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這個陽穀縣都頭,到底是個多大的官,西門慶爲什麼怕他?

用戶56079623839


  西門慶怕的恐怕是武松打虎英雄的手頭功夫。

  武松的陽穀縣都頭也就是相當於縣刑警大隊長一類,在宋代也算不上“官”的範圍,只能算作“吏”。

  我們來了解下“都頭”。宋代舊軍制編制級別分廂、軍、指揮、都。“都”是四級編制的最末一級,員額一百人。“都”的領兵官馬軍為軍使、副兵馬使,步軍為都頭、副都頭。大致相當於現在的連長。

  宋代除禁、廂軍外,土兵也採用都的編制。土兵就是縣裡的兵士,大家讀《水滸傳》武松搬回家住的情節就有土兵服務。縣裡設置縣尉司,相當於公安局,縣尉司下面有弓手(警員)。按縣之大小,北宋十人到五十人不等,一般少於都。

  《水滸傳》中武松、朱仝、雷橫之類都是縣尉司弓手的所謂都頭,地位更低於禁軍廂軍。

  在當時這也不算什麼官員,以西門慶的關係也不會在乎他這點職務。

  但武松打虎英雄的手段是西門慶所畏懼的,武二郎不比武大郎,惹著他可能會有生命之憂。值得肯定的是武松辦事很有水平,不莽撞,他殺死潘金蓮西門慶的過程可以再讀下,體會下。同樣是殺人,要比李逵他們有水平多了。


趙燕雲


《水滸傳》裡的故事背景雖然是北宋,但裡面無論是地名還是官名也都有不少虛構的成分在裡面的,比如武松這個都頭的職位,就是純粹虛構的。那你說西門慶怕武松?別逗了,你找西門大官人報仇跟我西門慶有什麼關係?

在武松打虎以後,陽穀縣知縣覺得武松身材魁梧一身正氣,就讓他做了陽穀縣的步兵都頭,再往後就是遇到武大再被嫂嫂調戲的事情了。我們知道小說裡武松這個都頭的級別是縣級,但遺憾的是北宋時期縣裡並不會設都頭的職位,而都頭也遠不是“城管隊長”這麼簡單。趙佶時期,都頭是皇宮警衛部隊和各路城防軍中的軍官名稱,比如八十萬禁軍都教頭丘嶽就名列其中(丘嶽的官職可比林沖的槍棒教頭高出不少),而這些兵種中又有步兵、騎兵,甚至是“水軍”的區分。而宋朝是每一都包括100人,並且設有正副都頭各一人,這官位和影響力可都就不低了,如此細緻的劃分,單單一個小小的陽穀縣都達不到這種水準的。

所以武松在小說中的官職稱為“衙役”更為合適,考慮到武松是衙役中的“頭兒”,我們把他稱之為陽穀縣班頭更為合適,畢竟他手下人的數量也遠遠達不到都頭的水準。

那麼西門慶怕武松嗎?首先西門慶算得上是一個暴發戶,因此錢是管夠的。而潘金蓮與西門慶邂逅後其實二人也沒有什麼要繼續演感情戲的衝動在裡面,只不過王婆要賺中介費這麼非要順水推舟搞得西門慶心花怒放才發展成了不堪的局面。後來二人姦情被捉,武大被打成重傷,也是王婆出的計謀,潘金蓮下的藥,雖說要是從西門慶那買的,但西門慶大可推為買賣關係,事後西門慶再給證人點好處費,加大破案難度,所以論前因後果西門慶也就是犯了通姦罪和賄賂罪罷了。

呵呵,但是武松可不這麼想,你們都得死!

他們確實該死!


邏輯文史游


武松這個都頭有些奇怪,我曾寫作一篇文章,說武松的都頭當的不明不白,因為宋朝的都頭是軍職,但武松這個都頭卻偏偏又在縣衙任職,還是地方上的縣太爺任命的。

先說說武松這個都頭到底是多大官。

瞭解歷史的人知道,在宋朝都是禁軍中一個軍事建制單位,像現在的連、團一樣,步兵的一都之長叫都頭,馬兵的一都之長叫軍使。差不多相當於今天的連長。

在宋朝,縣政府之內是不可能設立都這樣的軍事單位的,一個縣令更是無權任命都頭這樣的職位。但《水滸傳》中施老爺子偏偏給武松按了個都頭的職位,還特意寫明是步兵都頭。可能跟老爺子的生活時代有關,在他生活的元朝,都頭已經逐漸地方化,一些縣衙的捕快、捕頭也被稱為都頭,這是借用禁軍的稱呼對捕快的尊稱。

西門慶為何懼怕武松?

