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闲置”,怎么办?

生活中我们发现,有很多“闲置”人口,说是“闲置”,是因为他们不是没有想做事的愿望,不是没有能力做事,而是种种原因,不得不因为某件事,而看上去很闲。

这些人,有一部分是刚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老人,但是身体素质尚可,精神状态也很好。

还有一部分,则是因为有一些原因,不得不留在家里的人。

比如,家里有需要长期照顾的病人。

或者家里有需要接送的学生,需要照顾的婴儿等。

一般这类情况,需要长期有人在家,但是,工作量又不大。一天中还是有一定的空闲时间的。

而在这种被“闲置”的人群里,既有老人,也有年轻人。

人一闲下来,就容易关注细节,尤其在家人都不在的情况下,就容易孤单,更容易乱想。由此,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引发家庭矛盾。其实,这种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世界一下子变小了,每天都局限在家庭这个小范围了,没有什么能引开他们的注意力了,事情就会越想越复杂。

另外,还有不少人是不得不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年轻人。有的年轻人是不甘心自己的事业就这样放弃,有的则是经济压力比较重,自己又闲居在家而感到无能为力。这样的压抑,也会大大降低家庭生活的幸福感。

“闲置”人口增多,不仅会影响身心健康,还可能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另外,对于社会而言,大量仍有“余力”的人口被“闲置”,是极其严重的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

那么如何利用他们的精力,如何安放他们那一颗想工作的心,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

首先,他们的时间是零散的,不固定的,所以首先要打破坐班制,变成灵活的方式。

其次,他们的特长不一,要有效利用

另外,他们的需求不同,要因人而异。

在这方面,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要增加就业。但这些“闲置”人口,平时不是没事可做,而是在做完事情后还有一些空余时间。所以,他们需要的岗位是时间灵活,地点灵活的工作。比如一些可以在家里完成的工作。

另外,这些人有不少也是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在他们原来工作过的领域可能也是精英。而在其原本的工作领域内,可以试着发展一些能在家里完成的工作。这样公司有些零散的活,可以交由他们完成,而全职的工作人员可以专心完成一些更加系统的工作。

还可以另辟蹊径,培养人才。有不少民间老艺人,手艺濒临失传。而不少不得不留在家里的人,也是一些有手艺基础或者对老手艺感兴趣的人。可以充分发挥这一点,发扬传统文化,做好运营,保障销路,组织这些被“闲置”人员投入到生产创作中来。

除了增加就业外,也应当充分发挥这类人员的优势作用。为社会服务。

例如,很多双职工家长,在接送孩子上学的问题上,不得不有人留守家庭。但是,其实不必要每个家庭都做出此牺牲。如果在一个社区范围内,完全可以由一个家长代接几个孩子,可以几个家长轮流接送,也可以由固定一个家长接送,而其他家长给与一定经济补偿。

而对于工作或社会经验丰富的人,可以利用闲散时间,通过社交平台、社区活动等渠道分享个人经验。帮助他人。

不管怎样,一方面要考虑到这类人群的时间零散的特性。另一方面,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掘。才能让这些有愿望工作的人不再被“闲置”,也让这些被迫“闲置”的人才能继续为社会进步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