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孫承宗、楊嗣昌這些明末朝廷重臣?

ght675361513


戰歌認為若崇禎能用好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這三人,雖然也避免不了明朝的最後滅亡,但這三個人卻有可能幫崇禎避免煤山自縊的下場。

明末亂世人才輩出,如盧象升、洪承疇、孫承宗、孫傳庭皆文武雙全為不世之才,奈何全部不得善終沒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常常在看明末那段歷史的時候都會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崇禎能用好這幾個人,會不會局面更好一點?能不能避免自縊亡國的局面?

盧象升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用‘自象升死,邊事益無人’。有很多人出於善意提醒應該是‘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戰歌認為相比較於譭譽參半的袁崇煥,盧象升其人文治武功具屬頂尖,他才真正稱得上是能在明末亂世中力挽狂瀾的人物。原因有三:

其一針對崇禎面臨的財政困難以及叛軍屢剿不滅等問題,盧象升提出了因糧法和在遭受天災兵禍蹂躪之地採取結合民屯、軍屯、商屯以恢復元氣。朝廷平叛之本在於安民,安民之本在於有事做、得溫飽。如能採取盧象升的方法,雖然平叛戰爭會被延長,但是卻能平一地、安一地、固一地。如此崇禎便能佔據道義,興王師,討流寇。人心向背,天下誰屬;

其二,盧象升在大名則天雄軍成。盧象升督宣大,則草原乞炭數敗,懼象升軍威而不敢犯。盧象升總理江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兼湖廣巡撫,則諸地皆平,高闖遠遁、自成精騎被殲殆盡。堂堂軍陣,赫赫威武;

其三,針對明軍不管是在關內還是關外,面對強敵屢戰屢敗,盧象升特上‘選用奇兵疏’。建議組建一支一千五人規模的強兵,專事劫營或者當做奇兵。在面對清兵時,除了正面對壘之外,有這支部隊或劫營或為奇兵襲其側後,以合兵法之奇正。

如此之盧象升,若崇禎皇帝能盡其才,則內亂不難平,外患不足率。

洪承疇

一個人的能力有多大,一旦誤入歧途所造成的傷害就有多大。戰歌認為洪承疇就是整個明末最為傑出的統帥。清之平定江南全賴洪承疇之功。

洪承疇未到江南之前,清的策略就是靠軍力強壓。結果就是岌岌可危的南明永曆上下一心,共御外辱。義軍、南明士紳、南明朝廷難得一見的團結了起來,這才有了李定國兩厥名王。要是就這樣下去,金與南宋劃江而治的局面又將重現。可是洪承疇及時發現了問題所在,於是在挫敗孫可望之後就暫緩進軍,等待永曆內部生變。果不其然,威脅一減弱,永曆內部就不消停了。先是朝臣又要排擠原來跟隨張獻忠的孫可望、李定國等,後孫可望又嫉妒李定國的戰功排擠李定國。就這麼一亂,之前的大好局面被徹底破壞。而後孫可望投降洪承疇,永曆的覆亡就難以挽回了!

統帥的優秀與否,不在於順風之時的穩定發揮,而在於危難之時鎮定自若,能發現問題所在並能指出解決問題的大方向。

孫傳庭

這是個能跟盧象升比肩,明末的帝國雙壁。其第一次到陝西未及三月而全殲闖王高迎祥、令闖將李自成僅以十八騎避之商洛山。而後整頓軍屯,招徠商旅、興修水利、整修棧道。一時全陝安定,勁旅頻出助朝廷收拾局面。二次入陝,在很短的時候內就為崇禎整頓出一支堪戰之師,成為崇禎最後的依仗。若不是崇禎陣腳大亂,非逼著孫傳庭孤軍入豫,也不會崩潰的那麼快。‘傳庭死,而明亡’真不是一句空話。