通過上面分析,我們知道武松雖然號稱“步兵都頭“,實際上跟部隊沒什麼關係,只是個縣衙裡跑腿巡邏抓人的捕頭,連官都算不上,屬於吏,也就是臨時工。

但是武松手裡確實是有點權力的,他手下畢竟掌管著一隊捕快,而且“縣官不如現管”,武松這個刑警大隊長對一些事是有話語權和決定權的。

如果武松單純只是一個小捕頭,西門慶可能會與他應付幾句,絕不會怕他。你見過現在真正有錢的大老闆,會將一個縣刑警隊的隊長放在眼裡嗎?他們搞定的是隊長後面掌權的人。西門慶也是如此。

偏偏武松就是西門慶的剋星,他還有個更讓這些有錢人懼怕的身份,江湖人士。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西門慶有一份產業在那裡,還有一大家子人,惹上了江湖人會很麻煩。何況武松還不是一般的江湖人,是連老虎都敢直接PK的猛人,與這種人為敵實在犯不上。一個不小心被這幫江湖人半夜砍了腦袋,家裡那麼多美貌嬌妻李瓶兒、潘金蓮之類就都跑別的男人床上去了。


凡塵往事


古代的官僚體制分為“官”和“吏”兩種。

“官”是朝廷的正式工作人員,一般是通過科舉、察闢等所謂的正途出身。這些人有品級,在吏部有註冊,有俸祿。好比是現在的正式人員。

“吏”不但在地位上要遠遠低於官,選拔也不是很正規,比如武松當都頭,就是縣令一句話。這些人主要是輔助官員處理事務。官員動口,吏動手。而且不止如此,很多吏實際是官員自己聘任的,和國家之間沒有任用關係。好比是現在的臨時工。

官員尊貴權力大,吏員卑微。但實際情況卻是大部分衙門的實際權力 掌握在“吏”手中。因為所謂的“縣官不如現管”,而且科舉出身的官員很多對實際事務操作不行,必須得依靠專業能力強的吏。

比如,曾國藩剿滅太平軍之後,在戶部報銷軍費的時候,就遭到吏員的勒索,久久無法報銷。還是後來,找了很多關係說情,花了8萬兩銀子才報銷掉。

武松的這個都頭也是“吏”的範疇,主要就是衙役的頭兒,掌管捕盜等事務。相當於現在的縣公安局局長,但要比現在的公安局局長職責範偉廣,權力大。

西門慶害怕武松這是當然的。

1.首先,武松作為縣公安局局長,管理的就是刑事治安。西門慶當時只是一箇中藥鋪的掌櫃,雖然也是街頭一霸且交接官府。可是,武松手裡的權力是所謂的“合法傷害權”。武松如果想要收拾西門慶的話,不需要動刀動槍,只要暗地裡給他找點麻煩,西門慶就受不了了。

比如,給西門家的藥鋪放點毒藥、門口放個餓殍、查扣西門家的貨物等,這些小動作不一定會打死西門慶。但是,每次西門慶都需要花錢疏通關係,長期以往,那就是個無底洞。而且,還會影響西門家的生意。沒了錢,西門慶什麼都不是。

2.其次,武松除了是陽穀縣都頭這個公開身份,他還是江湖中人。

水滸中的世界,江湖中人都是殺人越貨、無法無天的人。西門慶一直在混社會,對武松的名聲不會不知道。何況,武松赤手打死猛虎,天下皆知。西門慶是知道武松是什麼樣的人的。

論單打獨鬥,西門慶無論如何是打不過武松的。

何況,西門慶和武松的嫂子通姦,殺死了武松的哥哥。這在古代倫理上是奇恥大辱,是被天下人所不恥的。西門慶只是一個地方惡霸,欺負欺負老百姓、打壓打壓同行行。得罪了武松,即使能辦的了武松。可武松還會有江湖上的朋友,也會找西門慶算賬的。西門慶不得不顧慮這些。


故紙匯


武松就是個“正連級”的縣公安局刑警隊隊長!
而且武松不是“官”!就是個“小吏”!北宋的最低級得幹部!是“五十二階”中的第51!

昨天說過北宋的一些官職與現代的幹部對比!

今天再說說!

