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是否名过其实?“孤篇压全唐”当真压得了全唐?

在正式谈论之前,我先简单地说一下,古人对于本诗的评价并非“孤篇压全唐”,想来这句话应该是后人传的,事实上,古人对于《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是“孤篇盖全唐”,而不是“孤篇压全唐”。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从诗意上来讲,这首诗意象高绝,境界宏阔,文辞优美,写景,写情,写哲思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了简单直观起见,我以对比的方式来说明这个问题:写景处如“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可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等句及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句;写情处如“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可拟太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及“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写哲思处如“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可拟苏东坡《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春江花夜月》一诗所带给人的感受,在脑海中所形成的画面,与上述作品都有相通相似之处。上述作品都是公认的名篇,以一首诗而能兼顾这么多元素,并且都达到不俗的水准,相信对照之下,大家应该能够感受到《春江花夜月》一诗的魅力。

其次,这首诗的写法非常高明。古人写诗,或宏大,或深远,或细微,一个方面写的好就足以成为好诗。此诗以先以写景开始,视觉是很开阔的,而开阔之中有“月照花林皆似霰”这样的细节点缀,就显得不空乏;中间转到写情处又深入细微,由于紧扣了“花月”两个意象,以花月作为纽带来运转,如“愿逐月华流照君”、“昨夜闲潭梦落花”等句,情与景从未脱离,所以转的毫不突兀。最后的收笔又以江月为枢纽从写情转入悠远,这就避免了写情过于用力而气象变小——这里如果依然是离愁别绪,那就未免小家子气了。一般来讲,如果诗的前面境界太大,后面收笔就不好处理——大则无当,小则失气。如杜甫《登高》,由于前六句超神,最后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就明显气弱。“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重新回到哲思,但这哲思与情思又保留了若即若离的关系,并不说破。情蕴其中,思出其外,所以寄托遥深,回味无穷。一首诗能够在整体的布局和细节的把控上都游刃有余,这是非常高明的技法。

第三,凡名篇必有名句,而《春江花夜月》一诗全篇名句随手可摘,如以上所摘各句。这样满纸珠玉的诗,即便放眼全唐也是不多的。作为长篇,这首诗的用字、音节却非常流畅。这首体例应是乐府,所以明快流畅,音节响亮,全诗也没有什么深奥的典故,生僻的字眼,完全是举重若轻的手笔。所以这首诗完全可以说达到了唐诗的最高水准。这并不是说他要压倒所有其他诗歌,它当然不一定是第一,但它肯定是全唐最优秀的诗篇之一。倘若有人作唐诗选本,以此诗为卷尾压卷之作,它是完全当得起的。

《春江花月夜》,全诗九段三十六句,四句一韵,总共九次转韵。结构严谨、字句雕琢,以及哲学层面的渗透,综合分数非常高。其形式方面,结构、字句经过魏晋南北朝“四六骈文”的不断练习与雕琢,回环相扣(月升—花开—春临—春逝—花败—月落)、对仗精准,技巧相当圆熟;且内容方面,佛教和老庄思想经过魏晋南北朝的“玄学清谈”,已然达到一定的境界。在此基础之上,其无愧于“盖全唐”之美誉。

附《春江花夜月》全篇: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