要說崇禎用好這三人的局面,崇禎十年前後。先是盧象升屢破已經勢大難敵的高迎祥與李自成,後洪承疇、孫傳庭、左良玉打的高迎祥全軍覆沒、李自成逃避深山、張獻忠和羅汝才先後受撫、革左五營也於朝廷達成協議不再作亂。雖有清兵入塞,但在盧象升主持京師防禦後,局面很快穩定。雖然這一時期內部群雄並起,外部敵軍勢大,看似局面兇險,但越是兇險的局面往往也預示著越大的機會。如果崇禎能全力支持盧象升,穩住京師局面,不將洪承疇、孫傳庭調往京師。那麼待清兵退去,再回師剿滅李自成、張獻忠等叛軍殘部則大勢可定。只可惜早不議和晚不議和,偏偏要趁著盧象升、洪承疇、孫傳庭各部士氣正旺、戰力最強之時議和,白白坑了盧象升。又不得不將洪承疇、孫傳庭調往京師,調往京師的洪、孫二人鑑於盧象升的結局,空有十幾萬百戰強兵,只得龜縮一地不敢出戰,又大損士氣。就這樣明明可以中興的局面,愣是被搞成了迴光返照。

總結,戰歌認為若能用好此三人,雖然挽救不了明朝滅亡的定局,但是卻能挽救崇禎亡國之君的下場。

[參考資料:《明史》、《盧象升集》、《南明史》]


戰歌仰望星空


這幾個人單個拎出來都是最優秀的人才,怕就怕不能同舟共濟,他們五個人的悲劇都集中在是戰是守的問題上。

楊嗣昌與盧象升、孫傳庭之間的糾葛無疑影響了國運。楊嗣昌“四正六隅”的剿賊大策是明末最具有國家戰略意義的上層設計,總體實施效果很好。孫傳庭卻以為這個國策會對國家有大害,他主張以陝西為主剿滅農民軍,兩個人的政見分歧漸漸演變成了勢不兩立。孫傳庭一直想面見崇禎,當面討論楊嗣昌方略的問題,即所謂

“年來疆事決裂,由計畫差謬。事竣,當面請決大計。”

當楊嗣昌認為孫傳庭更多的是為了針對他個人,想把自己搞死,因此不許孫傳庭進京。孫傳庭怒而引疾乞休,嗣昌接著就彈劾傳庭假借生病不為國用事,崇禎大怒將傳庭下獄,這一關就關了三年。

盧象升與楊嗣昌的政見分歧在與清的戰和上,楊嗣昌主和,盧象升主戰。崇禎九年,清軍大舉入犯,盧象升率軍入衛,兩人在軍營中大起爭執。

會嗣昌至軍,象升責數之曰:“文弱,子不聞城下盟《春秋》恥之,而日為媾。長安口舌如鋒,袁崇煥之禍其能免乎?”嗣昌頰赤,曰:“公直以尚方劍加我矣。”象升曰:“既不奔喪,又不能戰,齒劍者我也,安能加人?”嗣昌辭遁。象升即言:“元忠講款,往來非一日,事始於薊門督監,受成於本兵,通國聞之,誰可諱也?”嗣昌語塞而去。

直至盧象升戰死,高起潛和楊嗣昌都說盧象升不可能死(他們已經派了幾支人馬查勘過盧象升的死狀),可憐盧象升一心報國卻死後八十日才入殮。

楊嗣昌親自督戰也是一樣,雖然前期打了機場勝仗,但張獻忠跑到四川以後,自己手下的軍隊也不聽楊閣老使喚。

嗣昌至順慶,諸將不會師。

自賊再入川,諸將無一邀擊者。嗣昌雖屢檄,令不行。

洪承疇我們也是很清楚了的,在西北主持督剿農民軍打得風生水起。松山一戰,敗因其實不在洪承疇身上,明軍將領如果能夠聽從指揮按令而退,遼東的局勢依然有挽回的餘地。(開個玩笑)按照常理來說一個文官竟然沒有跑過武官,這也是很少見的了,這些所謂的總兵們棄主帥而去,別說洪承疇要氣死,擱誰都想打人。我們從洪承疇降清後獻的計策來看,此人真的是當時數一數二的人才,他南進的大策簡直和諸葛亮的隆中對有一拼,可惜這種人才在大明竟然落得被俘的下場。

至於孫承宗,有才是有才,但他的大策都著眼於防守,並非說他的策略不好,而是大廈傾倒之際已等不及。孫承宗很穩健,就像明初的耿炳文一樣。只不過孫承宗與太監和大臣們的關係都不好,不管他幹什麼都有人黑他,他也性子急,動不動就跟皇上說我要辭職,以至於孫承宗每當辭官回鄉,他之前所做的努力建立起來的成果又漸漸喪失了。