在水滸傳那個時代的宋朝,有1234個縣,也就有1234個縣令。

這當中東京(開封)的赤縣縣令因為天子腳下,官職較高,是整七品。

另外西京(洛陽)、南京(商丘)、北京(河北東路的路治是華北地區的統稱,在現北京附近)的赤縣縣令和畿縣(比作直轄市辦公地所在縣)縣令都是正八品。

普通的縣令都是從八品,就是這個從八品也分很多的階級望縣(四千戶以上),緊縣(三千戶以上),上縣(二千戶以上),中縣(千戶以上),中下縣(不中千戶),下縣(五百戶以下)。

陽穀縣、鄆城縣應該屬於比較大的縣,所以這些縣令都是從八品,屬於正處級幹部!月薪只有15貫錢!所以灰色收入是縣令的主要收入!

副縣級的職位有:縣丞(副縣長),縣尉(公安局),主簿(管人口),孔目(檢察)等,

鄉鎮級幹部有:押司、錄事史、佐史、曹司、書吏、令史、主事、都事、知印、虞候等。

很低級的幹部有:堂吏、勾押、都頭、公人、書手、典庫、吏典、貼司等

武松就是都頭,也就是縣公安局下屬的刑偵隊或防暴隊的隊長!算來也就是個“股長”級的幹部!

像武松這樣的還有、朱仝、雷橫、李雲這幾個!

董超、薛霸、張千、李萬都是基層幹警!

管營,施恩的父親 – 勞改大隊長 (正科級)

當牢節級朱仝(朱仝後來升官了) – 縣監獄長 (正科級)

差撥 – 勞改隊長 (股級)

押獄蔡慶,牢子李逵、樂和 – 監獄看守基層獄警

說了半天最後說下西門慶!

西門慶小的時候是出生在一個落魄地主的人家,後來通過個人努力開了個藥鋪,發了財。他為人很精明很會做買賣,還放高利貸(陳經濟就是負責這個事)。隨著有錢了西門慶就變了,變成地痞、流氓、官僚、淫棍!

宋朝的商賈和獨立的手工業者多編入坊郭戶,坊郭戶也分好多等級,主要是按資產和繳稅的多少劃分。坊郭戶的位置處於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地主之下!如果捨得個縣令花錢地位也會好一些!

武松因為打虎從等級很低的坊郭戶(武大郎決定的),因為打虎當了官,還是公安局的!古代民養官、民怕官,西門慶怕武松是自然的了!

再有就是大郎死後西門慶心中有鬼自然是更怕見到武松了!


杜陵閒人


首先,武松這官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武松擔任的是步兵都頭。在水滸書裡,鄆城縣的職官結構是這樣的:

知縣隨即叫喚尉司捕盜官員並兩個巡捕都頭。本縣尉司管下有兩個都頭∶一個喚做步兵都頭,一個喚做馬兵都頭。這馬兵都頭管著二十匹坐馬弓手,二十個士兵;那步兵都頭管著二十個使槍的頭目,一十個士兵。

縣尉是負責治安的最高長官,下面管倆都頭,類比的話,可能相當於今天的刑警大隊長?看起來步兵都頭要排在馬兵都頭之後(鄆城縣馬兵都頭是朱仝、步兵都頭是雷橫)。所以……相當於副隊長?

其次,西門慶的根基可能沒我們想象的那麼深厚。

原來只是陽穀縣一個破落戶財主,就縣前開著個生藥鋪。從小也是一個奸詐的人,使得些好拳棒;近來暴發跡,專在縣裡管些公事,與人放刁把濫,說事過錢,排陷官吏。

西門慶是個暴發戶,沒什麼家族勢力。後面他被武松剁了之後,不見有同族的人出來喊冤報仇,就是個證據。

不過這點不是主因,西門慶怕武松,最重要的是下一點。

最後、西門慶主要害怕的是武松的武力。

那西門慶聽了這話,卻似提在冰窟子裡,說道:“苦也!我須知景陽岡上打虎的武都頭,他是清河縣第一個好漢!我如今卻和你眷戀日久,情孚意合,卻不恁地理會!如今這等說時,正是怎地好?卻是苦也!”

重點在“打虎”,“好漢”。可見主要還是害怕武松能打。


北門猿


武松,以江湖黑社會身入官門,不過一都頭。古代常說“破家的縣令,滅門的府尹”,那是官員對小民,像西門慶這樣的士紳,卻不是一般官員能動的。武松因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被聘為都頭,不過是一賤吏。吏並不是官,其職位低於現在的公安局長,更類似刑警大隊長的級別,相當於正股到副科之間,可是在那個年代,是沒有公務員一說,官就是官,是經科舉考中,吏部差遣地方任職,是天子門生。吏的地位很低,基本沒有編制,只是官員的聘任,官員一句話聘之,一句話也可以解聘。官員支付其薪酬,相當於“臨時工”。這種地位,對西門慶這種士紳來說,最多製造麻煩,不至於怕他武松。



