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有名的科學家明星CP之一,一個功成名就,另一個被人淡忘

在中國科學界,曾經有兩個名字活躍在公眾面前,他們是數學家楊樂和張廣厚。

記得小時候,在講述科學家故事的書籍裡面,他倆作為年輕人的學習榜樣被相提並論。

當初這對研究上的好搭檔、事業上的好CP,無論是在學習經歷、工作經歷方面,還是所獲職稱、榮譽方面,兩人都頗為接近。

那個紅旗飄飄的年代,他們相隔千里,一個在河北唐山,一個在江蘇南通,但都是身系紅領巾的好少年。

在意氣風發的青春時光,他們走到了一起,均以優異成績邁入大學開始象牙塔式的生活。

在未名湖畔,他們成為大學同學,一起上課、閱讀、解題,一同刻苦學習,互相鼓勵。

那些認真得足以感動人的情景,也許是北京大學數學系當年最美麗的風景之一。

若論表現,這個階段的張廣厚比楊樂更為拔尖。

他在大學期間取得六年全優的好成績,成為同屆學生中的唯一一人,而且他的畢業論文還在知名數學雜誌發表。

1962年,楊樂和張廣厚雙雙從這裡畢業,結束了他們意猶未盡的本科生涯。

在位於中關村的中科院數學所,他們又一道成為著名數學家熊慶來的研究生,也有機會與華羅庚、王元、陳景潤等同事探討交流。

1964年,他倆開始合作研究全純與亞純函數族,首次揭示了整函數與亞純函數的虧值數目與Borel向數目間的緊密聯繫,獲得了最佳估值。

他倆將這一研究成果用法語寫成學術論文,於1965年在《中國科學》期刊上發表。

1966年研究生畢業後,他們又一起留在數學所激情滿懷地工作。

1971年後的幾年間,他們奮力鑽研,與時間賽跑。

攝於1977年1月25日,張廣厚(左)和楊樂(右)

他們兩人繼續合作,共同研究,首次發現函數值分佈論中的兩個主要概念“虧值”和“奇異方向”之間的具體聯繫,為值分佈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這個突破性的成果,得到國際數學界的認可,並被國外同行稱為“ 楊-張定理”、“ 楊-張不等式”。

接著,張廣厚又開始研究函數理論,解決了芬蘭數學家奈望利納40年前曾作出的猜測,獲得世界級水平的成果。

在那個沒有互聯網就靠報紙看資訊的時代,經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報道,他的名字迅速紅遍大江南北。

1977年,他倆都當上副研究員,兩年後都被破格晉升為研究員。

1978年4月,他倆應邀出國,到歐洲參加國際分析會議,並順訪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等名校,成為“WG”後中國內地學者個人出訪的第一例。

1980年11月,楊樂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是當時最年輕的一位 。

1982年,兩人共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可後來這兩人的境遇相差懸殊:一個因為當選院士早已功成名就,另一個卻因為英年早逝而錯過更多機會在論文中永存。

幸運的是楊樂院士。他後來擔任中科院數學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首任院長(1998年至2002年),中國數學會理事長等職務,站在了全國數學界最權威的高度。

不幸的是張廣厚研究員。他儘管也擔任了中科院數學所黨委副書記、北京市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等要職,但是卻由於長期的超負荷工作,最後積勞成疾,無法醫治。

即使與病魔不懈地頑強抗爭,他也無法挽回自己的健康與其他一切美好。

1987年1月26日,他離開了未竟的事業和讓其牽掛的家人,年僅50歲。

30多年後的今天,沒有多少人記得張廣厚這個名字了,儘管知道楊樂的人也不多。

但是,他們倆對中國數學的貢獻不可磨滅。

張廣厚有兩句名言,一個說的是“學科學,是一口氣也松不得的”,另一個說的是“科學的成就就是毅力加耐性。”

他的建議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無疑非常受用。

動不動就撂挑子不幹的話,沒有事能辦成,沒有人能成就。

參考資料:1. 百度百科—“楊樂、張廣厚”詞條;2. 搜狗百科—“楊樂、張廣厚”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