孝陵衛小校


明朝末年,是一個戰亂的年代,對內有李自成,張獻忠之流的農民軍作亂,對外有後金的崛起。但是在這個年代,也湧現出了一大批的名將。例如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等,是一個能夠展現自己實力的大舞臺。

洪承疇

我本不願談到此人,畢竟他投降了滿清。但是既然答主問到了,我就說一下他。此人其實是很有才得,其實他在明朝打工這段時間,她的戰略是沒有錯的,如果各個總兵能夠聽從洪承疇的安排,或許松錦會戰也不會失敗,他的才能從他投降滿清後,所立下的功勞來看,是可以肯定的,只不過此人唯一的汙點就是投降了。

盧象升

提起盧象升,可謂是一片忠心。說到他,就不得提提他的宣大軍,他所建立的軍隊,是晚明作戰比較優良的軍隊之一,可惜他得不到皇帝的信任,又與楊嗣昌不和,當時處於晚明最高權利中心的楊嗣昌當然不會容下他,所以最後盧象升戰死沙場。

孫傳庭

孫傳庭所領導的軍隊,應該說是明朝的最後一支可移動軍隊,自孫傳庭這支軍隊死後,明朝就再也沒有還手之力了,只能被動挨打了。其實本來孫傳庭就要消滅李自成了,但是孫傳庭被關了三年,當農民軍勢大,崇禎皇帝再請孫傳庭出來時,局面已經改變,崇禎只知道催促孫傳庭,卻不派人支援他,只給了他很少的兵馬,最後孫傳庭含恨疆場。

孫承宗

孫承宗曾為明熹宗的老師,我不太喜歡他的用兵,他在明末主張防守,他也確實是這樣做的,但是每當他修建的堡壘,軍事要地有所成色之後,總是受不了別人在朝中的攻擊,屢屢辭官,導致總是中途而費,這樣還浪費大量的白銀。最後與家人守城,城破自殺。

楊嗣昌

楊嗣昌作為閣老,生前頗受崇禎皇帝的寵信,但是他間接的害死盧象升,我是不喜歡的。不過他也是有一定才能得,他的戰術,確實曾經差點消滅掉李自成,張獻忠。不過他也是忠心的,最後戰死沙場,也算死的其所。


小豪說的小號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明朝滅亡的教訓是什麼?空談誤國,文人誤國。稅收體制改革很重要。稍微解釋下:通過科舉上來的士大夫階層,沒有宦官,外戚,勳舊,武將的制衡,把持朝政,挾持皇帝,因循守舊,一片混亂,看似集權,其實行政效率極端低下,中央沒有統一的權威,政令無人執行。自耕農已經大量減少了,國家的稅基沒了,還拼命壓榨,遭遇天災,農民被逼造反,商人有錢,士紳有錢,他們卻不交稅。就好比現在的社會,企業不交稅,白領金領不交稅,商人不交稅,明星不交稅,反而讓城市乞丐跟農民交稅。想改革,一幫掌權的文臣士大夫又不給,所以一起完蛋了。宋朝與明朝看似一個亡於蒙古,一個亡於滿清。最根本的都是亡於只會空談道德的文人士大夫。警惕啊。


三十以後變明粉


明朝末年,天災人禍,一切的一切都強烈的暗示著,改朝換代的來臨。但是又有一個不太引人注意的奇怪現象,那就是明朝末年,漢人將星如雲。從萬曆時期的李如松算起,能夠有岳飛韓世忠之才的將領層出不窮,比如熊廷弼,孫傳庭,袁崇煥,楊嗣昌,洪承疇等等,任何一位都可以都是戰略級別軍事奇才,至於吳三桂為代表等實幹型將領更多,可為啥還是敗了呢?而且敗的那麼慘?這裡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無能,嗜血變態。萬曆天啟崇禎一連三位皇帝,一蟹不如一蟹。統治國家的能力和心胸甚至比不上宋高宗這樣的無恥昏君。再加上內憂外患,再多的忠臣良將也會被朱元璋無能無恥的子孫玩死,這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


我行我素133293626


楊嗣昌 大戰略家 孫承宗 優秀的戰術家 洪承疇 盧象升 孫傳庭等都是優秀的戰術執行者!

