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尼没有成为世界大国?

印尼可能成为世界大国的3大潜质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很多人预测:21世纪印度尼西亚可能会成为世界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国家。还有更激进的说法,21世纪印度尼西亚可能会成为世界大国。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会如此看好印尼呢?至少有3大天然的优势:

1、印尼本身就是人口大国。人口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人口多就有巨大的人口红利,就有巨大的市场,这对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当然,一些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过,一般情况下,人口多的国家在世界上都是举足轻重,你看看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


2、印尼的资源优势。印尼被称为“千岛之国”,实际上有13000多个岛屿,东西横跨三千英里。各种矿产资源、自然资源分布在各个岛上,石油、天然气、木材、橡胶、锡矿等等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无论如何,“资源贫乏”这个词与印尼是不沾边的。

3、印尼的海洋国家地位。如果我们把一个国家的陆地比作电视剧,海洋比作广告,世界上大多数大陆型国家都是“电视剧中插播广告”,陆地固然是硬菜,但海洋也必须得有,就像一个电视台没有广告便无法生存。而印尼的情况则是“广告中插播电视剧”,说明海洋在印尼的比重之大。大多数印尼人与海洋产生的联系,远比陆地更广泛而直接。

请横屏▼

如今进入21世纪已18个年头,看起来印尼却依然没有成为世界大国的迹象,实在有些尴尬了。但是,印尼是个年轻的国家,国家独立建国不到100年;印尼也是一个年轻的民族,在100年前根本没有印尼这个民族。所以,年轻的印尼还有可供挥霍的机会,“反正有大把时光”,一百年不行就两百年,总有机会成为世界大国的,呵呵~

名不副实的满者伯夷王朝

在13世纪之前,印尼本是一群各不相属的小王国。到13世纪下半叶,印尼爪哇岛东部崛起了一个封建王朝“满者伯夷王国”(也叫麻喏巴歇王国),大有一统印尼诸岛之态势。然而它的扩张被忽必烈的蒙古军所打破。

不擅长海战的蒙古人组建了一千艘战舰,从福建泉州出发直击爪哇。满者伯夷王国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击退蒙古大军,其自身也消耗极大,从此无力完成印尼诸岛实质性的统一大业。


有些人喜欢将满者伯夷王朝归为印尼历史上的大一统帝国,说它的地盘不仅包括今天印尼全部,甚至还领有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群岛的一些地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即使全盛时期的满者伯夷王朝也不过是一个松散的联盟,他们经常靠着联姻和相互纳贡的方式把大家归置在一起,实际上印尼诸岛的那些小王国还是独立的,满者伯夷国王也无力干涉。它的组织形态更像是东印度版的“欧盟”,满者伯夷国王更像是战国时代的周天子,除了能控制东爪哇那块土地,其他王国根本不鸟你。


郑和下西洋时,马六甲王国便以大明王朝为靠山,竟对满者伯夷王朝提出海港要求。可见这些王国与满者伯夷王朝之间的关系连附属国都说不上。

一些名义上的附属国也纷纷“叛变”,苏禄、彭亨、吉兰丹、南巫里等等王国都遣使来华朝贡。一方面说明大明王朝在东南亚的威名,另一方面也衬托出满者伯夷王朝的组织松散。这个所谓“统一”的王朝压根就是塑料做的,有名无实。

荷兰人完成了印尼诸岛的统一

事实上,印尼诸岛能完成大一统,印尼人之所以能成为印尼人,还得“感谢”荷兰殖民者(这种情感当然是很复杂的)。虽然这样说好像很混蛋似的,但我们的确无法忽视荷兰殖民者创造的那些客观条件。

荷兰人的到来不仅为印尼输入了秩序和文明,也帮助他们完成了此前从未实现过的统一。


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赶走印尼诸岛的其他欧洲殖民势力,将这块控制的殖民地称为“荷属东印度”,这大概是印尼诸岛第一次有了统一的名称,泛泛地把它归为一个整体。你别看只是一个名称,但它为后来印尼的独立建国,以及印尼的民族发明都奠定了基础。

