,彼此在袁總統的麾下和睦共處,對付共同的敵人——革命派。但袁世凱強行復闢帝制,被淹沒在了歷史的浪潮中,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開始分裂,皖系、直系、奉系先後控制了北京的中央政府。但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有一塊心病便是雲南、兩廣之地,皖、直、奉無不以武力統一為最高奮鬥目標,希冀武力統一全國,讓五色旗飄揚在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但三派卻相互掣肘,最終都沒有完成這個目標。1928年,北洋政府安國軍大元帥張作霖被日本炸死在了皇姑屯,死後其子張學良在年底宣佈接受三民主義,服從南京國民政府,易北洋政府五色旗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北洋政府不復存在。

3.國民政府(1928.12.29-1949.4.21)

國民政府真正建立的日子不是1928.12.29,國民政府最早誕生於廣州,也就是北洋軍閥的夢魘之地。早在袁世凱死後南方雲南兩廣便脫離了北洋政府,成為了獨立的存在(即承認自己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但不服從北洋政府的統治),孫中山在滇桂粵等南方軍閥的支持下先後發起了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反對北洋政府的獨裁專制。

孫中山實行新三民主義,聯俄、聯共扶助工農,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建立了黃埔軍校。

廣東國民政府1926年開始北伐,隨著北伐戰果的擴大,1927年遷往武漢,是為武漢國民政府。

蔣介石在1927年背叛革命後建立南京國民政府,後寧漢合流,南京國民政府開始二次北伐,最終以東北易幟告終。南京國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

在南京政府統治期間,國共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內戰,又在盧溝橋事變後再次展開合作,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八年後抗戰勝利,國共再次分道揚鑣,最終以蔣介石敗退臺灣告終。

民國政府是一個更加廣泛的概念,從1912年-1949年中的所有中國中央政府都被成為民國政府,自然也包括國民政府。而民國政府也因首都的不同被稱為南京政府、北京政府、重慶政府等等。


托馬斯_潘恩


中華民國曆史從1912年元旦1949年10月1日,雖然短短38年不到的時間,但卻相當複雜。實際上民國從未真正統一過,如何理解這種不同?可以把民國前期1928年之前稱之為民國“南北朝”時期,而1928年年底之後的民國,可以看做是“南朝”統一了“北朝”。

當然,不管“南朝”和“北朝”,都是民國政府,只不過前期國際上主要承認“北朝”的北京政府,後期國際上承認形式上統一的“南朝”南京政府。

把短短的民國時期分為“南北朝”絕非危言聳聽,因為就是兩個“朝代”,只是沒改國號而已。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民國政府成立。



但不到三個月後,袁世凱成為中華民國首任正式大總統,並把首都遷到北京。

袁世凱之後,北京政府又經歷了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琨、段祺瑞、張作霖等稱之為總統、執政、大元帥的多為國家元首後,直到1928年張作霖迫於國民政府北伐之逼迫,準備撤回關外,在1928年6月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當年底,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易什麼幟?把中華民國國旗由北京政府時期的五色旗改為南京政府的青天白日旗!這本身就是改朝換代了。

回過頭來再說“南朝”。因為袁世凱稱帝和北京政府不尊孫中山制定的《臨時約法》,且有暗殺宋教仁的嫌疑,孫中山領導革命黨在南方、主要是廣東先後掀起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還在廣州成立了軍政府,孫中山為非常大元帥,與北京政府分庭抗禮。孫中山1924年改組了國民黨,1925面孫逝世,同年,在廣州成立了國民政府,汪精衛任國民政府主席。後來,國民政府經過兩次北伐,第一次北伐主要是打垮了吳佩孚和孫傳芳的軍隊,然後把國民政府遷到了武漢,不過隨後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在南京也建立了國民政府,加上此時(1927年)仍然存在的張作霖掌控的北京政府,真是“一國三公”啊!不過很快“寧漢合流”,二次北伐打倒了張作霖,張學良宣佈“易幟”,服從南京政府,中華民國形式上統一了。

統一之後的南京國民政府也就是民國政府了,直到19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