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知识:“身备五弓”与“反弓断弦”是一回事吗?

内三家——太极、形意、八卦,都讲究弓,随着拳法融合,推手流行,对弓的理解趋向统一了。特别是需要大功夫才能练就的形意拳,沦为简单的招式之后,对它的理解也就趋向骨节技巧了,而忽视了真正的功力——筋的训练,与骨的强化。


太极的弓,是弓身成断环的犁弓,即好比一个弧圈,自脚跟到手指,通过脊柱以最直接的弧线压成一体,那么由跟到稍,便有一个最直接的物理压力。因为是稍节的顶端施以压强的,而不是侧面,这就是备弓的秘密。是为集中力量,保证攻击点顺着压力线贯穿对手。手脚贯通,便是身备五弓。

所以八卦掌的拳谱有言:一手不劳凭指力,犁牛犹怕反弓张。出自制弓谚语“翻弓打死牛”之说,对应趟泥步,也说犁具能够切地,除了犁头的造型与切入角度,靠的更是犁弓的造型与合力能力,换了别的形状,劲力都难以集中犁头。

绷弓,则是隐喻脊柱与腿连成一张弓,出拳好比射箭。是为绷弓射箭。

备弓是为内家要领,绷弓则为发劲技巧,但还都是“法”不是“弓”。唯有“反弓断弦”是为功,形容的是功力之下的杀伤状态。即是没有功力,便如何也达不到效果的,不似备弓、绷弓,寻常人也能掌握。

反弓断弦被混为一谈了,且因为没有功力,便演化出了种种歪说。有些拳论,用以指导初学者是不对的,容易低级化理解。

反弓就是反曲弓,是相对直弓说的。就是弓稍反卷那个样式的,弓身弯曲,是“弓”字形,而直弓是C字形。

没有上弦的反弓,弓身是反卷呈圈曲状的,上弦是把这个弓身反向扳曲过来,如此就比直接拉住两头的直弓可以储存更多能量。

直弓多为长弓,反弓多为短弓,因为动能强劲,所以弓身可短,却不减威力,特别适合在马背上使用。其特点在撒放上,表现为弓弦回弹的速度更快。弓身可惜迅速恢复状态,如此发箭的间隙则可以更为密集。

反曲的弓稍有长短软硬之别,长稍且硬,这一段没有弹性,则容易在开弓的时候针对弓身形成杠杆力,方便开弓。而就撒放上,回弹速度太快会蹭到手指,会影响到精准度。细说奇说,“弓”是非常细腻的学问。

传说成吉思汗就弓身与强度进行过最佳比例的改良,发明双反曲硬弓,强度极大,需要几个人合力才能给弓上弦。

“反弓断弦”说的并非绷弓射箭,而正是弓弦绷断瞬间,弓身骤然反崩开的这数人合力。是反崩,而非拉力张满,所以其运行内涵,则与备弓不同。

弓有翻弓现象,是功稍制作时与弦配合不够好,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差错,这个差错的表现正是反弓断弦,其力之大,有句话叫“翻弓打死牛”。

消息全凭后腿蹬,可以理解为触发消息,形成“断弦”。

捕猎的夹子,也是反弓原理,那个触动的机关,叫做消息,而这个玩意,叫做“夹剪”。 这是形意拳的核心秘密,其他拳架打法虽然已经十分高明了,然而也只是外在形式而已。

拳谱有言:六合相聚人难躲,遇敌好似弓断弦。

形意拳拳谱又有出手如药箭一说,药箭说的又是“窝弓”,就是弩,跟弓箭又不一样。弓箭是以手开弓,撒手即射。而弩是有机括挂住弓弦,不必用力张弓,扣动扳机才发射,所以可以设置陷阱埋伏。

出手如药箭,就更加类似捕猎夹剪,一触即发的感觉。这是与形意拳的发力特色——颤筋崩劲相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