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后的武宗皇帝死后,百官为什么非得让嘉靖即位?

喜欢的点个订阅!

正德皇帝暴亡后,没有子嗣,皇位空悬,请“嘉靖皇帝”来京继位,是最能为人接受而不会产生非议的选项。

为什么呢?

因为嘉靖皇帝朱厚熜(明世宗),与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武宗),“枝属最近”。

您瞧他俩儿的名字,同为“厚”字辈,五行同样属“火”(按:“照”字下的四点水,其实就是火,照字的另一个写法是“炤”),他们是堂兄弟。

具体关系我画个图,示如下:

朱厚熜的爸爸兴王(谥为“献”)与武宗老爸孝宗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在宪宗的十四个儿子中,孝宗与兴王序齿最近,一个是老三,一个是老四。

孝宗的母亲纪氏身份低微,也不得宪宗之爱,他之所以能继位,根本原因在于:他是老大!孝宗前面还有两个异母的哥哥(其中一个为万贵妃所生),但都夭折了,孝宗就成了老大,老大就要做BOSS。

孝宗被立为太子时,他们的弟弟们都还没出生,下料此后宪宗生子就像开闸放水,一下生了十个!其中邵宸妃一人就生了三位:兴王祐杬、岐王祐棆、雍王祐枟,这哥仨才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

从邵宸妃生子之多来看,她是得到宪宗宠爱的妃子。

后宫的势力是靠皇帝宠幸加分的,孝宗的母亲本来就不遭宪宗待见(孝宗生下六年,宪宗竟不知道!),她在儿子被立为太子后不久就去世了,使得孝宗地位孤弱。宪宗后来多次动念,想换掉这位太子,他心目中的候选人,据说就是邵宸妃所生的兴王朱祐杬。但拿掉太子,在明代人心里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举朝一致反对,使得宪宗敢想而没有做成。

(兴献王朱祐杬)

内外大臣为什么要力保孝宗的太子之位呢?

他们并不认识太子,也不了解其为人,群臣维护他的理由,只有一条:他是年纪最长的皇子,伦序不可变。

后来万历年间,神宗皇帝想换掉太子朱常洛,替上最疼爱的儿子福王朱常洵,群臣极力反对,道理也一样,并非朱常洛比朱常洵优秀多少,而是朱常洛出生要早,伦序优先。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是明代皇位继承的根本原则。

当武宗遽然崩逝后,他没有嫡子,也没有庶子,那就只能从朱家近亲属中选择继承人了。朱家近属不少,但有一个问题:是从武宗兄弟辈,还是侄儿辈去选?

此时杨廷和根据祖制“兄终弟及”的原则,要求从武宗堂兄弟辈去选。

不管是兄弟,还是子侄,首先是要血统近,疏远的枝属是不行的,像宁王朱宸濠(他祖上宁王朱权与明成祖朱棣是兄弟),在血缘上离皇室都八竿子以外了,居然也想继承大位,那是痴心妄想,绝不可能得到认同。

论枝属,谁最近呢?自然是孝宗最大的弟弟兴王,兴王已死,那就是他儿子朱厚熜了(此时朱厚熜还未继承王位,以世子的身份管理王府)。

显然,选朱厚熜,并非他最适合做皇帝,也不是他年纪合适,而是他在血缘上与武宗这一系最近。


杨廷和所引“兄终弟及”理论是没问题的,可问题是,假如此时兴王没死,那该怎么办?

请武宗尊属辈(叔父)的兴王来继位,肯定不行,如果将他唯一的儿子朱厚熜请来继位,那兴王这一系就要绝嗣!也不合道理。

如果跳过朱厚熜,从孝宗另外几位弟弟或者其儿子中去择一位,伦序就乱了,背离了“最近”的原则。

可见朱厚熜条件“刚刚好”的重要性。

但杨廷和定策从武宗兄弟辈去选一位皇位继承人,却也埋下了危机:新皇帝是武宗的兄弟,行辈相同,他到底是继武宗之嗣,还是继大明之统?

杨廷和认为,统嗣不分,新皇帝来继统,也是继嗣,继承孝宗、武宗这一系的皇嗣——不能让孝宗、武宗绝嗣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人对承嗣看得很大。

可偏偏新皇帝朱厚熜个性很强,不愿苟同,他坚持认为自己是来继统的,他是武宗的堂弟,不是儿子或侄儿,他自己有亲爹,干嘛要认别人的爹做爹!

君臣意见不合,就闹出了嘉靖初年著名的“大礼”之争。杨廷和被自己亲自挑选的皇位继承人赶下了台。

武宗去世时,没有子嗣,在本朝没有先例,就是前代也极少出现这种情况。而朱厚熜的条件可谓“刚刚好”,杨廷和就把他请来继承大位,对此众人无争议(虽然有人指责他“专权擅断”)。可是,如果朱厚熜的情况不是那么“刚刚好”,那就要费一番周折和讨论了,很有可能就要从武宗的侄子辈去选一位继承人了。其优先原则,当然还是血统要近,到底是谁会成为那个幸运儿,只消顺着皇族的支系图去撸,是很好判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