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享 · 糧食不只用來果腹,還可以餵養人的精神


僅憑天賦,把糧食畫這個愛好,發展成了事業。


41歲的周志江

做出的特殊民間藝術品,

已由河南省社旗縣政府

上報給市裡和省裡申請非遺文化了。

他真心希望能夠申遺成功,

把手裡的中華絕技傳承下去。

這種在民間流傳不廣的民間藝術,

是周志江在一次機緣巧合下研究製成的。

那是8年前,

外出打工的周志江

回到農村家鄉幫著收玉米,

黃燦燦的玉米棒子堆滿院子,

看到此情此景,

他不禁想:

用糧食做出一幅畫來,

是不是會更好。






回公司上班後,

他在網上查閱這方面的資料,

但相關報道也僅有一兩篇。

周志江開始自己研究糧食要怎樣粘貼、

怎樣防黴防蟲蛀,

以及用什麼種子等。

大概花費了一兩年時間,

終於研製成功。

最開始研究糧食種子時,

周志江每逢下班或者休息日,

就從超市或者賣糧食的店,

大袋小袋往家買糧食,

看見新鮮的小顆粒種子,

就多買一點,

到目前為止,

選材上,

他能用到二十多種,

芝麻、褪皮的小米、

帶殼的小米、黍子、薏米、

小麥、大米、黑米,

和一些蔬菜種子,

“一般顆粒小的,

比較常用,

因為小顆粒做出來的畫效果會細膩,

質感更好看一些”。







那個時候,

為了研究膠水,

周志江費了不少工夫和錢。

有一次,

聽說一個朋友的親戚會做膠水,

他坐車坐了一天,

跑去請教、請求指導,

但收效甚微。

後來,經過反覆試驗,

他最終配製出一種粘性好、無色、

無味、硬度適宜的膠水。

回顧這麼多年來,

與周志江相伴不棄的,

就是畫畫,

1998年職業高中畢業後,

他差幾分沒考進大學,

10月份去當兵,

因為在部隊裡畫畫突出,

被推薦到連隊當文書,

還被選送到內蒙古教育學院

進修工藝美術專業學習了半年,

退伍後,

一直在一家沿海城市私人企業做管理。

平時每日要上班,

做糧食畫的時間只有三四個小時,

一幅小的作品需要兩到三天,

尺寸大的,

有時需要一個月的工期才能製作完成。






周志江的每幅作品

不僅是純手工製作,

而且天然環保,

充滿鄉土氣息。

一般一幅作品主題確定好後,

需要製版、構圖,

然後進行糧食選種、浸藥、蒸、晾曬、

粘貼、增亮、定色、封面、

裝框等十多個流程。

“你看我,

除了可以到外面打工掙錢外,

還可以工作之餘通過腦和手

創作出一幅幅充滿寓意的作品,

這樣的人生豈不是很精彩。”

用糧食作畫,

只為讓自己活得有滋有味,

讓糧食從生活必需品

變為藝術品,

他在其中獲得成就感。




“一開始,

我做的畫,

基本上沒人要,

可能是這種新興的題材、

新穎的畫種,

市場上大部分人不太接受,

一來價格比較高,

二來怕買回家生蟲蛀”。

最近幾年,

周志江的糧食作畫知名度慢慢提升,

訂單也一年比一年多了起來,

現在他培養了兩名技術員,

未來如果訂單再多一點,

他準備回老家專門

辦一個屬於自己的糧食畫工作室,

招一些農村剩餘勞動力,

大家共同致富,

把這項古老的民間藝術發揚光大。




周志江糧食畫大師,河南省非遺文創聯盟成員,中原魅力工匠,南陽市著名民間手藝人,畫家,縣級非遺文化傳承人,周氏糧畫品牌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