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伪科普”Say No!

现在我们父母辈中的微信朋友圈,往往能看到大量所谓“科学研究表明”文章。充斥高深晦涩的专业名词、“重量级”专家解读、“权威”数据援引。对于这类“伪科普”信息,许多人应该不会太陌生,它们经常出现在朋友圈或者亲戚群里。面对这些“伪科普”,别说一些缺乏相关科学常识的人,就是许多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也经常缺乏“免疫能力”,时不时“中招”。

“伪科普”文章的炮制,其实是源自一些人处心积虑、有策划、有诉求的刻意“炮制”,背后是一些人见不得光的营销手段。不少“伪科普”其实是真广告,“伪科普”信息本身是许多不法商家逃避广告审查义务的手段。

原因是,这类“伪科普”信息不是一眼能看穿的粗制滥造的“营销帖”,或者有明确标识的广告,而是利用了人性中的认知偏好精心炮制而出。一句话,它就是专门为让人“入坑”而来。

面对这些“伪科普”信息,我们首先要教会父母有正确的认知,并加强防范。比如,面对某些感兴趣的医疗文章,应多向正规医院医生求证。

然后,发现这些“伪科普”的文章,要积极向监管部门举报,不能怕麻烦而对其视而不见的姑息。别让这些充斥网络的“伪科普”伤害了朋友圈的真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