首先楊嗣昌 力主和皇太極議和!這完美的解決了明軍兩面作戰 疲於奔命的窘迫現狀!只可惜人言可畏 言官誤國!不管是御史 還是盧象升 孫傳庭等等!除了崇禎 朝臣竟然都不識時務!兩面作戰的現狀不解決,明朝也只能被慢慢耗死!四正六隅 十面張網戰略。農民軍之所以不好打,就在於其游擊戰術!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跑!明朝實行防區制!跑出了自己的防區也就不追了!而這個戰略就天然的限制了農民軍這一優勢!效果也很顯著!高迎祥被幹掉 張獻忠一干人等投降!注意不是打不過張獻忠等人,也不是不想打!而是和皇太極議和的大戰略沒實施好!這樣農民軍獲得喘息機會!恰逢河南大旱 天亡崇禎!

孫承宗 優秀的戰術家。構築寧錦防線應該是孫老最大的貢獻。依託明軍火器優勢,這條防線打死了努爾哈赤。阻擋了後金幾十年!湧現出來眾多人才!袁崇煥 祖大壽 毛文龍 曹文詔 吳三桂等等!不過之所以稱為優秀的戰術家!而不是戰略家!就在於這條防線只守不攻!要說這事兒我一直沒想明白!關寧鐵騎那麼厲害!機動性那麼強!皇太極第一次進攻北京!關寧鐵騎為什麼不突襲後金!打他個措手不及!要說第一次沒明白過來 也可以理解!後來又有第二次機會,也錯失良機!最後寧錦防線就這樣坐以待斃!可惜啊!

洪承疇 盧象升 孫傳庭治內患之能手!很好的執行了楊嗣昌平內亂的戰略!但是沒有全面眼光!只知治內而不知安外!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幾百年後有一個人 面臨和他們一模一樣內憂外患的局面!誰呢!蔣介石!我想起來了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和這幾位仁兄的想法何其相似!蔣介石當年面對的是同一個方向 同一個問題!雖然最後結果也是自己偏居一隅!但是好歹敗在自己人手裡!不至於身死國滅!當時明朝面臨的局面反過來講就是攘內必先安外!只需用不了幾年安靜的外部環境。平定內亂過後!明朝依託穩固的後方就能源源不斷的和後金死磕!可惜啊!可惜!這麼多人都不懂楊嗣昌!這也註定了他們只能是優秀的戰術執行者!


王石富


可以說都是大才。

首先孫承憲有長遠的規劃,是個戰略家。但是孫承憲可能年紀比較,選擇都是穩打穩紮的戰略。如果做首輔,絕對比崇禎瞎指揮強,也會讓大明可以存活更長時間。

袁崇煥不是帥才最多是個將才。做個總督總兵有餘,但不是督師之才。換孫承憲督師,袁為遼東總督,估計皇太極沒戲。

盧象升最可惜,也是大才。剿滅李自成張獻成問題不大。可惜人緣不好。早死。

洪承疇絕對是宰輔之才,但小動作小心眼也不少。做過次輔或者督師都可以。

孫庭芳是農民軍的死敵,也有一套對付農民軍的手段,如果用洪承疇做督師,孫庭芳盧象升輔之,農民軍絕對沒有可能打到北京。

楊嗣昌本是個天才的軍師,但心眼太小。留在身邊做個軍師就行了。不用其為將軍,閣臣等職位實權。

我個人覺得任孫承憲為首輔兼吏部尚書,洪承疇為次輔。盧象升為兵部尚書兼河南總督,袁崇煥為遼東總督,孫庭芳為陝西總督。滿桂負責薊京。用福王及陝西諸王資產資軍。徵收商業稅,開發海貿。大明二十年無憂。


詹141278300


洪承疇是眾多漢奸中最不要臉的漢奸,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他都佔全了,怪不得他主子乾隆把他列二臣傳第一名,如今有人為他洗白還為他造記念舘,汪精衛在陰間大叫那些磚家快去陰間為他洗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