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爆民宿!牛棚、豬欄改造成性感的房子,10w+人都想排隊睡他的牀

農業農村建設

莫干山上當紅的大樂之野

想在這個小鎮安第2個家

吉曉祥


2016年的第一場雪並不始於頭頂,而是始於朋友圈——

“莫干山,下雪了。”


大雪封山,客人全都進不來。換句話說,一場大雪,換來了山上民宿小夥伴們的全體放假。

楊默涵夜裡抱著小狗三千出門溜達了一圈,發了個朋友圈,看起來很有情懷的樣子;不到一小時我就接到他電話,“車陷雪裡了.....”,趕緊翻山去救;愛玩的孩子都在雪地裡撒野;有人手機裡大聲放著郝雲的《活著》.....

從兩個人到許多人,這已經是我們在莫干山的,第3個年頭了。


我是坐姿比較端正那個,默涵“躺”在我後邊

我叫吉曉祥,他叫楊默涵。

我們是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的同窗好友。畢業後,他去了加拿大讀書,而我在上海浦東規劃院工作了7年。

7年,我們都已經30幾歲。就在這不惑與而立之間的某一天,我忽然覺得,老天他把我赤條條帶入世間,絕非是要我坐在同一個辦公室敲同一個鍵盤。

至於這種頓悟,究竟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我不得而知。我只是迫切地想與眼前的生活,做個了斷。

我叫上默涵,我說,“你的城市規劃做夠了嗎?去山裡蓋房子吧”。


正如王小波所言,

“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

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要做夢,還得先有個舒服的枕頭。莫干山,就是我們的枕頭

詩意的世界啊......

《山海經》裡有一個傳說,“大樂之野”是一片極為繁華的廣袤地區,那裡森林密佈,山美水美。後因上古眾神爭奪神位一職,在大樂之野展開血戰,天帝一怒之下,將此地封閉,從此無人再能進入這片極樂之地。故後人稱之為,被遺忘的美好之地。

我給默涵發消息,“我們的這個民宿,就叫‘大樂之野’吧”。

在被大多數人遺忘的山間,

花了大概半年,

餘姚、桐廬、麗水....繞著上海3小時經濟圈,

我們跑了很多地方,

最終確定在莫干山的碧塢村。


一條小溪從村子中間穿過,

恰好把它劃為南北兩片。

我們就住在小溪的北邊,

背靠著山。


大樂1號樓 改造前。這也是我們在碧塢村安下的第一個家


大樂之野 · 1號樓 改造後

村裡的建築結構獨特,大多是保留相對完好的七八十年代浙北民居。所以我們花了很長時間,讓每一棟樓,都完整保留了原有的木框架結構、材質,保留了曲徑通幽的小徑;

不消說,這房子一定要大面積使用落地窗,這樣可以使山景,可以透到房間裡來。


大樂之野 · 1號樓

因為太喜歡《海邊的卡夫卡》,

我當時也想仿造一個山中圖書館。

結果圖書館沒造成,

留下了這橫跨2層樓的書架,

也時刻提醒著我們

從哪裡來,要去向哪裡。


大樂之野 · 1號樓

最棒的是,

這個露臺白天能收納青山,

晚上能看見星空。


大樂之野 · 1號樓

當時的願望很簡單,

“我能看著山,養活自己,養活家人”。

連和水泥打交道的時候,

你都覺得心裡面是碧綠碧綠的。


接著,我們相繼

建好了剩下的6棟房子。

建好了村裡唯一的餐廳和咖啡館。


大樂之野 · 餐廳


大樂之野 · LOST CAFÉ

直到2014年初,大樂之野開業。

文藝青年、四五十歲的夫妻、大學教授、上海的女詩人......山裡的房子,被口耳相傳,哪怕是淡季,竟也可以達到80%以上的入住率。

有人說喜歡這裡,因為房子窩在山間,你只能聽見鳥叫聲和溪流的聲音,滿眼滿眼都是綠色;