就像葡萄牙人来之前,巴西是很多小王国和土著部落,葡萄牙人将这一地区全部殖民,久而久之,殖民地人民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都是被奴役、被压迫的。不同的种族不同的部落,包括葡萄牙人移民二三代,他们会达成一种“愤怒的共识”,然后聚合起来反对殖民。不然,他们依然是一群窝里斗的不同的部落种族。


印度同样是这样。在英国人到来之前,印度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他们有上百个土邦,说着几十上百种语言。由于大英帝国的殖民,将他们自然而然地整合起来,形成了命运共同体,大家方能抛弃部落的隔阂,语言的隔阂,至少在反英殖民上达成共识。

不同的是,印度比巴西和印尼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他们早已有印度这个地理概念的存在,而且历史上也有统一的先例,比如孔雀王朝和莫卧儿帝国,都曾几乎统一现在的印度全境。

殖民矛盾的本质是资源争夺

到了19世纪前期,东印度公司将荷属东印度治理权移交给荷兰政府。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行为,标志着这块地盘不再只是公司的财产,而是一个政治实体。

我们总觉得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矛盾是压榨与奴役,其实本质上他们的矛盾是资源的争夺,或许还带着一点宗教信仰的强制输出。尤其像欧洲大英帝国式的殖民者,目的是财富、资源、贸易。

荷兰人在印尼攫取最为肆无忌惮是在摩鹿加群岛(现在叫马鲁古群岛),因为这里盛产香料,故而也被称为“香料群岛”。


香料是个好东西啊,历史上西方人对香料如此痴迷可不仅仅是为了调味。香料的作用远不止在调味,那时候没有冰箱,用香料腌过的肉则可以保持较长时间。大航海时代动不动在海上航行几个月,治肉专赖香料。

殖民者肆无忌惮的攫取当然就会与当地居民产生冲突,奴役、抢掠、屠杀在所难免。矛盾也由此而生。

印尼人如何成为了印尼人

首先印尼诸国各原住民们要抛弃殖民者给他们的名字——“荷属东印度”。印尼原住民们发现,德国人类学家巴斯蒂安写了一本书《印度尼西亚人》,书中将苏门答腊岛到新几内亚岛这一大片区域,称为印度尼西亚。他们更喜欢这个名字。

虽然这个名字中夹着“印度”的字眼,但这可以接受,因为历史上印尼诸岛的宗教传入,伊斯兰教、印度教等等都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他们对印度这片热土是有好感的。

进入20世纪后,印度尼西亚民族运动日益发展,民族意识日益高涨。他们不满自己被称为东印度人、土著人或土人,那么首先就得进行民族发明。

将印度诸岛那些纷乱复杂的部落种族统一起来,构建成一个民族。


于是,无论是爪哇岛的爪哇族,还是苏门答腊岛上的米南加保族、巴达克族,还是加里曼丹岛上的达雅族、班查尔族,以及巴厘岛的巴厘族,马鲁古群岛的马鲁古族等等,他们都成为了印度尼西亚人。

他们希望叫我印度尼西亚人,不要再叫东印度人、土著人了,那是不尊重的。


1928年10月28日,印尼人在雅加达召开青年代表大会。他们通过了三个共同誓言:

第一,我们印度尼西亚儿女承认,印度尼西亚是统一的祖国;

第二,我们印度尼西亚儿女承认,印度尼西亚民族是统一的民族;

第三,我们印度尼西亚儿女承认,印度尼西亚语是统一的语言。

就这样,印尼人终于成为了印尼人。


但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印度尼西亚有300多个种族或部族,有的人数上千万,有的只有几千人,说的语言不尽相同,文化水平也各有高低。他们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才统一起来的。

现在来看,印尼人的民族发明不算很成功,因为大家依然记得自己本来的民族,有300多个种族啊,这可能也是制约印尼成为世界大国的因素之一吧。