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荷包如何鼓起来(下)

点击上方“圆明园遗址公园”可以订阅哦!

有学者认为包衣任税关监督的好处是,若官员贪污,皇帝可以查抄其家产,也有学者认为乾隆皇帝宽纵贪污的大官,遂使贪污案件屡禁不止。赖慧敏则认为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就税关监督来说,皇帝多以议罪制度惩治官员,因贪污被查抄家产者仍属少数,一来查抄家产所得利益不多,二来税关监督还必须承担盈余不足的风险。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几次蠲免田赋,赢得宽仁德的美名,然而对灾荒所导致的关税短少问题却不予宽容,迫使官员将自身的亏损转嫁百姓身上。对于贪污和“盈余”不足的官员,乾隆在四十年(1775)以后都采取议罪、罚俸方式,来填饱荷包。

皇帝既为自己荷包着想,官员自然上行下效,乾隆后期,由于皇帝性好铺张浪费,开销不断增大,国家财政不孚支应,只好转向加摊派、兴捐献。在摊派和捐献中,各级官员层层加码,各有截留,腐败现象从上而下遍及各级官员。最为讽刺的是,乾隆皇帝在《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提到,“危乎上之所好恶,速矣下斯成倡随”、“人君好尚可弗谨”,这么好的道德文章终究是掩盖不了他带领全国官员一起贪污的史实。

内务府专卖的皇家特供品

清代税关还是变卖内务府物资的重要渠道,官方垄断的奢侈品销售大受欢迎。清朝入关后,皇室垄断东北人参开采权,人参变卖所得尽归皇室所有。变卖人参使乾隆获得千万两以上的收入,但原因并非产量大增,而是由内务府所属单位专卖,使其价格不断上涨所致。包衣为了讨好皇帝,竞相提高参价。乾隆六十年五等参每斤售价接近一千两!官定人参价格不便宜,市面上参价更居高不下,成为官场贿赂上司的高贵礼品。

除了人参,清人生活中,冬天用高丽纸糊窗, 夏天用琉球的扇子,吃新疆进贡的葡萄干,穿着欧洲来的羽缎、哔叽衣裳成为时尚,这些物品均是清朝周边藩部属国朝鲜、琉球、安南等国家,以及欧洲国家的进贡,这些奢侈品、日用物资远远超过宫廷所需时,乾隆皇帝就会将贡品交给崇文门税关发卖,百姓争相购买,以买得起、用得起“内造”物品和皇室的变价物资为身 份、地位、面子的象征。

皇帝的银子流往何处去

清代皇室的主要开销有:皇帝后妃等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消耗;赏 赐、筵宴;节日庆典如皇太后、皇帝万寿、皇帝大婚等;修缮宫殿、苑囿、寺庙、陵寝;以及乾隆皇帝四次东巡、六次南巡、至避暑山庄行围四十九次等出巡活动。 不过赖慧敏也指出,乾隆皇帝除了将聚敛的民脂民膏供自己挥霍、享受之外,也为国家做了点政治上的好事,那就是用自己的荷包修建藏传寺庙,这些寺庙分布多伦 诺尔、盛京、热河、北京、归化、五台山、甘肃、青海等地,形成一道“宗教长城”。除了拨内帑修建藏传佛寺,皇帝还通过户部、内务府、税关提供喇嘛口粮,清政府还给蒙古贵族朝拜寺庙提供路费、免税贸易的权利,从而达到借由宗教来统治蒙藏地区,并且将蒙古人对宗教的热诚从西藏转移到北京和热河等地。通过修建热 河藏传佛寺,维持了清朝和蒙古一百余年的和平关系,比明朝和蒙古战争每年动辄耗费七八百万两银来说,更能呈显清代统治者策略的成功。

精彩回顾:

乾隆皇帝的荷包如何鼓起来(上)

文章转自:南方都市报

赵 磊

微信号:yuanmingyuanp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