大樂之野 · 3號樓 這裡依傍著小溪,還有一個看星星的露臺

有人說喜歡這裡,

是因為靠山吃山,

蝦蟹小溪裡抓,玉米來自村民的菜地。

人與土地的美好連接,

在這裡變成一件輕巧的事情。

連桌子上的插花,也取自山間。


其實我覺得不如說,

他們是喜歡在大樂之野的自己。

少了那麼一點功利,

多了許多的溫柔。


開業2年,大概是被問路問得多了。

常常有村民抱著好奇心,

來到我們屋子前參觀。

老鄉們都很吃驚,

越來越多的人來到了莫干山,

卻不是為了山而來,而是為了大樂之野。


大樂之野火了之後,很多人問我們,“當初為什麼願意拋下一切選擇山居?”,“又為什麼,大樂之野可以成為那麼多人心心念念之地?”

講兩個故事給你們聽吧。


“坐吧”。

第一個故事,關於老葉。

大樂之野剛開始施工那會兒,恰逢梅雨季,梅雨之後又連續碰上大旱高溫,於是在漫長的一年中,我和村裡為數不多的泥瓦工老葉一直持續著這樣的對話:

“老葉,什麼時候來上工啊?”

“哎唷,雨停了就來。”

於是,等到雨停了。

“老葉,雨停了啊,怎麼還沒來啊?”

“哎呀,這麼熱的天,讓我休息休息啊。”

“老葉,明天天氣不錯啊,你再不來,我就死給你看了。”

“哎唷,天氣好,我上山拉個竹子,下週來吧。”

“哎呀,明天我小舅的兒子娶媳婦啊。”

“哎呀,這周我小嬸她媽大壽啊。”

在這樣的拉扯中,我連做夢都是老葉那憨厚的表情對我說“哎唷”。

也是在這樣的拉扯中,我們放慢節奏,不急不躁,開始一磚一木地搭建心中的“大樂之野”,老葉的慢脾氣反倒提醒著我們:我們要的不是快速複製的城市酒店,而是一種不急不緩的山居生活。


第2個故事,關於LOST CAFÉ。

咖啡館的主理人叫做陳悅,當地德清武康人。城市裡有那麼多咖啡館,我偏偏走進了她的那家。在喝過她做的手衝之後的0.01秒,我當即決定把她拉來大樂之野。


陳悅

90後管家阿珊,香港人,瘦瘦小小,拿手絕活兒是港式絲襪奶茶配蘋果派。當這個滿口港普的姑娘利索地為客人推薦路線時,總繞不開一個話題:你一香港人來山裡幹嘛?

客人常常自然而然把這裡當家,之前有兩個研究植物的女大學生過來玩。在窗邊修修剪剪,她們說,“咖啡館前的落地窗,是自然和人文的分界點。因此要有好看的植物做映襯。”


忘了說,LOST CAFÉ這棟房子之前是個豬圈。曾經有個客人看著我們視野寬闊的落地窗感嘆:過去在這生活的豬風景好好啊! 我們也忍著笑回答:落地窗是我們改建的,過去是沒有的,但據說豬一生都看不到頭上的風景。

你說,這麼多厲害的傢伙,

他們千里迢迢到了這山中,

想找些什麼?

你說,這麼多年輕人,

想開咖啡館,想開民宿,

是為什麼?


LOST CAFÉ

三年了,房子還是那個房子,窗框裡裝著的還是那山,滄海桑田不易,來來往往的,皆是人生。

所以回到剛開始的那個問題,“當初為什麼願意拋下一切選擇山居?為什麼大樂之野可以成為那麼多人心心念念之地?”

我想,大概是被誤解了。我們其實沒有拋掉任何東西,相反,得到的遠比失去的多。以及,好看的景色太多,但當剝脫掉一切外在的地理環境和內在的裝飾,有溫暖的人,才是大樂之野。