話說西門大官人經營藥鋪當鋪,那是極來錢的,又身為地痞流氓中的精英,通法善訟,官衙裡背景後臺雄厚。其時年少多金,人又倜儻,正青年得意不知天高地厚,在當地怕他的人很多,他怕的人極少,為什麼他又怕武松呢?其實並不在於武松的職務。咱們掰開了揉碎了細細分說。

西門慶勢大業大,這種人輕易不願樹敵。武松卻是赤拳打死老虎的主,武力值驚人,又很江湖。從水滸後來排命可以看出,武松不是馬上將,排名靠前,就知道其武力和江湖人緣之可怕。

西門大官人腳踏官衙江湖兩隻船,武松的功夫了得自然知曉,其江湖關係恐怕也心知肚明,一條大漢,身無掛牽,在水滸世界打打殺殺是英雄逼上梁山方好漢的背景下,西門大官人不怕才怪!赤腳不怕穿鞋的,富豪從來怕亡命仔。

奈何西門大官人精蟲上腦,利令智昏,淫人妻滅人口,天地不容,惹得英雄武松出手,又滅一淫虎。

西門大官人怕是怕,只是慾望了衝昏了頭,跟現今社會中一小撮人一樣,慢慢覺得老子第一,沒了先前敬畏,由怕到不怕,到滅亡,應了一句老話“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人生應該有所敬畏,不能猖狂,西門慶明明忌憚武松,邪惡慾望蓋過了敬畏,終於自取滅亡。合了“老天要他滅亡,必先讓其猖狂”。西門慶怕武松,卻沒有扼住心中惡念,遭人報應,足以警後人。


前身多半是梅花


縣都頭有點類似於今天的縣警察局長,掌管一個縣的縣府直轄的維持治安的地方武裝力量,在縣一級這個官不算小,直屬縣最高行政長官即知縣的領導。不過,官吏、官吏,官和吏是兩個層級的官僚階層,官在上層,吏為下層,到縣這一級,大概也就知縣算官,北宋時全國所有的官員統統歸皇帝直接領導,所以小小七品芝麻官知縣是有品級的,而吏是沒有品級的,名義上知縣可以直接要求面見皇帝,當然只是名義,實際上不可能,他的頂頭上司是府或者州的行政長官即知府或者知州。所以,縣都頭是縣裡的幹部,是由知縣提拔的,和中央集權龐大的官僚體制中的朝廷其實沒有直接關係,知縣可以隨時開除或者任命一個轄下小吏,武松這個縣都頭就是因為深夜過山打死老虎而名動天下,知縣知人善用,立刻任命他為警察局長,這麼厲害的人,對壞人當然是一種天然的威壓。事實也是如此,囂張跋扈的西門慶看到武松就天生害怕,這是因為1、武松打虎英雄的名頭,一個人連老虎都能徒手打死,那武功豈非頂級?2、因為權力大於法律,中央集權的威權時代平民天生害怕官吏,下級害怕上級,臣子害怕帝王,所有還有句話叫伴君如伴虎,喜怒無常的皇帝隨時可能“吃”了你;3、縣官不如現管,警察局長兼一個武功頂級、身材魁梧的彪形大漢不怒自威,4、先聲奪人,武松追殺西門慶的行動,是從武松拿著嫂嫂的腦袋來到酒館二樓,看到西門慶後,先一把將嫂嫂的腦袋扔向西門慶,隨即終身刺刀就砍了過去,西門慶看到一顆腦袋扔過來就先慌了一慌,再看到武松喏大一個魁梧身體撲了過來還有那把明晃晃的刀,他武功再強,害怕卻是遏制不住的,西門慶若非經常行走江湖販運貨物也算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就武松這兩下子恐怕就要嚇癱倒在地上了。


久卓子60


“都頭”,亦稱“都將”,據《新唐書》卷五十載:“又領以都將,亦曰都頭”。到了北宋,都頭成為指揮使之下的軍官,據《宋史》卷116載:“(入朝)刺史,次侍衛,馬步軍使都頭起居畢見,謝班入,如御崇德殿。”






《水滸傳》共提到8位都頭,這些都頭一般負責緝捕盜賊,也兼管一些雜事,甚至包括領導的私事。按王學泰先生的說法,都頭屬於“胥”,就是“任奔走供役使的”一般屬縣尉司所管。按照官與吏的劃分,都頭屬於“吏”的範疇。


北宋時期官與吏的區別很大,主要體現在:


