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连宣|娃娃戏:印刷量60万张的年画,借用传统塑造新儿童

王朝闻对冯真的《娃娃戏》评价是,“它具备着《五子登科》等等以儿童为题材的那种逗人喜爱的旧年画的特点,但到底又不是《五子登科》这类旧格式的套用。他也讲求构图上的装饰趣味,但比那些旧年画更活泼,更有生活气息。巧妙严肃的内容和儿童游戏相结合,这结合无损于它的浓烈的生活气息。或者说,这游戏中本来就具备着严肃内容,无非被作者敏锐地感知到,适当地用装饰性的样式介绍出来罢了”。

▲冯真肖像

冯真是革命文学家、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冯乃超的女儿。冯真从小喜欢画画,初中时就参加办进步壁报。上初中的时候,她就参加了“反饥饿、反内战”运动。1946年,15岁的冯真经父亲安排,只身从上海乘船北上,在北平跟地下党的负责人徐冰同志接上头,到了解放区张家口。1948年,冯真创作出年画《娃娃戏》。1949年,解放区文艺进北平,《娃娃戏》是引起轰动的美术作品之一,冯真由此成名。1952年,她出席了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保卫儿童大会”。1956年,国家选派冯真到苏联列宁格勒列宾艺术学院油画系深造,6年后以优异成绩获“艺术家”称号回国。在以后的二十多年艺术实践中,女画家创作了许多幅油画、水粉画,如《白求恩》《柯棣华》《悼念周总理》《恸地哀歌》(与钟涵合作)等。

▲冯真 《柯棣华》

《娃娃戏》主要创作构思来自于冯真在土改运动中主要负责发动妇女运动和组织孩子们站岗放哨的经历。因为常常和孩子们在一起,所以想画娃娃戏。那时的口号是“艺术家要表现时代最强音”,冯真就常常思考怎样才能反映大家的心声。此时,解放军在东北打了胜仗,整个解放区情绪高涨,纷纷支援前线,喊出“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还编成歌,大人小孩都唱,于是她决定以此为素材。“开始我参考杨柳青的《五子夺魁》,两边对称的画,自己很不满意,但还是借鉴了其简练的背景形式。”于是,她把孩子们组织起来,按照自己的构想,让孩子们有的扮老美,有的扮小蒋,还模仿京剧动作,拿着霸王鞭,做出打人状,很是惟妙惟肖。《娃娃戏》问世后,印刷量达到60万张,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冯真 《娃娃戏》 1948年

正如蔡若虹在总结以农民为主的群众意见中所示,国际时政虽然作为新中国美术中的重要题材,但在年画中,却并不是群众所欢迎的题材。然而,该题材的年画并不是没有成功之作,在借助传统年画形式方面,冯真的《娃娃戏》脱胎于传统年画中广受群众喜爱的娃娃画,面对娃娃的喜爱是代表着人们一种普遍的期望,希望人丁兴旺,希望自己的后一代能够继承自己未完成的事业,正所谓“儿童就是希望”的意义就在这里。

▲冯真 《我们的老英雄回来了》 1950年

陈履生说:“她根据土改时期和孩童接触后的回忆——孩童可爱、淘气的天性,以及对中共和敌对势力的代表——地主的喜恶之情,使其在结合当下的国际时政后,创作出了这幅数个孩子对两个扮作‘老美’‘老蒋’的孩子,进行‘严肃’‘认真’的批斗嬉戏的画作。这就使得该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结合得非常好,也因此对日后的新年画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王朝闻对此作有着高度的评价:“它具备着《五子登科》等等以儿童为题材的那种逗人喜爱的旧年画的特点,但到底又不是《五子登科》这类旧格式的套用。他也讲求构图上的装饰趣味,但比那些旧年画更活泼,更有生活气息。巧妙严肃的内容和儿童游戏相结合,这结合无损于它的浓烈的生活气息。或者说,这游戏中本来就具备着严肃内容,无非被作者敏锐地感知到,适当地用装饰性的样式介绍出来罢了。”《娃娃戏》在塑造儿童方面是极为成功的,就连专业的美术工作者也对其赞不绝口,力群就将此作贴在家中的墙上一年之久,称赞画中的孩童“有一种魔力吸引观众,使你久看不厌”。所以,除去在题材上表现出来的民族仇、阶级恨,使其在宣教方面符合当时政治之外,该作之所以能成为一幅很好的年画,则是因为对孩童形象健康、快乐的成功塑造。

▲郁风、冯真 《和平代表,欢迎你》 宣传画 1952年

《娃娃戏》的极大成功,很快就成了竞相模仿的对象,墨浪的《打纸老虎》就是其中之一,这幅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与《娃娃戏》高度地契合,可以视作是前者的孚刻版,虽然无创新,但毕竟没有“硬伤”。然而在1950年的新年画中,有一幅产自开封的《中苏友好》,就成为反面教材。画中扮作苏联代表的孩子,使人轻易地联想到《娃娃戏》中扮作美帝国主义的孩子,正如一位观众所说:“这幅画就看不出一点国际友爱的精神!戴着假鼻子的饰苏联代表的丑化了的儿童,那种啼笑皆非的样子,与赶走美国兵娃娃戏的丑角毫无差异。而王朝闻也将这幅作品批评为抄袭、套用传统样式的公示主义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