累了吧,進來坐坐吧

我們幾個,本來並不屬於這爿山,所以談不上“迴歸”;我們從未見過“烏托邦”的樣子,也不敢擅自給它安上這頂帽子。

這三年,我們常常提及的一個詞,便是Lost,迷失。太快的時候要停下來,太滿的時候要適可而止,一片空白之中,反而更容易找到那個焦點。

我們想做的,就是在花花世界中,製造幾片空白。


大樂之野 · 冬

我記得很清楚,3年前,我們第一次來到莫干山。

那是2013年12月31日的早上6點,我們從山腳下庾村老街的一個農家樂走出來,非常寒冷,整個老街,給我一種穿越之感。


幾個人拐進一條小巷,

吃了一碗豬肝。


3年後,我們又來吃了第二碗。

許是緣分,當我們的團隊沉澱過後,第一次嘗試再往前一步,建立第二個民宿的時候,得以回到再出發的小鎮庾村,得以再回過頭去,看看來時候的路。

散落在山邊浸染了歲月滄桑的石馬翁仲,街道兩旁碩大的梧桐樹節節斑駁,庾村幾乎是幾乎是城裡人上莫干山的必經之路。

布鞋、豬肝麵、燒餅鋪......在老舊狹窄甚至有點昏暗的小屋子裡,這些後來被稱為“庾村三寶”的東西,仍然保持著自己的生長節奏。

動圖


庾村的老物件

機緣巧合之下,我們獲得了一棟百年老宅的改建權。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前外交部長黃郛先生曾隱居庾村並進行了一系列鄉村改造。這個宅子,便是民國時期黃郛小學的教師宿舍,如今卻被荒草和飛蟲佔了去。

我尋思著,要叫它“小鎮姑娘”。別問為什麼,大概因為陶喆那首歌,也大概因為“小鎮”這個意向,是我們大多數人出塵入世的必經。

從一條較為隱蔽的小路“翠瑩路”拐個彎,便是大樂之野的小鎮版。


坐落在庾村往莫干山方向的小鎮末端,面對一座小山,緊鄰一灣溪水,又離開鬧市不遠,恰恰符合我們對小鎮的全部想象。

之前的老宅都是夯土建築,經歷了百年的風雨,建築質量差,很難做保留處理,為了延續建築肌理,我們採用古法夯土復建了部分牆體。

重新粉刷過的夯土牆體與新建築牆體有機結合,形成歷史與現代的衝擊

對比。


“小鎮姑娘”施工中


“小鎮姑娘”效果圖

這裡將有鎮上唯一的咖啡館

LOST CAFÉ,

相較於山上的那家,它將更加優雅。

你總要讀它一會兒,

才能懂它的故事。


LOST CAFÉ小鎮版效果圖

2層之上的樹頂餐廳,

擁有通透的落地窗,

不消探頭就能看見庾村街景,

聽見時不時的叫賣聲。


餐廳效果圖

房間的客廳區域,

我我們最引以為傲的部分。

我們犧牲了一間客房,

為的就是能讓斑駁的陽光

透過窗外層層的梧桐葉,

灑進客廳的壁爐區域。


客廳效果圖

客房設計則偏簡潔,

爬山勞累過後,

你需要一張世界上最舒服的床。


房間效果圖

還有夏日的清涼泳池,

和寒冷冬日的嫋嫋溫泉,

這將是小鎮上第一次出現水上活動區域。


泳池效果圖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

在不遠的小溪邊走走。

動圖


客房、屋頂餐廳、咖啡館、書吧、泳池,再加上已有的一味調料——歷史,它看上去齊集了所有我們對於小鎮的幻想。

五一節去看工地時遭遇大堵車,我想,再過半年,就別憋屈在車裡了,下來找我們說說話。

前幾天我們的微信公號收到一條留言,“昨晚在大樂附近的小溪,看到好多螢火蟲。把一群聒噪的孩子驚呆了”。

消息差不多30字,卻讓我和楊默涵開心了好久——這就是所謂的意義吧。

法國導演埃裡克·侯麥在《冬天的故事》裡說,“其實你一早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選擇只是確定了自己的感覺。對生活較真,苦樂都會加倍,但是值得”。


大樂之野 · 6號樓

我們想要某一天,還能在海邊看到大樂之野、看到春暖花開;能在大樂之野看到你我小時候夢見的水鄉江南,小船輕擺;又或者在雪山腳下的大樂之野,看著女神梅里,一不留神就地老天荒。

所以我們發起這次眾籌,想要找到對小鎮生活感興趣的那個你,對民宿感興趣的那個你,一起去建構那個詩意的世界。

我們知道,大樂之野還有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