第一,他們的身份不同。

在封建時代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中,吏相對於官而言是地位低下的。特別是宋代對吏的升遷有嚴格限制,一般不會越過“官”的界限,換句話說,吏只能在吏的圈子裡轉。官可以“管”人,掌握人的命運,也包括“吏”的命運,而“吏”只是做事的;


第二 他們的職責不同。

官的職責是施政,發號施令,治理轄區,而吏則是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為頂頭上司服務。換句話來說:官是政治家,必須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執政理念,而吏是技術專家,他要做的是用技術經驗將上司的計劃實施,並取得效果;


第三,歸宿不同。


官是流動的,而吏是留任的,所謂“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指的就是這種區別。“都頭”一詞最早出於《周禮集說·卷八》:“若鄉士、遂士、縣士、方士各主當司之獄訟,其有不決來問都頭。”由此可見當時的都頭是負責獄訟一類工作的。後來“都頭”一詞逐漸發生變化,多指軍中官職,一般稱“都將”,如《新唐書》卷五十:“又領以都將,亦曰都頭”

在唐代及五代時期,都頭的職位是比較大的,尤其在唐中期,都頭是諸軍統帥之稱。


如《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四:“唐之中世,以諸軍總帥為都頭。至其後也,一部之軍謂之一都,其部帥呼為都頭。”


能做都頭的大多或勇武,或軍功大,如《舊唐書》記載:“都頭:或驍勇,或急叛……”,《舊五代史》卷一九:“李重胤,……狀貌雄武,……率眾來投太祖,素識之,拔用不次,署為先鋒步軍都頭。”“範居實,……破兗軍功,遷感義都頭。”

到宋代,都頭一般也是用於軍職,如《宋史》卷一一六:


“(入朝)刺史,次侍衛,馬步軍使都頭起居畢見,謝班入,如御崇德殿。”但宋代對於都頭的升遷有明文規定,如《宋史》卷一七零:“(官職)……馬步都頭止於司空……副都頭以上止於僕射。”在北宋,都頭是指揮使之下的軍官。




實際上宋朝的縣裡並沒有“都頭”這個職務,《水滸傳》中“都頭”只是借用禁軍中的“都頭”稱謂以示對縣役們的尊重。縣役即“三班衙役”——快班、壯班、皂班,快即捕快,負責抓差辦案;壯(又稱步,雷橫“步兵都頭”職權相當於現在的刑警隊長),由少壯組成,主要負責緝捕盜匪、綏靖鄉里。例如在《水滸傳》第12回中,“雷橫當晚引了二十個士兵出東門繞村巡察,遍地裡走了一遭...”;皂及皂隸,負責站班跟班和雜役,也就是機關門衛兼保安。


《水滸傳》中所說的“都頭”不是軍職,而是縣衙裡的官,“都頭”一詞,是借用禁軍中的“都頭”以對縣役們表示尊重,應該說類似現在的刑偵隊長。其所率馬兵、步兵,都是就地招募的土兵,亦稱鄉兵,主要任務是緝捕盜匪,綏靖鄉里,活動範圍大抵不出本縣。


爆笑煮國的公子昭


首先必須指出的是,西門慶怕武松並不是因為他的都頭身份,而是因為武松有一身可以打死老虎的本事。試想,景陽岡的吊睛白額虎不知道害了多少獵戶的身家性命,官府對之無可奈何,而武松在酒醉後卻赤手空拳將其打死,他的一身武藝自然令西門慶感到擔憂。

事實上,武松的都頭一職在當時恐怕入不了陽穀縣大戶西門慶的法眼。所謂的都頭是唐中期時設立的軍職,北宋時期依然沿用。在宋朝,縣裡並沒有設立都頭這個職務。在縣裡,都頭是對衙役的通稱,即凡是縣裡的衙役,都可以稱為都頭。這是借用禁軍中的“都頭”一詞,對衙役們以示尊重。《水滸傳》中說,武松景陽岡打虎後,深的陽穀縣令的器重,留他出任陽穀縣的都頭。這樣看來,武松實際上是擔任陽穀縣衙役小頭頭。

當衙役的頭頭並不是一個特別榮耀的事情,因為中國古代衙役的社會地位極低,在法律上將其列為“賤民”,身份等同於娼妓、戲子和奴婢。在某種程度上,衙役的社會地位甚至比娼妓、戲子等更低。因為他們被禁止參加科舉考試及進入官場。而在所有的衙役中,又以捕快的地位最低。從《水滸傳》中有關武松職能的敘述可以看出,他很有可能出任的是陽穀縣的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