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上个世纪慰安妇事件的真实吐露,看完猛吸几口气!

从电影院出来,猛吸了几口气,想快速的压下心里痛楚。这种心痛是言语表达不出来的!因为那种痛是来自灵魂深处的,来自几十年民族屈辱历史的重击,一下一下的,疼的人不能呼吸。其实,影片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没有声嘶力竭的大喊大叫,更没有怒发冲冠的控诉史只是静静的呈现着,一个又一个老人,活着的,死去的,又或者,正在死去的。然而,就是这种平静让人感到压抑,越是无声无息,越能让人感觉到,他里面掩埋着什么。很多人,为了这部电影默默的做了贡献,他们有人买了票,但是不敢去看,因为“慰安妇”这三个字,在他们看来太过沉重,沉重的有些可怕。但影片画面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温暖,因为老人平静的生活就是对她们最大的慰藉。幸好,这部影片让我们看到,中国还有人在为“慰安妇”做些什么。但是,这些却还远远不够。

经历过慰安妇事件的老人

最自责最惋惜的是,中国的“慰安妇”的数量明明是全世界最多的,中国遇难女性所遭受的苦难也是最庞大最直接的,为什么中国还不是第一个站出来为“慰安妇”发声的,为这些受尽折磨屈辱的同胞讨要一个公道。第一个对“慰安妇”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并妥善处理“慰安妇”往后生活问题的国家竟然是韩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原慰安妇们就已经发起了一场政治运动,要求日本政府认罪和赔偿。再看中国,官方对此似乎不甚重视,而一直为她们四处奔走的,几乎都是民间人士自发自愿,一坚持就是20多年。在影片中出现过这样一个名字——张双兵,就是那个在替“慰安妇”奔走的石子路上,骑坏了三辆自行车的小学教师,20多年来,他从未动摇过自己解决“慰安妇”问题的决心。但他也没想到,20多年过去了,那些备受煎熬的苦难者一个个含恨而去,这件历史长久遗留下来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20万数目的“慰安妇”群体,这个数字几乎和南京大屠杀的遇害者数目不相上下,又是一个记录日本侵略者滔天罪行的确凿证据。这些受难者们,有的那个年代就已经不甘的死去,有的带着满身的创伤走到了今天,然而忍痛活下来的这些人,却始终没有得到一个交代,一个所有中国人欠她们的交代。都怪那遗害千年的封建思想,让有些人宁愿尘封这段历史,也不愿意将其公之于众。外媒记者这样说道:“中国媒体将她们刻画成一群脆弱的受害者,儒家思想的谨小慎微,掩盖了她们在战争中惨遭强奸的经历。”这难道就是让那些风烛残年的老人,始终活在屈辱中的理由吗!不,她们需要道歉和赔偿,她们需要我们所有人正视的眼光。尽管这件事有时候让人感到痛苦,但不去做会更痛苦。”如果没有人站出来做这件事,那么这个群体可能真的会被历史掩埋,而民族魂魄里的缺憾,就可能永远弥补不了了。影片里,很多老人都不敢去回忆那段痛苦的时光,又或者是说到一半,然后就泣不成声,哽咽的说不出话来。从她们空洞的目光中,我们不难猜想,那段日子对她们来说有多可怕。

不打扰-便是最大的尊重!“慰安妇”一词并非由我们自己创造,而是沿袭了日本人当年的叫法,这本身其实已是一种持续的伤害,事到如今,对她们对最大的保护和尊重,似乎已经成为了“不打扰”。很多时候,我们仿佛就是一个个闯入者,试图通过一次次地敲击老人们的残酷记忆,惊起她们心中的梦魇,来获取某种道德满足,但时间其实并不仁慈,一些刻骨铭心的过往并不能被抹平,每一次倾述也是再次折磨的过程。除了被一生无法丢弃的黑暗经历纠缠,眼前的这些老人跟你身边的长辈并没有差别,长寿对于常人来说是一种福,但对于有些战争受害者来说,却变成累赘。

经历过慰安妇事件的老人

片中长年与这些受害者接触的志愿者们早已明白了这一点,抛去诉讼官司收集资料的需要,他们会尽最大限度的去回避,本片导演也提到,他自己在拍摄过程中也是尽可能不让老人们去述说过往,影片通过呈现多位幸存老人如今的生活状况,来描摹这一群体的最后时光,此时影像的记录功能,便成为我们铭刻历史的教科书和“史记”。当你真正体会到了那种难言的痛苦,你便真的希望这些老人能够安安静静地离去,让过去的归于尘土,让未来的归于未来。

电影《二十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